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可充电加热的旅行保温杯
本技术涉及外出旅游携带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可充电加热的旅行保温杯。
技术介绍
在如今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人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而进行户外运动,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的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达到1.3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相比2010年,在不到5年时间里,中国户外运动的参与人数已翻倍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户外运动人群规模将达到4.35亿人。尽管户外运动产品在飞速更新,但仍然无法解决轻便携带如充电宝、手电、清洁用具、户外保温杯等问题。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多功能结合的保温杯子,使得外出旅游的人更加的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可充电加热的旅行保温杯,以解决现有旅游外带的保温杯功能性单一的技术问题。一种模块化可充电加热的旅行保温杯,包括瓶盖、外壳和内胆和底座,所述内胆嵌设在外壳的内,所述瓶盖与外壳的上端螺纹旋转设置并堵封内胆的开口,所述底座与外壳的底部螺纹旋转连接,所述底座内设置有底座内设置有蓄电池、充放电电路和温控开关,底座外侧设置有外设备充电口、蓄电池充电口、充电开关和加热开关,所述底座的顶端设置有加热板,所述加热板与内胆的底部接触设置,所述加热板经温控开关和加热开关与充放电电路连接,所述充放电电路与蓄电池连接,所述充放电电路经充电开关与外设备充电口连接,所述蓄电池充电口与充放电电路连接。进一步,所述加热板包括基板层、介质层、电阻层、导体层、NTC层和玻璃层,所述介质层设置在基板层上,所述电阻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化可充电加热的旅行保温杯,包括瓶盖(1)、外壳(2)和内胆(3)和底座(5),所述内胆(3)嵌设在外壳(2)的内,所述瓶盖(1)与外壳(2)的上端螺纹旋转设置并堵封内胆(3)的开口,所述底座(5)与外壳(2)的底部螺纹旋转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5)内设置有底座(5)内设置有蓄电池(6)、充放电电路(7)和温控开关,底座(5)外侧设置有外设备充电口(8)、蓄电池充电口(9)、充电开关和加热开关,所述底座(5)的顶端设置有加热板(10),所述加热板(10)与内胆(3)的底部接触设置,所述加热板(10)经温控开关和加热开关与充放电电路(7)连接,所述充放电电路(7)与蓄电池(6)连接,所述充放电电路(7)经充电开关与外设备充电口(8)连接,所述蓄电池充电口(9)与充放电电路(7)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可充电加热的旅行保温杯,包括瓶盖(1)、外壳(2)和内胆(3)和底座(5),所述内胆(3)嵌设在外壳(2)的内,所述瓶盖(1)与外壳(2)的上端螺纹旋转设置并堵封内胆(3)的开口,所述底座(5)与外壳(2)的底部螺纹旋转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5)内设置有底座(5)内设置有蓄电池(6)、充放电电路(7)和温控开关,底座(5)外侧设置有外设备充电口(8)、蓄电池充电口(9)、充电开关和加热开关,所述底座(5)的顶端设置有加热板(10),所述加热板(10)与内胆(3)的底部接触设置,所述加热板(10)经温控开关和加热开关与充放电电路(7)连接,所述充放电电路(7)与蓄电池(6)连接,所述充放电电路(7)经充电开关与外设备充电口(8)连接,所述蓄电池充电口(9)与充放电电路(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可充电加热的旅行保温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10)包括基板层(10.1)、介质层(10.2)、电阻层(10.3)、导体层(10.4)、NTC层(10.5)和玻璃层(10.6),所述介质层(10.2)设置在基板层(10.1)上,所述电阻层(10.3)、导体层(10.4)和NTC层(10.5)均设置在介质层(10.2)上,所述玻璃层(10.6)设置在电阻层(10.3)和导体层(10.4)上;
所述基板层(10.1)设置为圆形结构板,所述基板层(10.1)的直径为100mm,所述介质层(10.2)上设置有介质层固定槽(10.21)和介质层搅拌空孔(10.22),所述介质层搅拌空孔(10.22)设置在介质层(10.2)的中心,所述介质层固定槽(10.21)设置在介质层搅拌空孔(10.22)的外侧,所述介质层搅拌空孔(10.22)和介质层固定槽(10.21)均设置为圆形孔,所述介质层搅拌空孔(10.22)的半径比介质层固定槽(10.21)的半径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块化可充电加热的旅行保温杯,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固定槽(10.21)的个数为三个,三个介质层固定槽(10.21)等弧度的设置在介质层搅拌空孔(10.22)的外侧,三个介质层固定槽(10.21)设置在同一条弧线上;
所述电阻层(10.3)由若干条半径不相同弧形的电阻线(10.32)组成,所述电阻线(10.32)与电阻线(10.32)之间串联连接,所述电阻层(10.3)设置有电阻层固定预留区(10.31)、电阻层搅拌孔(10.33)和电阻层接点预留区(10.34),所述电阻层固定预留区(10.31)设置在介质层固定槽(10.21)上方,所述电阻层搅拌孔(10.33)设置在介质层搅拌空孔(10.22)上方;
所述导体层(10.4)包括连接导线(10.41)、NTC电极(10.42)、NTC信号接点(10.43)和电流接口(10.44),所述连接导线(10.41)把断开的电阻线(10.32)的间断处相互连接,所述电流接口(10.44)的数量为两个,设置为电阻线(10.32)的电流输入输出点,所述NTC电极(10.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NTC电极(10.42)分别设置在NTC层(10.5)的两侧,所述NTC信号接点(10.43)设置在NTC电极(10.42)两端;
所述玻璃层(10.6)上设置有玻璃层固定孔(10.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海涛,梁绮琪,覃佳蕾,王一丹,何冬敏,李娜,李沛恩,国胜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