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公开活塞杆磨削淬火装置,包括上料机(1)、磨削装置(2)和淬火装置(3),其特征在于:淬火装置(3)与磨削装置(2)之间通过传送装置(4)连接;磨削装置(2)包括分别安装于左右两侧的砂轮(21)和导轮(22),砂轮(21)的侧方设有砂轮电机(23)和润滑油箱(24),砂轮电机(23)与砂轮(21)连接并驱动其运作;导轮(22)的侧方设有进刀盘(25)和尾座(26);淬火装置(3)包括一端的自动上料装置(31)和另一端的下料区(32),自动上料装置(31)与下料区(32)之间设有淬火区(33)。磨削工序与淬火工序只需一次上料和下料,且上料采用自动上料的方式进行,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操作更加方便。
Grinding and quenching device for piston r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活塞杆磨削淬火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活塞杆磨削淬火装置。
技术介绍
减振器的活塞杆每个工序加工完成后,都需要将工件放在专用的周转设备上采用人工转运,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影响工件的表面质量。在转运时,磨削工序特别容易造成危险,且转运浪费人力和物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操作复杂浪费劳动力的缺点,提供活塞杆磨削淬火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活塞杆磨削淬火装置,包括上料机、磨削装置和淬火装置,淬火装置与磨削装置之间通过传送装置连接;磨削装置包括分别安装于左右两侧的砂轮和导轮,砂轮的侧方设有砂轮电机和润滑油箱,砂轮电机与砂轮连接并驱动其运作;导轮的侧方设有进刀盘和尾座;淬火装置包括一端的自动上料装置和另一端的下料区,自动上料装置与下料区之间设有淬火区,还包括用于将自动上料装置上的物料依次输送至淬火区、下料区的传送带,自动上料装置与传送装置连接。将活塞杆原料进行磨削后进行淬火。将磨削后的工件在传送装置的作用下自动推出至淬火装置上料淬火,由于砂轮导轮的转动使操作者在放曲工件时容易受伤,免去了一步下料上料的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被砂轮磨伤手的事故发生。作为优选,磨削装置上设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控制进刀盘的进刀和退刀。磨削装置上的控制面板可以数控编程,对原料杆的尺寸进行尺寸精度较高的削磨。作为优选,淬火区内安装有淬火机。淬火机进行高频感应淬火或者中频感应淬火,内设有感应线圈。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一配电柜和第二配电柜,第一配电柜与磨削装置连接并提供磨削装置用电,第二配电柜与淬火装置连接并提供淬火装置用电。两个装置的供电分离,可以使磨削装置和淬火装置不但可以流水性运作,也可以单独运作。作为优选,还设有牵引电机,上料机上设有用于放置原料的上料台,原料通过上料机后通过牵引电机输送至磨削装置。作为优选,上料机上设有承接台,承接台的上表面设有多条相互平行的条形凹槽,承接台的一侧下方设有固定转轴,承接台的另一侧设有条状的进料口,进料口的下方设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带动承接台的进料口一侧绕固定转轴上下运动。驱动装置为步进电机或气缸,条形凹槽用于原料的限位,承接台向上运动封闭进料口,向下运动打开进料口,一次通过一根原料。作为优选,下料区与上料机通过另一侧的传送装置连接。下料区可以与上料机通过另一侧的传送装置连接,连接后淬火工序后可以再传送至磨削装置进行进一步的精磨,节约工序操作的人工成本和时间、设备成本。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磨削工序工序加工完成后,都需要将工件放在专用的周转设备上采用人工转运,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影响工件的表面质量,本技术使磨削工序与淬火工序只需一次上料和下料,且上料采用自动上料的方式进行,操作人员无需手动上料,解放了操作人员的双手,工件转运不再需要人工参与,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力,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操作更加方便;磨削工序的取放工件特别容易使操作人员受伤,采用了隔离开的上料机上料,且无需下料,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操作安全;下料区可以与上料机通过另一侧的传送装置连接,连接后淬火工序后可以再传送至磨削装置进行进一步的精磨,节约工序操作的人工成本和时间、设备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1—上料机、2—磨削装置、3—淬火装置、4—传送装置、21—砂轮、22—导轮、23—砂轮电机、24—润滑油箱、25—进刀盘、26—尾座、27—控制面板、28—第一配电柜、31—自动上料装置、32—下料区、33—淬火区、34—传送带、35—第二配电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活塞杆磨削淬火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上料机1、磨削装置2和淬火装置3,淬火装置3与磨削装置2之间通过传送装置4连接;磨削装置2包括分别安装于左右两侧的砂轮21和导轮22,砂轮21的侧方设有砂轮电机23和润滑油箱24,砂轮电机23与砂轮21连接并驱动其运作;导轮22的侧方设有进刀盘25和尾座26;淬火装置3包括一端的自动上料装置31和另一端的下料区32,自动上料装置31与下料区32之间设有淬火区33,还包括用于将自动上料装置31上的物料依次输送至淬火区33、下料区32的传送带34,自动上料装置31与传送装置4连接。