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的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0563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7: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镜的射出面的面形状的歪斜较少、且难以出现光度差引起的条纹的车辆用的灯具,为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的灯具具备:射出近光束配光用的光的第一光源(L);配置在第一光源(L)的前方侧的透镜(70);配置在第一光源(L)与上述透镜(70)之间且形成近光束配光图案(LP)的截止线(CL)的灯罩(40);向透镜(70)侧反射来自第一光源(L)的光的反射体(30);以及配置在第一光源(L)与透镜(70)之间且射出远光束附加配光(HAP)用的光的第二光源(H),透镜(70)的后方焦点(P)位于比作为反射体(30)的前方侧的焦点的第二焦点(BP)靠前方侧,并且透镜(70)的透镜光轴(O)相对于灯具的灯具光轴(Z)向前方斜下侧倾斜。

Lamps for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的灯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的灯具。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车辆用灯具(以下也称为车辆用的灯具。),在构成为能够选择性地进行近光束照射和远光束照射的车辆用灯具中,具备:投影透镜;配置在投影透镜的后方并且射出形成近光束用的配光图案的光的第一光源;配置在投影透镜的后方并且射出形成远光束用的附加配光图案的光的第二光源;以及配置在投影透镜的后方并且形成近光束用的配光图案的截止线的灯罩,并具有光路变换部,该光路变换部以使从第二光源射出的光的一部分朝向近光束用的配光图案与远光束用的附加配光图案之间前进的方式进行光路变换。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比投影透镜的透镜光轴靠上方侧的区域中的上部射出面形成有光路变换部,具体而言,如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投影透镜的上外侧的射出面作为比透镜光轴靠下方侧的区域中的比下部射出面更向后方侧较大地弯曲的(减小射出面的曲率半径的)曲率变更处理面而形成有光路变换部。并且,这样的光路变换部具有位于比投影透镜的基本的后方焦点(曲率变更处理面以外的区域的后方焦点)更靠下方的后方焦点,因此射入到光路变换部的光以稍微向下行进的方式射出。其结果,从光路变换部朝向前方射出的第二光源的光的一部分朝向近光束用的配光图案与远光束用的附加配光图案之间行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7/104678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如上所述,在将投影透镜(以下简称为透镜。)的上外侧的射出面作为光路变换部,并且使后方焦点相对于投影透镜的基本的后方焦点较大地错开的情况下,考虑成为使作为该光路变换部的射出面的曲率半径细微地变化的设计。但是,若这样使曲率半径细微地变化,则面形状会变得歪斜,不仅外观设计有下降的可能性,而且由于投影的配光图案也细微地变化,因此容易在上下方向上出现光度差引起的条纹。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事情而提出的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的射出面的面形状的歪斜较少、且难以出现光度差引起的条纹的车辆用的灯具。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由以下的结构来把握。(1)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的灯具具备:射出近光束配光用的光的第一光源;配置在上述第一光源的前方侧的透镜;配置在上述第一光源与上述透镜之间且形成近光束配光图案的截止线的灯罩;向上述透镜侧反射来自上述第一光源的光的反射体;以及配置在上述第一光源与上述透镜之间且射出远光束附加配光用的光的第二光源,上述透镜的后方焦点位于比作为上述反射体的前方侧的焦点的第二焦点靠前方侧,并且上述透镜的透镜光轴相对于上述灯具的灯具光轴向前方斜下侧倾斜。(2)在上述(1)的结构中,在将上述透镜设置为上述透镜光轴与上述灯具光轴一致的假想状态下,上述透镜进行使来自上述第一光源的光所形成的假想配光图案的假想截止线位于比上述近光束配光图案的截止线更靠上侧的配光控制。(3)在上述(1)或者(2)的结构中,上述透镜光轴的倾斜成为以上述透镜的后方焦点为旋转轴而旋转的倾斜。(4)在上述(1)至(3)任意一个结构中,散热器;以及将上述透镜安装于上述散热器的透镜架,上述散热器具备:供上述第一光源配置的第一基座部;以及位于上述第一基座部的前方侧并且向前方斜下侧倾斜,且供上述第二光源配置的第二基座部,上述第二光源具备沿水平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发光芯片,上述灯罩具备:位于比上述第二发光芯片更靠上侧,且形成上述近光束配光图案的截止线的遮光部;以及分别设于上述遮光部的两端部,且固定于上述散热器的一对臂部。(5)在上述(4)的结构中,具备反射部件,该反射部件配置在比上述第二发光芯片更靠下侧,朝向上述透镜反射来自与上述灯罩不同部件的上述第二光源的光。(6)在上述(4)或者(5)的结构中,上述透镜具备固定于上述透镜架的凸缘部,上述透镜架以及上述凸缘部的至少一方设定为使上述透镜光轴相对于上述灯具光轴向前方斜下侧倾斜。