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热管外面沿长度方向形成若干曲面凹凸,谷部的曲率半径比峰部大。谷底部形成槽。滴到传热管上的吸收液从谷部越过峰部顺利地流到下一个谷部,在谷部处的吸收液的替换顺利地进行,在峰部和谷部产生的马栾哥尼对流相互干扰。通过使吸收液容易进入槽,更能有效地引起该马栾哥尼对流,在管轴向产生大的搅乱作用,大幅度地提高传热管热交换率,提高吸收器制冷剂蒸气的吸收能力。(*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由管路连接吸收器的吸收式制冷机,上述吸收器具有若干吸收器用传热管。在现有技术中,例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昭58-200995号中揭示了一种传热管,在该传热管外面沿长度方向形成多个凹凸,将形成该凹凸的峰部和突条之间的谷部做成曲面。又如,在日本专利公报实开昭61-49267号中揭示了一种吸收式制冷机,装在吸收器内并且由外表面平滑的若干传热管构成的冷却水热交换器之间,设有将浓吸收液细分成为小粒子的去雾器。上述现有技术中,当多个凹凸的谷部曲率半径小于峰部曲率半径,且谷部曲率半径特别小时,谷部的吸收液不容易向相邻谷部移动,因此使传热管外表面的热交换率降低,从吸收器的蒸发器来的制冷剂蒸气的吸收能力下降。其结果,抑制了在蒸发器内制冷剂蒸气的发生,冷却能力降低,运转效率降低。另外,当各个传热管的外表面是平滑表面时,吸收液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偏向一边地向下方滴下,在各传热管外表面的热交换效率降低。为此,为提高热交换率,必须在各传热管与传热管之间设置例如去雾器,这样导致了吸收器的大型化及吸收制冷机的大型化。又由于各去雾器成为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蒸气流的阻碍,吸收器的制冷剂蒸气吸收能力降低,冷却能力降低,运转效率就降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高吸收器的制冷剂蒸气的吸收能力、提高吸收式制冷机的运转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1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吸收式制冷机,由管路连接吸收器、再生器、冷凝器和蒸发器并形成制冷循环,在该吸收器所用的传热管上形成由峰部和谷部组成的、沿管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凹凸,其特征在于,峰部和相邻谷部为曲面形,而且,谷部的曲率半径大于峰部的曲率半径,在谷部的底部形成槽,该槽的曲率半径小于峰部曲率半径,从再生器来的吸收液滴下或散布到管外表面,由管内的冷却水冷却管外的吸收液。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2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吸收式制冷机,由管路连接吸收器、再生器、冷凝器和蒸发器并形成制冷循环,在该吸收器所用的传热管上形成由峰部和谷部组成的、沿管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凹凸,其特征在于,峰部和相邻谷部为曲面,峰部的曲率半径小于从峰部向谷部变化的变化部的曲率半径,谷部的曲率半径小于峰部曲率半径,从再生器来的吸收液滴下或散布到管外表面,由管内的冷却水冷却管外的吸收液。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5的专利技术是在上述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以下特征,即,管外面的各凹凸具有相对于管轴成15°以下的扭曲角,该若干凹凸成连续的弯曲面形状。根据权利要求1、2、4或5的专利技术,滴下到传热管上的浓吸收液从曲率半径大于峰部的谷部越过峰部,顺利地流到下一个谷部,这样,在谷部的吸收液的替换可顺利地进行,而且,浓吸收液在传热管的全周均匀地流动,在峰部和谷部产生的马栾哥尼对流相互干扰,在管轴方向产生大的搅乱作用,大幅度地提高传热管的热交换效率,提高了传热管对吸收制冷剂蒸气而温度上升了的浓吸收液的冷却能力,恢复浓吸收液对制冷剂蒸气的吸收能力,增加制冷剂蒸气的吸收量,可提高蒸发器的冷却能力,提高吸收式制冷机的运转效率。在权利要求1的专利技术中,吸收液更容易进入槽内,槽中的液厚增大,更容易引起马栾哥尼对流。在权利要求2的专利技术中,吸收液更容易进入曲率半径小的谷部,在槽中液厚增大,更容易引起马栾哥尼对流。