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轻量化的吸收式冷冻机。空冷部将显热交换器14和显热交换器用冷却扇19相互配置在前后,在冷却扇19的一方侧沿纵向重合配置再生器3和精馏器6,在另一侧相互并排配置纵长形状的蒸发器1和吸收器2。在空冷部上方横长地配置冷凝器9。上述空冷部、上述蒸发器1、吸收器2、冷凝器9、再生器3、精馏器6及上述泵P1~P4收容于壳体20,该壳体20大体呈长方体形状,并使在冷却用扇19回转轴方向上的尺寸减小。(*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吸收式冷冻机(包括进行热泵暖气运行的冷冻机),特别是涉及经改进构成部件的布置而使小型化成为可能的吸收式冷冻机。以吸收式冷冻循环进行运行的吸收式冷冻机作为冷气装置已被人们所了解,然而,近年来,着眼于运行时能量转换效率良好等优点,对于不仅能进行冷气运行而且能进行热泵暖气运行的吸收式冷冻机的需求不断增大,该热泵暖气运行利用由蒸发器从外部气体吸取的热量。例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公平6-97127号中公开了这样一种吸收式冷暖气机,它可以以冷气运行、利用了热泵运行的暖气、以及利用直火燃烧(锅炉)运行的暖气这样3种形式运行。现有的吸收式冷冻机由于比较大型,所以没有充分广泛地普及到一般家庭等。作为实现小型化的吸收式冷冻机的例子具有记载于特开平7-208826号公报的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希望通过改进蒸发器与吸收器的连接部来实现小型化。然而,在该空调装置中,仅限于弯曲吸收器的吸收管路等局部处置,没有对装置整体上的布置进行改进,所以没有能为了如家用而达成充分的小型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收式冷冻机,该吸收式冷冻机通过改进构成部件的综合布置,将部件高密度地收容于形状简单的壳体,实现小型化。本专利技术的第1特点是由第1热交换用中心部、冷媒液散布装置、及蒸发器壳体构成蒸发器,该第1热交换用中心部通过在相互间保持间隔地排列多枚纵长散热片而构成,该冷媒液散布装置配置在第1热交换用中心部上方并向上述纵长散热片散布冷媒液,该蒸发器壳体收容上述第1热交换用中心部和冷媒散布装置;由第2热交换用中心部、吸收剂溶液散布装置、以及吸收器壳体构成吸收器,该第2热交换用中心部通过在相互间保持间隔地排列多枚纵长散热片而构成,该吸收剂溶液散布装置配置在第2热交换用中心部的上方并向上述纵长散热片散布吸收剂溶液,该吸收器壳体收容上述第2热交换用中心部及吸收剂溶液散布装置;具有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的显热交换器和该显热交换器用冷却扇相向配置的空冷部;同时,在上述空冷部一侧方纵长地配置上述蒸发器和上述吸收器,并使上述纵长散热片的长度方向垂直于主体壳体的基台面。按照第1特点,由于在空冷部的侧方纵长地配置蒸发器和吸收器,所以用于热交换的各中心部的平面投影面积可减小。本专利技术的第2特点是相对于空冷部在蒸发器和吸收器的相反侧配置再生器和上述精馏器,使再生器在下、上述精馏器在上,在上述空冷部的上方横长地配置冷凝器,同时,用主体壳体将全体罩住,该主体壳体大体为长方体形,并在冷却扇回转轴的方向上减小厚度。按照第2特点,以空冷部为中心,将蒸发器和吸收器布置在一侧,而将再生器和精馏器布置在另一侧,在无浪费空间地配置的状态下将全体紧凑地容纳于壳体。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吸收式冷暖气装置构成要素布局的正视图。图2为图1中Ⅱ-Ⅱ剖视图。图3为图1中Ⅲ-Ⅲ剖视图。图4为图1中Ⅳ-Ⅳ断面图。图5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吸收式冷暖气装置的构成的系统图。图6为表示冷媒液流下的形态的放大示意图。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吸收式冷冻机的主要构成部分的布局图。在这里,将吸收式冷暖气装置设想成吸收式冷冻机的一实施形态。在蒸发器1作为冷媒收容有三氟乙醇(TFE)等氟化乙醇,在吸收器2作为含吸收剂的溶液收容DMI衍生物(ジメチルィミダゾリジノン)。在该场合,上述冷媒不限于氟化乙醇,只要是能获得宽的非冻结范围的物质即可。对于溶液,不限于DMI衍生物,只要是非结晶范围宽、具有高于TFE的常压沸点、能吸收TFE的吸收剂即可。例如,在水与溴化锂组合的场合,由于在外部气体温度接近零度的状态下运行暖气时存在溶液温度下降使作为冷媒的水冻结的危险,所以难说适合本实施形式的系统。蒸发器1和吸收器2通过蒸发(冷媒)通路5进行流体性连接,当将这些空间保持在例如30mmHg柱左右的低压环境下时,蒸发器1内的冷媒蒸发,通过上述通路进入到吸收器2内。