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62993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2:03
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包括建筑物、新风管道、全热交换器、排风管道、排风口阀门、送风口阀门、温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半导体制冷制热片及电源,电源与温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半导体制冷制热片分别电性连接;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均位于建筑物内部。排风管道安装于排风口阀门,新风管道安装有送风口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手动调节所述送风口阀门及排风口阀门,进而调节送风口阀门的开度及排风口阀门的开度,从而调节送风风量及排风风量,改善建筑物内空气环境;同时能够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对建筑物内部制冷或制热,调节建筑物内部温度,使建筑物内部保持舒适的温度环境。

A new air system based on tunnel ai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
本技术涉及新风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空调使用区域面积急剧增加,导致空调系统能耗使用量居高不下。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应用与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加强,优先利用自然冷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应用热回收技术成为一种优先考虑的节能方式。众所周知,地层深处全年的温度波动较小,冬季和夏季与地面空气温度有较大温差,地道通风是利用地道在夏季对新风预冷、冬季对新风预热的通风节能措施,能够降低空调能耗使用量,改善室内环境。现有的利用地道风的新风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送风量及排风量固定,不能调节送风量及排风量,使用受限;(2)仅通过地道风对室内空气进行降温或加热,不能调节室内温度,不能使室内保持舒适的温度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包括建筑物1、新风管道、全热交换器2、排风管道、排风口阀门11、送风口阀门10、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及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分别电性连接;所述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及温度传感器3均位于建筑物1内部;所述新风管道包括第一新风管道6及第二新风管道7,所述排风管道包括第一排风管道8及第二排风管道9;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第一排风管道8及全热交换器2均位于建筑物1外部;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第二新风管道7分别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2两端,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全热交换器2及第二新风管道7一端依次连接,所述第二新风管道7另一端穿过地底土壤层,并进入建筑物1内部且安装有送风口阀门10,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安装于第二新风管道7另一端;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第二排风管道9分别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2两端,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全热交换器2及第二排风管道9一端依次连接,第二排风管道9另一端位于建筑物1内部且安装有排风口阀门11。进一步地,还包括微处理器及显示屏12,所述微处理器与显示屏12、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电源分别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一端与全热交换器2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新风风罩13及风管过滤器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一端与全热交换器2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排风风罩14。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器2上方设置有遮阳板16,所述遮阳板16与所述建筑物1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物1内部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物1内设置有加湿器,所述加湿器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主要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设置新风管道、排风管道及全热交换器,新风管道包括第一新风管道及第二新风管道,新风依次经过第一新风管道及第二新风管道,并进入建筑物内部;排风管道包括第一排风管道及第二排风管道,建筑物内部废气依次经过第二排风管道及第一排风管道,并排出至外界;第二新风管道设置有送风阀门,第二排风管道设置有排风阀门,用户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手动调节所述送风口阀门及排风口阀门,进而调节送风口阀门的开度及排风口阀门的开度,从而调节送风风量及排风风量,改善建筑物内空气环境,使用方便灵活。(2)本技术设置温度传感器及半导体制冷片,当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半导体制冷片启动工作并进行制冷,降低建筑物内部温度;当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半导体制冷片启动工作并进行制热,升高建筑物内部温度;通过调节建筑物内部温度,使建筑物内部保持舒适的温度环境,提高用户舒适感。(3)本技术设置有显示屏、湿度传感器及加湿器,显示屏能够显示建筑物内部湿度。当湿度较低时,用户能够打开加湿器,对建筑物内部进行加湿,改善建筑物内部环境。