磨削装置2上设有控制面板27,控制面板27控制进刀盘25的进刀和退刀。淬火区33内安装有淬火机。还包括第一配电柜28和第二配电柜35,第一配电柜与磨削装置2连接并提供磨削装置2用电,第二配电柜35与淬火装置3连接并提供淬火装置3用电。还设有牵引电机,上料机1上设有用于放置原料的上料台,原料通过上料机1后通过牵引电机输送至磨削装置2。上料机1上设有承接台,承接台的上表面设有多条相互平行的条形凹槽,承接台的一侧下方设有固定转轴,承接台的另一侧设有条状的进料口,进料口的下方设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带动承接台的进料口一侧绕固定转轴上下运动。实施例2活塞杆磨削淬火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上料机1、磨削装置2和淬火装置3,淬火装置3与磨削装置2之间通过传送装置4连接;磨削装置2包括分别安装于左右两侧的砂轮21和导轮22,砂轮21的侧方设有砂轮电机23和润滑油箱24,砂轮电机23与砂轮21连接并驱动其运作;导轮22的侧方设有进刀盘25和尾座26;淬火装置3包括一端的自动上料装置31和另一端的下料区32,自动上料装置31与下料区32之间设有淬火区33,还包括用于将自动上料装置31上的物料依次输送至淬火区33、下料区32的传送带34,自动上料装置31与传送装置4连接。磨削装置2上设有控制面板27,控制面板27控制进刀盘25的进刀和退刀。淬火区33内安装有淬火机。还包括第一配电柜28和第二配电柜35,第一配电柜与磨削装置2连接并提供磨削装置2用电,第二配电柜35与淬火装置3连接并提供淬火装置3用电。还设有牵引电机,上料机1上设有用于放置原料的上料台,原料通过上料机1后通过牵引电机输送至磨削装置2。上料机1上设有承接台,承接台的上表面设有多条相互平行的条形凹槽,承接台的一侧下方设有固定转轴,承接台的另一侧设有条状的进料口,进料口的下方设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带动承接台的进料口一侧绕固定转轴上下运动。下料区32与上料机1通过另一侧的传送装置4连接。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专利的涵盖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活塞杆磨削淬火装置,包括上料机(1)、磨削装置(2)和淬火装置(3),其特征在于:淬火装置(3)与磨削装置(2)之间通过传送装置(4)连接;磨削装置(2)包括分别安装于左右两侧的砂轮(21)和导轮(22),砂轮(21)的侧方设有砂轮电机(23)和润滑油箱(24),砂轮电机(23)与砂轮(21)连接并驱动其运作;导轮(22)的侧方设有进刀盘(25)和尾座(26);淬火装置(3)包括一端的自动上料装置(31)和另一端的下料区(32),自动上料装置(31)与下料区(32)之间设有淬火区(33),还包括用于将自动上料装置(31)上的物料依次输送至淬火区(33)、下料区(32)的传送带(34),自动上料装置(31)与传送装置(4)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活塞杆磨削淬火装置,包括上料机(1)、磨削装置(2)和淬火装置(3),其特征在于:淬火装置(3)与磨削装置(2)之间通过传送装置(4)连接;磨削装置(2)包括分别安装于左右两侧的砂轮(21)和导轮(22),砂轮(21)的侧方设有砂轮电机(23)和润滑油箱(24),砂轮电机(23)与砂轮(21)连接并驱动其运作;导轮(22)的侧方设有进刀盘(25)和尾座(26);淬火装置(3)包括一端的自动上料装置(31)和另一端的下料区(32),自动上料装置(31)与下料区(32)之间设有淬火区(33),还包括用于将自动上料装置(31)上的物料依次输送至淬火区(33)、下料区(32)的传送带(34),自动上料装置(31)与传送装置(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杆磨削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磨削装置(2)上设有控制面板(27),控制面板(27)控制进刀盘(25)的进刀和退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杆磨削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淬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岑慎洪,胡胜达,杨国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稳达减振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