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923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为平面设计,顶板的两侧设有船头翼板和船尾翼板,底板连接在顶板的下侧,所述底板采用缓和曲线设计;所述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还包括用于增强刚度的加劲板组件,所述加劲板组件包括腹板加劲板和船头加劲板;所述腹板加劲板的底部连接底板,腹板加劲板的顶部连接顶板和船尾翼板,船头加劲板连接顶板、底板和船头翼板。该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采用钢板焊接而成,使墩柱的翻身更加高效,有效提高墩柱预制的质量,重量轻,体积小,灵活性高,适用性广,重复利用率高,制造成本低。

A kind of mobile automatic dumping ship with prefabricated pi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
本技术涉及道路施工
,具体是一种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桥梁施工构件工厂化预制和装配式施工正在桥梁施工中快速发展,其中墩柱的预制大都为方形墩,面对这种重量和长细比都较大的构件,工装的要求就显得格外重要。根据预制墩柱的施工工艺,墩柱在存放、运输及安装过程中要进行墩柱的翻身,墩柱是长细比较大的构件,预制墩柱最大重量能达到160t,因此墩柱的翻身不能像简单的构件那样在空中实现翻身,必须要借助外部设备来进行翻身。传统的翻身设备主要有翻身架及砂槽,翻身架体积庞大,灵活性差,需要消耗大量的钢材;而砂槽则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并且在墩柱运输到现场进行翻身时还是要借助翻身架进行翻身,适用范围有限。综合考虑施工安全质量、施工功效、材料利用率、经济效益等因素,结合墩柱预制施工实际情况,结合力学基本知识,本技术设计一种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为平面设计,顶板的两侧设有船头翼板和船尾翼板,底板连接在顶板的下侧,所述底板采用缓和曲线设计;实现荷载的传递与分解,即吊装物重心高于曲线半径且定向偏心,使得放置重物定向偏倒;顶板的平面设计主要用于与墩柱底面接触并将墩柱的重力往下传递;底板采用缓和曲线设计,墩柱翻身过程中可以利用底板的缓和曲面自动倾倒;所述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还包括用于增强刚度的加劲板组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劲板组件包括腹板加劲板和船头加劲板;所述腹板加劲板的底部连接底板,腹板加劲板的顶部连接顶板和船尾翼板,船头加劲板连接顶板、底板和船头翼板;由于翻身过程中船头部位受力逐渐减小,因此在设计时便将头部钢板尺寸减少,在外面设置船头加劲板以满足刚度要求,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节省钢材,减轻重量,增加该自动倾倒船的灵活性;通过设置腹板加劲板可以增加顶板与底板的刚度,而且可以让底板有足够的空间满足翻身所需的缓和曲线要求。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船头加劲板为L型结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板、底板、船头翼板、船尾翼板、腹板加劲板和船头加劲板焊接为一体,使其充分发挥各组件的不同性能。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板、底板、船头翼板、船尾翼板、腹板加劲板和船头加劲板为1cm厚的钢板,所述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为内空式结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船头翼板的高度为20cm,船尾翼板的高度为32cm;由于墩柱翻身过程中受力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墩柱慢慢下放,墩柱与该自动倾倒船接触范围内将承受剪力,因此在船头、船尾分别设置船头翼板和船尾翼板,一是保护墩身的棱角在翻身过程中不被损坏,二是翻身过程中增加墩身与该自动倾倒船的接触面积,减少墩身承受的剪力。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船头加劲板上设有吊移孔;便于该自动倾倒船的吊移,可以实现快速转移。