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1254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技术领域,为了解决充电连接器无法自清洁且充电过程中发热容易烧坏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的外接面设有多个沿第一连接端的周向延伸的受电接点,且多个受电接点距离第一连接端中心的距离均不相同,在第一连接端的径向方向上,相邻受电接点沿第一连接端的周向间隔开设置,驱动支架驱动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电连接,第二连接端的外接面设有多个沿第二连接端的周向排列的充电接点;当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电连接时,受电接点与多个充电接点中的部分充电接点止抵接触,由此可以提升充电接点与受电接点的配合稳定性和可靠性。

An automatic charging connector for electric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充电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自动驾驶及自动泊车技术的发展无人值守的自动充电成为电动汽车分支运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公路两侧等停车空间有限、适合离散充电桩的场所,针对电动汽车自动充电过程完全无人化、自主充电特点,需要对应地提升充电机构的性能,相关技术中的自动充电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相邻接点之间的距离较近,且散热效果不好,严重影响了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充电连接器不符合机械连接与拔插特性以及工作过程中散热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本技术为了解决充电连接器不符合机械连接与拔插特性以及工作过程中散热效率低的问题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配置在充电汽车的底部,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外接面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周向延伸的受电接点,且多个所述受电接点距离所述第一连接端中心的距离均不相同,在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径向方向上,相邻所述受电接点沿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周向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端配置在驱动支架上,所述驱动支架驱动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外接面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周向排列的充电接点;当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电连接时,所述受电接点与多个所述充电接点中的部分所述充电接点止抵接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受电接点的两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中心构成的夹角为α,90°≤α≤18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径向方向上,相邻所述受电接点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穿过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中心。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有所述充电接点分为多个充电接点组,每个所述充电接点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充电接点,在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径向方向上,相邻所述充电接点组沿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周向间隔开设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充电接点组的数量与所述受电接点的数量相同,当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电连接时,多个所述充电接点组与多个所述受电接点一一对应,所述受电接点与对应所述充电接点组中的至少部分充电接点止抵接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周向方向上,所述充电接点组两端的充电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中心构成的夹角为β,90°≤β≤18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α≤β。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气源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外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外界面均设有导气孔,所述气源组件包括设在所述第一连接端上的第一气泵和设在所述第二连接端上的第二气泵,所述第一气泵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端上的导气孔,所述第二气泵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端上的导气孔。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端限定有向下敞开的配合槽,所述受电接点均设在所述配合槽的顶部上,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相配合时,所述第二连接端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配合槽内,所述第二连接端的上部的外直径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下部的内直径在从下到上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充电接点为防水型弹性触点电极,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震动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防水型弹性触点电极震动研磨进行自清洁。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通过设置沿第一连接端的周向延伸的受电接点和沿第二连接端的周向排布的充电接点,不仅可以保证充电接点与受电接点的稳定连接,而且可以增加充电接点与受电接点之间的间隙,为自动充电连接器的散热提供了方便,提升了散热效率,防止自动充电连接器充电过程中热量积聚造成安全事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连接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二连接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二连接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连接端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连接端的剖视图。图中:1:第二连接端;2:第一连接端;3:充电接点;4:受电接点;5:导气孔;6:配合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5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2、第二连接端1。第一连接端2配置在充电汽车的底部,第一连接端2的外接面设有多个沿第一连接端2的周向延伸的受电接点4,且多个受电接点4距离第一连接端2中心的距离均不相同,在第一连接端2的径向方向上,相邻受电接点4沿第一连接端2的周向间隔开设置,第二连接端1配置在驱动支架上,驱动支架驱动第二连接端1与第一连接端2电连接,第二连接端1的外接面设有多个沿第二连接端1的周向排列的充电接点3。当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1电连接时,受电接点4与多个充电接点3中的部分充电接点3止抵接触,在配合过程中,充电接点3始终与部分受电接点4接触,保证了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1的连接可靠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通过设置沿第一连接端2的周向延伸的受电接点4和沿第二连接端2的周向排布的充电接点3,不仅可以保证充电接点3与受电接点4的稳定连接,而且可以增加充电接点3与受电接点4之间的间隙,为自动充电连接器的散热提供了方便,提升了散热效率,防止自动充电连接器充电过程中热量积聚造成安全事故。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受电接点4的两端与第一连接端2的中心构成的夹角为α,90°≤α≤180°,也就是说弧形受电接点4对应的圆心角为90°-180°,不仅可以增大受电接点4的长度,防止电流过大造成损坏,还能为受电接点4连接充电接4提供方便,而且可以为相邻的受电接点4预留出足够的散热空间,防止热量积聚。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第一连接端2的径向方向上,相邻受电接点4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穿过第一连接端2的中心,也就是说,相连两个受电接点4在第一连接端2一条直径的两端,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加两个受电接点4之间的距离,防止因距离过紧造成安全事故。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有充电接点3分为多个充电接点组,每个充电接点组包括多个沿第二连接端1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充电接点3,在第二连接端1的径向方向上,相邻充电接点组沿第二连接端1的周向间隔开设置。充电接点组的数量与受电接点4的数量相同,当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1电连接时,多个充电接点组与多个受电接点4一一对应,受电接点4与对应充电接点组中的至少部分充电接点3止抵接触。上述结构的充电接点组可以与受电接点4对应配合,可以增加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连接端(2),所述第一连接端(2)配置在充电汽车的底部,所述第一连接端(2)的外接面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连接端(2)的周向延伸的受电接点(4),且多个所述受电接点(4)距离所述第一连接端(2)中心的距离均不相同,在所述第一连接端(2)的径向方向上,相邻所述受电接点(4)沿所述第一连接端(2)的周向间隔开设置;/n第二连接端(1),所述第二连接端(1)配置在驱动支架上,所述驱动支架驱动所述第二连接端(1)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1)的外接面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连接端(1)的周向排列的充电接点(3);当所述第一连接端(2)与所述第二连接端(1)电连接时,所述受电接点(4)与多个所述充电接点(3)中的部分所述充电接点(3)止抵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端(2),所述第一连接端(2)配置在充电汽车的底部,所述第一连接端(2)的外接面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连接端(2)的周向延伸的受电接点(4),且多个所述受电接点(4)距离所述第一连接端(2)中心的距离均不相同,在所述第一连接端(2)的径向方向上,相邻所述受电接点(4)沿所述第一连接端(2)的周向间隔开设置;
第二连接端(1),所述第二连接端(1)配置在驱动支架上,所述驱动支架驱动所述第二连接端(1)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1)的外接面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连接端(1)的周向排列的充电接点(3);当所述第一连接端(2)与所述第二连接端(1)电连接时,所述受电接点(4)与多个所述充电接点(3)中的部分所述充电接点(3)止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接点(4)的两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的中心构成的夹角为α,90°≤α≤1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端(2)的径向方向上,相邻所述受电接点(4)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穿过所述第一连接端(2)的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充电接点(3)分为多个充电接点组,每个所述充电接点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连接端(1)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充电接点(3),在所述第二连接端(1)的径向方向上,相邻所述充电接点组沿所述第二连接端(1)的周向间隔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点组的数量与所述受电接点(4)的数量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钰鸣金克曹伟郑隽一张育铭李德胜
申请(专利权)人:国创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