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炒制机用滚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1922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0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茶叶炒制机用滚筒,它包括筒体、前轮盘、后轮盘、前炒板、后炒板、防滑筋,所述的筒体为两端开口的筒体,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直筒部、收口部,所述的直筒部为带有网孔的直筒形,收口部为朝向开口方向收紧的过渡筒形结构,所述前炒板、后炒板设置在滚筒内部,炒板为弓形条形板;所述防滑筋为截面为倒V形的长条形,与直筒部内侧固定连接,所述的前轮盘固定在筒体的前开口处,后轮盘固定在后开口处,前轮盘、后轮盘设置有环形槽,相比现有的滚筒结构,本装置使得茶叶受热均匀,通风性强,散热性好,可以提高茶叶炒制质量。

A drum for tea fry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茶叶炒制机用滚筒
本技术涉及茶叶加工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茶叶炒制机用滚筒。
技术介绍
茶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我国的茶叶生产和消费量居全球第一,出口达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14年,我国茶叶产量198万吨,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39.4%。2015年,我国茶园总面积达4316万亩。2015年1-10月茶叶出口量达25.79万吨,出口金额约10.9亿美元。茶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茶叶中具有茶多酚,茶色素和多种氨基酸,具有提神,降血压,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名优茶的消费需求逐年增加,名优茶也因此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目前,各地茶产业发展均以生产名优茶为目标。所谓名优茶,是指具有独特采制工艺,形成优异品质,并且独具风格,载誉四方,深受消费者青睐的茶叶产品。茶叶炒制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是一道重要的工序,通过将茶叶进行炒制可以延长茶叶的保存时间,提高茶叶的品质,便于茶叶储藏。然而现在市场上的茶叶炒制机械设备中的滚筒大多是实心滚筒,这种滚筒的散热性和通风性差,滚筒内的茶叶受热不均匀,容易造成茶叶炒糊炒焦的现象,并且炒制过程中茶叶和茶末无法自动分离,影响茶叶炒制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滚筒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使茶叶受热均匀,通风性强,散热性好,可以提高茶叶炒制质量的茶叶炒制机用滚筒。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茶叶炒制机用滚筒,它包括筒体、前轮盘、后轮盘、前炒板、后炒板、防滑筋,所述的筒体为两端开口的筒体,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直筒部、收口部,所述的直筒部为带有网孔的直筒形,收口部为朝向开口方向收紧的过渡筒形结构,所述前炒板、后炒板设置在滚筒内部,炒板为弓形条形板,其一侧端与筒体的收口部焊接在一起,在翻炒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茶叶的损伤,提高茶叶的品质;所述防滑筋为截面为倒V形的长条形,与直筒部内侧固定连接,两个端部朝向前、后开口方向,所述的前炒板、后炒板呈放射线状均布在收口部,且倾斜布置,其朝向开口的端部朝向滚筒的旋转方向偏移,另一端朝向滚筒中心部;所述的前轮盘固定在筒体的前开口处,后轮盘固定在后开口处,前轮盘、后轮盘设置有环形槽。进一步地,所述的防滑筋为六条,水平呈直线形与直筒部内侧固定连接,防滑筋均匀地焊接在筒体的内侧,可以有效地带动滚筒内的茶叶转动,使得茶叶均匀受热;所述的防滑筋可倾斜一定的角度,呈弧线形与直筒部内侧固定连接。所述的网孔为直径为1mm的圆形孔,均布在直筒部上。所述的前炒板、后炒板的倾斜方向设计,其朝向开口的端部朝向滚筒的旋转方向偏移,主要是为了滚筒旋转时,滚筒内收口部的茶叶被炒板导向滚筒的直筒部进行翻炒。所述网孔主要规格还包括有长方孔、方孔、菱形孔、圆孔、长圆孔、六角形孔、十字孔、三角孔、长腰孔、梅花孔、鱼鳞孔、图案孔、八字网、人字孔、五角星形孔、不规则孔、起鼓孔、异型孔、百叶孔等,本技术中网孔采用的是孔径为1mm的圆形孔对茶叶末进行过滤,更加有利于茶末与完整的茶叶分离。所述前、后轮盘的环形槽用于与驱动装置进行连接,具体地与驱动装置的滚轮连接;两个支撑滚轮为一组,共两组分别与前、后轮盘滑动转动连接,前、后轮盘是滚筒的重要支撑部位,为了有足够的支撑刚度,采用3mm厚的不锈钢板制作,在保证刚度、强度的同时可以减小轮盘与支撑滚轮之间的滚动摩擦阻力。所述的收口部为锥形筒。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所述滚筒与茶叶炒制机的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装置带动滚筒进行转动,对茶叶进行炒制,茶叶炒制过程中产生的茶末可自动从茶叶中分离出来,落入炒制机滚筒下方的收集盒中,有利于茶末与完整的茶叶分离,防滑筋及前、后炒板能够自动翻转茶叶,使茶叶在转动过程中造型更好。