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及其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1264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由以下重量配比制成:丁基类橡胶100‑120份,抗氧剂4‑6份,阻燃剂8‑12份,增粘树脂20‑26份,填料12‑18份,分散剂8‑14份,炭黑5‑8份,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通过分散剂改性纳米石墨烯加入,增加了阻尼片内部的作用力,提高了阻尼片的强度,改善阻尼片断裂的问题现状,通过抗氧剂、阻燃剂和填料等设置,提高了阻尼片的防火防老化等性能,通过增粘树脂加入,改善了丁基类橡胶的弹性柔韧性,用于车辆的减震减噪效果更好。

A kind of damping plate for vehicle damping, noise reduction and reinforcement and its preparation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及其制备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阻尼片
,具体是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振动与噪声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各种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也应运而生,运载工具(如卫星、火箭、导弹、飞机、坦克、舰船、车辆等),大型机组及各类机床、机电设备,一些大型幅板、壳体、管道、桁梁以及梁(筋)等组合结构等轻型连续构件所激发的剧烈振动和噪声,人们往往束手无策,这类结构一旦被外力激发,则在局部产生共振,形成二次噪声,显然,这种场合下的减振降噪将限于共振区域内,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采取阻尼技术进行处理。车辆减震也常常应用阻尼技术,例如阻尼片,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通过分散剂改性纳米石墨烯加入,增加了阻尼片内部的作用力,提高了阻尼片的强度,改善阻尼片断裂的问题现状,通过抗氧剂、阻燃剂和填料等设置,提高了阻尼片的防火防老化等性能,通过增粘树脂加入,改善了丁基类橡胶的弹性柔韧性,用于车辆的减震减噪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及其制备工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由以下重量配比制成:丁基类橡胶100-120份,抗氧剂4-6份,阻燃剂8-12份,增粘树脂20-26份,填料12-18份,分散剂8-14份,炭黑5-8份。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丁基类橡胶由溴化丁基橡胶、异戊二烯橡胶和氯化丁基橡胶按照质量比例2:1:3组成。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抗氧剂为聚羟基异丙基对苯二胺。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阻燃剂由氢氧化铝纳米颗粒、氢氧化镁纳米颗粒、硼酸锌纳米颗粒按照质量比为13:18:27组成。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增粘树脂包括液体松香树脂、液体C9树脂、液体古马隆树脂和液体丙烯酸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填料包括滑石粉、云母粉、硅藻土、钛白粉、硫酸钡、白炭黑、玻璃微珠和陶土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散剂为改性纳米石墨烯。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按重量配比称取原料后,将丁基类橡胶在120-160℃的温度下进行密炼,密炼均匀后,分别加入增粘树脂、填料和炭黑,密炼10-20min;S2、加入抗氧剂、阻燃剂和分散剂进行二次密炼,密炼温度为100-140℃,密炼时间为12-16min,密炼完成后,将密炼好的材料取出降至室温;S3、将制得材料放入模具中,送入平板硫化机中进行加压成型;S4、将成型后的片材送入双辊开炼机中,在双辊转动挤压下,在片材的表面压合PVC薄膜,切割获得阻尼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通过分散剂改性纳米石墨烯加入,增加了阻尼片内部的作用力,提高了阻尼片的强度,改善阻尼片断裂的问题现状,通过抗氧剂、阻燃剂和填料等设置,提高了阻尼片的防火防老化等性能,通过增粘树脂加入,改善了丁基类橡胶的弹性柔韧性,用于车辆的减震减噪效果更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由以下重量配比制成:丁基类橡胶100份,抗氧剂4份,阻燃剂8份,增粘树脂20份,填料12份,分散剂8份,炭黑5份。所述丁基类橡胶由溴化丁基橡胶、异戊二烯橡胶和氯化丁基橡胶按照质量比例2:1:3组成。所述抗氧剂为聚羟基异丙基对苯二胺。所述阻燃剂由氢氧化铝纳米颗粒、氢氧化镁纳米颗粒、硼酸锌纳米颗粒按照质量比为13:18:27组成。所述增粘树脂包括液体松香树脂、液体C9树脂、液体古马隆树脂和液体丙烯酸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填料包括滑石粉、云母粉、硅藻土、钛白粉、硫酸钡、白炭黑、玻璃微珠和陶土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分散剂为改性纳米石墨烯。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按重量配比称取原料后,将丁基类橡胶在120℃的温度下进行密炼,密炼均匀后,分别加入增粘树脂、填料和炭黑,密炼10min;S2、加入抗氧剂、阻燃剂和分散剂进行二次密炼,密炼温度为100℃,密炼时间为12min,密炼完成后,将密炼好的材料取出降至室温;S3、将制得材料放入模具中,送入平板硫化机中进行加压成型;S4、将成型后的片材送入双辊开炼机中,在双辊转动挤压下,在片材的表面压合PVC薄膜,切割获得阻尼片。实施例二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制成:丁基类橡胶110份,抗氧剂5份,阻燃剂10份,增粘树脂23份,填料16份,分散剂11份,炭黑6份。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按重量配比称取原料后,将丁基类橡胶在140℃的温度下进行密炼,密炼均匀后,分别加入增粘树脂、填料和炭黑,密炼15min;S2、加入抗氧剂、阻燃剂和分散剂进行二次密炼,密炼温度为120℃,密炼时间为14min,密炼完成后,将密炼好的材料取出降至室温;S3、将制得材料放入模具中,送入平板硫化机中进行加压成型;S4、将成型后的片材送入双辊开炼机中,在双辊转动挤压下,在片材的表面压合PVC薄膜,切割获得阻尼片。实施例三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制成:丁基类橡胶120份,抗氧剂6份,阻燃剂12份,增粘树脂26份,填料18份,分散剂14份,炭黑8份。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按重量配比称取原料后,将丁基类橡胶在160℃的温度下进行密炼,密炼均匀后,分别加入增粘树脂、填料和炭黑,密炼20min;S2、加入抗氧剂、阻燃剂和分散剂进行二次密炼,密炼温度为140℃,密炼时间为16min,密炼完成后,将密炼好的材料取出降至室温;S3、将制得材料放入模具中,送入平板硫化机中进行加压成型;S4、将成型后的片材送入双辊开炼机中,在双辊转动挤压下,在片材的表面压合PVC薄膜,切割获得阻尼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专利技术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由以下重量配比制成:丁基类橡胶100-120份,抗氧剂4-6份,阻燃剂8-12份,增粘树脂20-26份,填料12-18份,分散剂8-14份,炭黑5-8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由以下重量配比制成:丁基类橡胶100-120份,抗氧剂4-6份,阻燃剂8-12份,增粘树脂20-26份,填料12-18份,分散剂8-14份,炭黑5-8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丁基类橡胶由溴化丁基橡胶、异戊二烯橡胶和氯化丁基橡胶按照质量比例2:1:3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剂为聚羟基异丙基对苯二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剂由氢氧化铝纳米颗粒、氢氧化镁纳米颗粒、硼酸锌纳米颗粒按照质量比为13:18:27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辆减震减噪补强阻尼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粘树脂包括液体松香树脂、液体C9树脂、液体古马隆树脂和液体丙烯酸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训海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普茨迈精密航空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