在上述蒸发通路5设置有预冷器18。预冷器18在加热残存于冷媒蒸汽中的雾(雾状冷媒)使其蒸汽化的同时起到使从冷凝器9送来的TFE的温度下降的作用。吸收器2内的吸收剂溶液吸收冷媒蒸汽,进行吸收冷冻动作。对燃烧器7进行点火,由再生器3提高吸收器2内的溶液浓度(燃烧器、再生器以及溶液浓缩将在后面叙述),该吸收器2内的溶液吸收冷媒蒸汽。结果,由借助于蒸发器1内冷媒蒸发而产生的潜热冷却蒸发器1内。在蒸发器1内设置有通过冷水的管路1a。管路1a的一端(在图中为出口端)连接到第1四通阀V1的#1开口,另一端(在图中为入口端)连接到第2四通阀V2的#1开口。冷媒由泵P1导入到设于蒸发器1内的散布装置1b,散布到上述冷却水通过的管路1a上。上述冷媒从管路1a内的冷水吸走蒸发热而变成冷媒蒸汽,通过蒸发回路5流入到吸收器2。结果,上述管路1a内的冷水温度下降。蒸发器1内的冷媒导入到上述散布装置1b,另外,如后述那样,其一部分通过过滤器4送给到精馏器6。在蒸发器1与过滤器4之间设有流量调节阀V5。作为流过管路1a的冷水,最好使用乙二醇或丙二醇水溶液。当上述氟化乙醇的蒸汽即冷媒蒸汽吸收到吸收器2的溶液时,吸收热使该溶液的温度上升。该溶液的温度越低或溶液浓度越高则溶液的吸收能力越大。因此,为了抑制该溶液温度的上升,在吸收器2内部设管路2a,在该管路2a通冷却水。管路2a的一端(图中的出口端)通过冷凝器9内后经泵P3连于第1四通阀V1的#2开口,管路2a的另一端(在图中的入口端)连于第2四通阀V2的#2开口。作为通过管路2a的冷却水,使用与上述冷水相同的水溶液。溶液由泵P2导入设于吸收器2内的散布装置2b,散布到管路2a上。结果,溶液由通过管路2a的冷却水冷却。另一方面,冷却水由于吸热所以其温度上升。吸收器2内的溶液吸收冷媒蒸汽,当该吸收剂浓度降低时吸收能力降低。因此,通过由再生器3及精馏器6从吸收剂溶液分离冷媒蒸汽,提高溶液的浓度,使吸收能力恢复。在吸收器2中,吸收冷媒蒸汽而被稀释了的溶液即稀溶液除导入到上述散布装置2b外,还由泵P2经过管路7b送给精馏器6,流下到再生器3。在连接泵P2与再生器3的管路7b上设有开闭阀V3。再生器3具有加热从吸收器2供给的稀液的燃烧器7。该燃烧器7最好为煤气燃烧器,但其它型式的不论什么样的加热装置也行。在再生器中加热、抽出冷媒蒸汽后提高了浓度的溶液(浓液)通过管路7a回到吸收器2。在管路7a上设有开闭阀V4。此时,温度较高的浓液由散布装置2c散布到管路2a。当由燃烧器7加热供给到再生器3的稀液时,产生冷媒蒸汽。混入到上述冷媒蒸汽中的吸收剂溶液由精馏器6分离,进一步提高了纯度的冷媒蒸汽送到冷凝器9。在冷凝器9中经冷却而冷凝液化了的冷媒经由管路9b。上述预冷器18、减压阀11返回到蒸发器1,进行散布。从冷凝器9供给到蒸发器1的蒸汽的纯度极高,但极少量地混入在回流冷媒中的吸收剂成分由于长时间运行循环而积累,不能避免蒸发器1内的冷媒的纯度慢慢下降。因此,如上所述,最好从蒸发器1将冷媒的很少一部分通过过滤器4供给到精馏器6,与从再生器3产生的冷媒蒸汽一起经过再次提高纯度的循环。从再生器3出来的管路7a中的高温浓液由设在连接吸收器2与精馏器6的管路中间的热交换器12,与从吸收器2出来的稀液进行换热而被冷却后,散布在吸收器2内。另一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收式冷冻机,在具有基台面的1个主体壳体中收容有蒸发器、吸收器、再生器、冷凝器、显热交换器、及冷却扇;该吸收器用吸收剂溶液吸收在上述蒸发器中产生的冷媒蒸汽;该再生器为了恢复上述溶液的吸收剂浓度而加热该吸收剂溶液、抽出冷媒蒸汽;该冷凝器用于冷凝在上述再生器中抽出的冷媒蒸汽,并将其供给上述蒸发器;该显热交换器用于进行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该冷却扇用于该显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蒸发器由第1热交换用中心部、冷媒液散布装置、及蒸发器壳体构成;该第1热交换用中心部由相互间保持间隔地排列多枚纵长散热片而构成;该冷媒液散布装置配置在第1热交换用中心部上方并向上述纵长散热片散布冷媒液;该蒸发器壳体收容上述第1热交换用中心部和冷媒散布装置; 上述吸收器由第2热交换用中心部、吸收剂溶液散布装置、以及吸收器壳体构成;该第2热交换用中心部由相互间保持间隔地排列多枚纵长散热片而构成;该吸收剂溶液散布装置配置在该第2热交换用中心部的上方,并向上述纵长散热片散布吸收剂溶液;该吸收器壳体收容上述第2热交换用中心部及吸收剂溶液散布装置; 具有空冷部,该空冷部由上述显热交换器和冷却扇前后相向配置而成,并且, 上述蒸发器和上述吸收器纵长地并排配置于上述空冷部的一侧方,并使上述纵长散热片的长度方向大体垂直于上述主体壳体的基台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田彻,高石敏充,石川满,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