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流量可变式分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792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流量可变式分液器,其包括有一套管,其由内管和外管组成,两者套设在一起,在所述内管的外面、外管的内部的套管环隙中设有一单向流动控制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向流量可变式分液器在制冷时不会产生过大的压降,引起制冷量的下降,在制热时,产生的压降可以形成紊流,从而使得分液均匀,不影响制热量。并且紊流可使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增加。(*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制冷领域,涉及一种制冷剂的分液器。在制冷空调系统中,如果其中的蒸发器采用多路盘管,为了保证系统中的膨胀阀向蒸发器供液时各路的制冷剂均匀,在空气侧换热器和膨胀阀之间设有分液器,目前,制冷领域中的制冷剂分液器多采用压降型分液器及文丘里管型分液器,压降型分液器是通过其中的孔板形成的紊流来完成分液,文丘里管则是通过先轻微收缩的截面和再扩大的截面减速扩压,靠压力能均匀分液。上述的分液器存在一些缺点1、在上述的分液器中制冷剂在其中的流动不对称,加之由于在零部件的加工或安装以及管路的结构等方面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影响,上述的分液器对制冷剂的分液不易均匀。2、在风冷式空调中空气侧的换热器,由于风速分布不均匀,本身各路换热器的热交换能力有差别,若分液不均匀则会引起各管路结霜不均匀,一般风冷换热器的下部风速较低,此处的结霜会较厚,由此,会因在化霜时由于下部化霜较慢而上部的水易于在下部结冰而使水流动不利,最终可能导致换热器换热效率降低和排冷凝水的排水槽冰堵。3、分液器的压降较大,这对于制冷循环是不利的,若压降过大,会导致部分制冷剂气化,这会使单位制冷量下降,而且还会使膨胀阀不能正常工作,若减小现有压降型或文丘里型分液器的压降,对该系统用于制热中制冷剂的提高其紊流程度又不利。本技术的目的是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一个方向上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较大,使其压降小,而相反的方向上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较小,并可以提高在这一流向上制冷剂的紊流程度,且在两个方向上制冷剂流动分液都较均匀的双向流量可变式的分液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设计方案本技术的分液器包括有一套管,其由内管和外管组成,两者套设在一起,在所述内管的外面、外管的内部的套管环隙中设有一单向流量控制机构。在使用的时候,将本分液器安装在空气侧换热器之后的管路中,再与膨胀节连接,使所述环隙中的单向流量控制机构的导通方向是由空气侧换热器到膨胀阀的方向地设置。在制冷时,制冷剂在换热器的铜管中冷凝成液体流入集液管中,再进入膨胀阀。在现有技术中,制冷剂由压降型分液器或文丘里管型分液器流至集液管,压降较大,在使用本分液器时,连接在铜管上的所述分液器在环隙中此时是导通的状态,所以一部分制冷剂由内管中流过,另一部分制冷剂由所述环隙中流过。这样的结构可以使本分液器在制冷过程中对制冷剂的压降很小,一般可以减小压降50~80%,同时,分液也较均匀。在制热时,制冷剂液体出集液管到蒸发器,以与制冷时相反的方向流过本分液器,所述内管仍然导通,但环隙被所述单向流动控制机构密封,所以,制冷剂只能由内管中流过。这样,可以增加制冷剂的紊流程度。同时,本分液器通过调节内外管之间的单向流量控制机构的位置可以形成不同的压降,以满足系统的不同要求。例如,在有多根管路并联的系统中,距离风扇较近的管路可设定较小的压降,而远离风扇的管路可设定较大的压降,从而使各个管路上的结霜较均匀,提高换热效率,且不同的压降不影响制热量。本分液器的所述内外管的相对长度可以是1、等长;2、内管长度大于外管长度;3、外管长度大于内管长度。通过选择不同的内外管长度来调整换热面积,既能提高换热效率又能防止制热时过热度偏大,使结霜均匀。本技术提供的双向流量可变式分液器在制冷时不会产生过大的压降,引起制冷量的下降,不用担心由于使用分液头而产生的有害压降。为了克服由于压降大使制冷量下降的缺陷,在现有技术中常选用容量大的膨胀阀,而使用了本分液器后,可以不再使用大容量的膨胀阀,使本制冷装置的结构变得简单,并可以降低设备成本。在制热时,产生的压降可以形成紊流,从而使得分液均匀,不影响制热量。并且紊流可使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增加。