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吊移孔的直径为6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通过底板的缓和曲线设计,实现荷载的传递与分解,墩柱重心高于曲线半径且定向偏心,使得墩柱定向自动倾倒,使墩柱的翻身更加高效;通过船头翼板和船尾翼板可以保护墩身的棱角在翻身过程中不被损坏,可以有效提高墩柱预制的质量,而且在翻身过程中可以增加墩身与该自动倾倒船的接触面积,减少墩身承受的剪力,为墩柱整体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该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采用钢板焊接而成,重量轻,体积小,灵活性高,适用性广,重复利用率高,制造成本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顶板,2-底板,3-船头翼板,4-船尾翼板,5-腹板加劲板,6-船头加劲板,7-吊移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包括顶板1和底板2,所述顶板1为平面设计,顶板1的两侧设有船头翼板3和船尾翼板4,底板2连接在顶板1的下侧,所述底板2采用缓和曲线设计;实现荷载的传递与分解,即吊装物重心高于曲线半径且定向偏心,使得放置重物定向偏倒;顶板1的平面设计主要用于与墩柱底面接触并将墩柱的重力往下传递;底板2采用缓和曲线设计,墩柱翻身过程中可以利用底板2的缓和曲面自动倾倒;所述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还包括用于增强刚度的加劲板组件。进一步的,所述加劲板组件包括腹板加劲板5和船头加劲板6;所述腹板加劲板5的底部连接底板2,腹板加劲板5的顶部连接顶板1和船尾翼板4,船头加劲板6连接顶板1、底板2和船头翼板3;由于翻身过程中船头部位受力逐渐减小,因此在设计时便将头部钢板尺寸减少,在外面设置船头加劲板6以满足刚度要求,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节省钢材,减轻重量,增加该自动倾倒船的灵活性;通过设置腹板加劲板5可以增加顶板1与底板2的刚度,而且可以让底板2有足够的空间满足翻身所需的缓和曲线要求。进一步的,所述船头加劲板6为L型结构。具体的,所述顶板1、底板2、船头翼板3、船尾翼板4、腹板加劲板5和船头加劲板6焊接为一体,使其充分发挥各组件的不同性能。具体的,所述顶板1、底板2、船头翼板3、船尾翼板4、腹板加劲板5和船头加劲板6为1cm厚的钢板,所述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为内空式结构。优选的,所述船头翼板3的高度为20cm,船尾翼板4的高度为32cm;由于墩柱翻身过程中受力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墩柱慢慢下放,墩柱与该自动倾倒船接触范围内将承受剪力,因此在船头、船尾分别设置船头翼板3和船尾翼板4,一是保护墩身的棱角在翻身过程中不被损坏,二是翻身过程中增加墩身与该自动倾倒船的接触面积,减少墩身承受的剪力。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将需要翻身的墩柱慢慢下放至顶板1上,通过底板2的缓和曲线设计,实现荷载的传递与分解,墩柱重心高于曲线半径且定向偏心,使得墩柱定向自动倾倒,使墩柱的翻身更加高效;通过船头翼板3和船尾翼板4可以保护墩身的棱角在翻身过程中不被损坏,可以有效提高墩柱预制的质量,而且在翻身过程中可以增加墩身与该自动倾倒船的接触面积,减少墩身承受的剪力,为墩柱整体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例2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预制墩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包括顶板(1)和底板(2),其特征在于:/n所述顶板(1)为平面设计,顶板(1)的两侧设有船头翼板(3)和船尾翼板(4),底板(2)连接在顶板(1)的下侧,所述底板(2)采用缓和曲线设计;/n所述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还包括用于增强刚度的加劲板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包括顶板(1)和底板(2),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1)为平面设计,顶板(1)的两侧设有船头翼板(3)和船尾翼板(4),底板(2)连接在顶板(1)的下侧,所述底板(2)采用缓和曲线设计;
所述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还包括用于增强刚度的加劲板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劲板组件包括腹板加劲板(5)和船头加劲板(6);
所述腹板加劲板(5)的底部连接底板(2),腹板加劲板(5)的顶部连接顶板(1)和船尾翼板(4),船头加劲板(6)连接顶板(1)、底板(2)和船头翼板(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船头加劲板(6)为L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兵海余昌平李晓龙柏兴伟周功康冯燕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桥隧工程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