权利要求3的专利技术中与权利要求1或2的专利技术相比,虽然效果的程度差,但滴下到传热管上的浓吸收液从谷部越过峰部顺利地流到下一个谷部,这样,在谷部的吸收液的替换能顺利地进行,而且,浓吸收液在传热管的全周大体均匀地流动,由于在峰部和谷部产生的马栾哥尼对流相互干扰,在管轴方向产生大的搅乱作用,大幅度地提高了传热管的热交换率,提高了传热管对吸收制冷剂蒸气而温度上升了的浓吸收液的冷却能力,恢复浓吸收液对制冷剂蒸气的吸收能力,制冷剂蒸气的吸收量增加,可提高蒸发器的冷却能力,可提高吸收式制冷机的运转效率。权利要求4的专利技术中,根据传热管的配管,传热管的峰部即使位于最上部时,滴下到峰部的吸收液因在峰部形成的槽的作用而向管轴方向扩散,该吸收液在传热管的全周均匀地扩散流下,提高热交换率,可提高制冷剂蒸气的吸收能力。权利要求5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在传热管外表面形成带扭曲角的峰部,所以,吸收液能更顺利地越过该峰部流动,吸收液一边沿管轴方向流动一边流下到下方的传热管上,可提高传热管的浸湿性,提高传热管的冷却能力,提高吸收器的制冷剂蒸气的吸收能力,提高吸收式制冷机的运转效率。图1是吸收式制冷机管路的概略构造图。图2是蒸发吸收器膛体的断面图。图3是传热管的正面图。图4(A)是图3所示传热管的A-A线断面图,图4(B)是(A)的局部放大图。图5(A)是另一实施例中的传热管的A-A线断面图,图5(B)是(A)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传热管断面图,表示吸收液的膜形成在管外表面的状态。图7是吸收器热交换器的概略构造图。图8是图7中所示传热管的局部正面图。图9是吸收液流量与交换热量之间的关系图。图10是吸收器的概略构造图。图11是蒸发吸收器膛体的断面图。图12是另一实施例中的传热管的断面图。图13是又一实施例中的传热管的断面图。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图1中,1代表蒸发吸收器膛体(下膛体),蒸发器2和吸收器3放在该蒸发吸收器膛体1内。4代表例如备有煤气燃烧器5的高温再生器。在从吸收器3的吸收液槽3A到高温再生器4的稀吸收液配管6的途中设有第1吸收液泵P、低温热交换器7和高温热交换器8。10代表高温膛体(上膛体),低温再生器11和冷凝器12放在该高温膛体10内。13代表从高温再生器4到低温再生器11的制冷剂蒸气管,14代表设在低温再生器11内的加热器,15代表从加热器14到冷凝器12的制冷剂管。16代表从冷凝器12到蒸发器2的制冷剂液流下管,17代表与蒸发器2连接的制冷剂循环管,18代表制冷剂泵,21代表与蒸发器2连接的冷水管,21A代表蒸发器热交换器。22代表从高温再生器4到高温热交换器8的中间吸收液管,23代表从高温热交换器8到低温再生器11的中间吸收液管,25代表从低温再生器11到低温热交换器7的凝吸收液管,26代表从低温热交换器7到吸收器3的凝吸收液管。29代表冷却水管,29A代表吸收器热交换器,29B代表冷凝热交换器,30代表设在吸收器热交换器29A上方的浓吸收液散布装置。吸收器热交换器29A由略水平设置的若干层、若干排传热管31构成。传热管31是圆形的,整个长度的直径相等,例如为16mm。如图2至图4所示,在传热管31的外表面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即沿管轴线方向的多个凹凸32。这里,形成凹凸的峰部33的数目为4至16。该数目最好为3的倍数,在直径为16mm的传热管上,便于制作12个峰部。形成各凹凸32的峰部33…以及相邻突条32、32之间的谷部34…分别为曲面形状。峰部33…的曲率半径R1例如为1.5mm,谷部34…的曲率半径R2例如为2.4mm。因此,谷部34…的曲率半径大于峰部33…曲率半径,R2/R1大于1。这里,R2/R1小于4。在谷部34的底部,形成槽34A。该槽34A的断面为圆弧状的曲面形,其曲率半径为R3。该曲率半径R3小于峰部33的曲率半径R1。各峰部33的高度(H)为1.0mm以下,例如为0.7mm,各峰部33的间隔例如约为4mm。如图3所示,在传热管31的两端,形成了管板支承部(扩管部)31A、31A,该管板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收式制冷机,由管路连接吸收器、再生器、冷凝器和蒸发器并形成制冷循环,在该吸收器所用的传热管上形成由峰部和谷部组成的、沿管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凹凸,其特征在于,峰部和相邻突条间的谷部为曲面,而且,谷部的曲率半径R2大于峰部的曲率半径R1,在谷部的底部形成槽,该槽的曲率半径R3小于峰部曲率半径R1,从再生器来的吸收液滴下或散布到管外表面,由管内的冷却水冷却管外的吸收液。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川雅裕,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