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分液器安装在制冷循环管线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分液器的结构之一的示意图图3为为本技术提供的分液器的结构之二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左视图图5为图3所示的分液器中设电磁线圈的结构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分液器的结构之三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右视图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分液器的结构之四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分液器中固定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所示的分液器中转动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8所示的结构在制冷过程中转动片和固定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图12为图8所示的结构在制热过程中转动片和固定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分液器1安装在空气侧换热器2之后的管路中,再通过集液器3与膨胀节4连接。实施例1分液器1由内管11和外管12套合构成,其间设有固定支撑件,使内管11和外管12之间有一间隙,在外管12上设有一管直径较大阶梯段121,在对应阶梯段121处的内管外壁上可滑动地套设有一封闭圈13,其直径大于外管口径较小处的内径,但小于阶梯段121的内径,在对应阶梯段121处的内管外壁上固定地套设有一挡圈14,其外径小于封闭圈13的外径,起到一轴肩的作用。当制冷时,制冷剂由箭头a所示的方向来,封闭圈13被挡圈14挡住,这时,分液器中内管11和外管12均通畅,制冷剂即可通过两条通路流至集液器中,分液器的压降很小,且制冷剂被均匀地分散开,不会因零部件的加工或安装以及管路的结构上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分液不均匀;当制热时,制冷剂由箭头b所示的方向来,封闭圈13被流在环隙中的制冷剂推到阶梯段121一端的凸肩1211上,如图2中虚线所示,将环隙密封,此时,制冷剂只可由内管中流过,而封闭的套管环隙使流到此处的制冷剂形成紊流。外管的外面设有保温层15。实施例2分液器也可以是如图3、4所示的结构它由内管21和外管22套合构成,同样,内外管之间设有固定支承件,使其间保持一间隙。在内管的外壁圆周面上沿圆周方向设若干铰接点铰接铰接杆23,在这些铰接杆上固设由具有弹性的金属箔片或有机合成弹性膜片制成的截止阀片24,铰接杆的长度应大于内外管之间形成的间隙的距离。铰接杆与内管在铰接杆合拢方向一侧可设有一挡块,不使铰接杆在合拢的时候完全与内管贴合,而处于死点位置,致使其不易打开。在制冷时,制冷剂由箭头a所示的方向来,其使铰接杆23合拢,此时环隙导通,制冷剂可以同时由内管和环隙中流过。当制热时,制冷剂由箭头b所示的方向来,其使铰接杆23展开,而由此撑开的密封膜将环隙封闭,此时,制冷剂只能由内管中流过,封闭的环隙使流到此处的制冷剂形成紊流。在外管的外面设有保温层25。为了确保在制热时铰接杆可以展开将环隙封闭,可以在外管的外壁上对应内管上设铰接杆处设有一电磁线圈25,截止阀片由金属箔片制成。在制热时,电磁线圈26同时通电,在其所形成的电磁场的作用下,铰接杆展开封闭环隙如图5所示。实施例3分液器还可以是如图6、7所示的结构它由内管31和外管32套合构成,在内管的外壁与外管的内壁之间的圆周上固设有一铰接固定点33,在其上铰接有铰接杆34,其径向尺寸大于内外管之间的环隙的距离,在铰接杆34的下部设铰接点铰接铰接杆35,该杆与一个套设在内管外壁上的滑环36铰接。在内管的外壁上沿圆周设有若干上述的铰接杆34和铰接杆35,该结构与雨伞的伞骨结构十分近似,在铰接杆34上固设可用金属箔片或有机合成弹性膜片材料制成的截止阀片37,其与伞布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流量可变式分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套管,其由内管和外管组成,两者套设在一起,在所述内管的外面、外管的内部的套管环隙中设有一单向流量控制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国远陈卉青刘兴中王增翔钱伟民范新郑兴旺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