(4)本技术使用方便灵活,能够调节送风量及排风量,能够使建筑物内保持舒适的温度环境,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具有重要市场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建筑物;2-全热交换器;3-温度传感器;4-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5-半导体制冷片;6-第一新风管道;7-第二新风管道;8-第一排风管道;9-第二排风管道;10-送风口阀门;11-排风口阀门;12-显示屏;13-新风风罩;14-排风风罩;15-风管过滤器;16-遮阳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如图1,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包括建筑物1、新风管道、全热交换器2、排风管道、排风口阀门11、送风口阀门10、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及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分别电性连接;所述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及温度传感器3均位于建筑物1内部;所述新风管道包括第一新风管道6及第二新风管道7,所述排风管道包括第一排风管道8及第二排风管道9;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第一排风管道8及全热交换器2均位于建筑物1外部;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第二新风管道7分别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2两端,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全热交换器2及第二新风管道7一端依次连接,所述第二新风管道7另一端穿过地底土壤层,并进入建筑物1内部且安装有送风口阀门10,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安装于第二新风管道7另一端;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第二排风管道9分别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2两端,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全热交换器2及第二排风管道9一端依次连接,第二排风管道9另一端位于建筑物1内部且安装有排风口阀门11。具体地,所述全热交换器2是一种含有全热换芯体的新风、排风换气设备。全热交换器2工作时,室内排风和新风分别呈正交叉方式流经芯体时,由于气流分隔板两侧气流存在温差和蒸汽分压差,两股气流通过分隔板时呈现传热传质现象,引起全热交换过程。具体地,新风从第一新风管道6进入全热交换器2,再经过第二新风管道7并进入建筑物1内部,为建筑物1内部提供新风。具体地,建筑物1地底土壤层设置有地道,第二新风管道7一端与全热交换器2连接,另一端穿过地底土壤层的地道。地底土壤层冬暖夏凉,当新风经过位于地道部分的第二新风管道7时,第二新风管道7内的新风能够与地底土壤层进行换热,地底土壤层对第二新风管道7内的新风进行降温或加热,能够充分利用地底土壤层储存的自然界的冷、热量来降低建筑物1的空调能耗,节省能源。具体地,第二排风管道9一端与全热交换器2连接,另一端位于建筑物1内部且安装有排风口阀门11。建筑物1内废气进入第二排风管道9,再经过全热交换器2进入第一排风管道8,进而将建筑物1内废气排出至外界。优选地,用户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手动调节所述送风口阀门10及排风口阀门11,进而调节送风口阀门10的开度及排风口阀门11的开度,从而调节送风风量及排风风量,改善建筑物1内空气环境。具体地,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物(1)、新风管道、全热交换器(2)、排风管道、排风口阀门(11)、送风口阀门(10)、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及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分别电性连接;所述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及温度传感器(3)均位于建筑物(1)内部;/n所述新风管道包括第一新风管道(6)及第二新风管道(7),所述排风管道包括第一排风管道(8)及第二排风管道(9);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第一排风管道(8)及全热交换器(2)均位于建筑物(1)外部;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第二新风管道(7)分别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2)两端,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全热交换器(2)及第二新风管道(7)一端依次连接,所述第二新风管道(7)另一端穿过地底土壤层,并进入建筑物(1)内部且安装有送风口阀门(10),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安装于第二新风管道(7)另一端;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第二排风管道(9)分别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2)两端,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全热交换器(2)及第二排风管道(9)一端依次连接,第二排风管道(9)另一端位于建筑物(1)内部且安装有排风口阀门(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物(1)、新风管道、全热交换器(2)、排风管道、排风口阀门(11)、送风口阀门(10)、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及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分别电性连接;所述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及温度传感器(3)均位于建筑物(1)内部;
所述新风管道包括第一新风管道(6)及第二新风管道(7),所述排风管道包括第一排风管道(8)及第二排风管道(9);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第一排风管道(8)及全热交换器(2)均位于建筑物(1)外部;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第二新风管道(7)分别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2)两端,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全热交换器(2)及第二新风管道(7)一端依次连接,所述第二新风管道(7)另一端穿过地底土壤层,并进入建筑物(1)内部且安装有送风口阀门(10),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安装于第二新风管道(7)另一端;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第二排风管道(9)分别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2)两端,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全热交换器(2)及第二排风管道(9)一端依次连接,第二排风管道(9)另一端位于建筑物(1)内部且安装有排风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玉林陈乖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