与传统的滚筒相比,本技术具有的优势是:本技术的筒体是包括冲制的孔网,在304不锈钢上打上直径为1mm的小圆孔,能够提高在炒制过程中滚筒内的茶叶与外界的通风性能,同时加强滚筒内的茶叶的散热效果,更好地保证在炒制过程中茶叶不会产生焦叶现象;1mm的圆孔可以将滚筒内的茶叶与茶叶末进行分离,提高茶叶的质量;本技术在滚筒内设置防滑筋和前、后炒板。能够实现在炒制过程中茶叶连续自动翻转,受热均匀,避免茶叶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打滑现象,从而能更好的挥发茶香;将茶叶在滚筒内分散开,在旋转过程中形成料幕,使茶叶与热风充分接触,从而实现最佳的炒制效果;有利于加强茶叶的翻转、挤压成形,使得茶叶在炒制失水的同时紧缩成条,造型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径向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防滑筋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前、后炒板结构示意图。图中:1.前轮盘;2.前炒板;3.网孔;4.筒体;5.后轮盘;6.后炒板;7.防滑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例对本技术进行更加清晰、细致地描述,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茶叶炒制机用滚筒,它包括前轮盘1;前炒板2;网孔3;筒体4;后轮盘5;后炒板6;防滑筋7。网孔3是孔径为1mm的圆形孔,具有能使炒制过程中产生的茶叶末与茶叶分离的功用,筒体4采用1.5mm的304不锈钢焊接而成,具有硬度高,强度大的特点,既能保证滚筒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又可以避免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发生较大的变形。前轮盘1和后轮盘5分别与在茶叶炒制机的驱动装置中的滚轮进行摩擦转动,由驱动装置带动前轮盘1和后轮盘5进行转动,筒体4的内侧焊接了前炒板2和后炒板6,具体设置在收口部,炒板可对筒体内的茶叶进行挤压,保证茶叶在炒制过程中的外形紧凑。筒体4的内侧均匀地焊接了6条防滑筋7。防滑筋7的形状呈倒V形,便于带动茶叶在筒体内滚动,能够实现在炒制过程中茶叶连续自动翻转,受热均匀,避免茶叶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打滑现象,从而能更好的挥发茶香;将茶叶在滚筒内分散开,在旋转过程中形成料幕,使茶叶与热风充分接触,从而实现最佳的炒制效果;有利于加强茶叶的翻转、挤压成形,使得茶叶在炒制失水的同时紧缩成条,造型更好。所述滚筒的筒体为了保证加工后的茶叶的安全卫生及良好的口感,滚筒筒体的原材料采用1.5mm厚的304不锈钢板,既能保证滚筒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又可以避免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发生较大的变形。其尺寸径向长度为1000mm,轴向长度为750mm,筒体呈现圆柱形,便于旋转炒制茶叶。本技术进行作业的时候,当驱动装置通过前轮盘1和后轮盘5带动滚筒进行高速转动时,茶叶可以通过一侧开口送入筒体4内部,送入的茶叶在筒体4内部与防滑筋7进行充分地摩擦,摩擦过程中在筒体4内进行来回翻滚,同时在前炒板2、后炒板6和防滑筋7的作用下,茶叶被充分地挤压,筒体4通过网孔3促进筒体内部与外界空气的流通,保证了筒体4内部茶叶恒定的温度和湿度,使茶叶受热均匀。炒制过程中的产生的茶叶末可以通过网孔3被有效的分离,提高了茶叶的外观和品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茶叶炒制机用滚筒,其特征是:它包括筒体、前轮盘、后轮盘、前炒板、后炒板、防滑筋,所述的筒体为两端开口的筒体,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直筒部、收口部,所述的直筒部为带有网孔的直筒形,收口部为朝向开口方向收紧的过渡筒形结构,所述前炒板、后炒板设置在滚筒内部,炒板为弓形条形板,其一侧端与筒体的收口部焊接在一起,在翻炒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茶叶的损伤,提高茶叶的品质;所述防滑筋为截面为倒V形的长条形,与直筒部内侧固定连接,两个端部朝向前、后开口方向,所述的前炒板、后炒板呈放射线状均布在收口部,且倾斜布置,其朝向开口的端部朝向滚筒的旋转方向偏移,另一端朝向滚筒中心部;所述的前轮盘固定在筒体的前开口处,后轮盘固定在后开口处,前轮盘、后轮盘设置有环形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叶炒制机用滚筒,其特征是:它包括筒体、前轮盘、后轮盘、前炒板、后炒板、防滑筋,所述的筒体为两端开口的筒体,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直筒部、收口部,所述的直筒部为带有网孔的直筒形,收口部为朝向开口方向收紧的过渡筒形结构,所述前炒板、后炒板设置在滚筒内部,炒板为弓形条形板,其一侧端与筒体的收口部焊接在一起,在翻炒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茶叶的损伤,提高茶叶的品质;所述防滑筋为截面为倒V形的长条形,与直筒部内侧固定连接,两个端部朝向前、后开口方向,所述的前炒板、后炒板呈放射线状均布在收口部,且倾斜布置,其朝向开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秀艳高昊天张德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