(7)在上述(1)至(5)任意一个结构中,上述透镜的射入面以及射出面的至少一方设定为使上述透镜光轴相对于上述灯具光轴向前方斜下侧倾斜的形状。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透镜的射出面的面形状的歪斜较少、且难以出现光度差引起的条纹的车辆用的灯具。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的灯具的车辆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的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的除去透镜以及透镜架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以一般的配置状态配置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透镜的情况下的在屏幕上的配光图案的图。图7是表示以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透镜的后方焦点位于比作为反射体的前方侧的焦点的第二焦点靠前侧的方式配置了透镜时的配光图案的图。图8是表示以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透镜的后方焦点为旋转轴使透镜的透镜光轴向下侧旋转了时的配光图案的图。图9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透镜的射入面设置了光扩散构造时的配光图案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添加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贯穿实施方式的整个说明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编号或者符号。另外,在实施方式以及图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前”、“后”分别表示车辆的“前进方向”、“后退方向”,“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从乘坐在车辆上的驾驶员看到的方向。此外,不言而喻,“上”、“下”也是铅垂方向的“上”、“下”,“左”、“右”也是水平方向的“左”、“右”。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的灯具的车辆102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的灯具是分别设置在车辆102的前方的左右的车辆用的前照灯(101L、101R),以下简单地记载为车辆用的灯具或者灯具。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的灯具具备在车辆前方侧开口的壳体(未图示)和以覆盖开口的方式安装于壳体的外部透镜(未图示),在由壳体和外部透镜形成的灯室内配置有灯具单元1(参照图2)等。图2是灯具单元1的侧视图,图3是灯具单元1的沿图2所示的灯具单元光轴(以下也称为灯具光轴Z)的剖视图。另外,图4是灯具单元1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5是灯具单元1的除去透镜70以及透镜架60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以及图5所示,灯具单元1主要具备散热器10、冷却风扇20、第一光源L、反射体30、灯罩40、第二光源H、反射部件50、透镜架60、以及透镜70。(散热器10)为了使第一光源L以及第二光源H产生的热效率良好地散热,散热器10由导热率良好的金属或者树脂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散热器10的后述的各部分一体成型的铝压铸制的散热器10。但是,不必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限定于一体成型品的散热器10,也可以是一部分由不同部件作制而组装的方式的散热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的灯具,其特征在于,具备:/n射出近光束配光用的光的第一光源;/n配置在上述第一光源的前方侧的透镜;/n配置在上述第一光源与上述透镜之间且形成近光束配光图案的截止线的灯罩;/n向上述透镜侧反射来自上述第一光源的光的反射体;以及/n配置在上述第一光源与上述透镜之间且射出远光束附加配光用的光的第二光源,/n上述透镜的后方焦点位于比作为上述反射体的前方侧的焦点的第二焦点靠前方侧,并且上述透镜的透镜光轴相对于上述灯具的灯具光轴向前方斜下侧倾斜。/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30 JP 2017-2095811.一种车辆用的灯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射出近光束配光用的光的第一光源;
配置在上述第一光源的前方侧的透镜;
配置在上述第一光源与上述透镜之间且形成近光束配光图案的截止线的灯罩;
向上述透镜侧反射来自上述第一光源的光的反射体;以及
配置在上述第一光源与上述透镜之间且射出远光束附加配光用的光的第二光源,
上述透镜的后方焦点位于比作为上述反射体的前方侧的焦点的第二焦点靠前方侧,并且上述透镜的透镜光轴相对于上述灯具的灯具光轴向前方斜下侧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的灯具,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透镜设置为上述透镜光轴与上述灯具光轴一致的假想状态下,上述透镜进行使来自上述第一光源的光所形成的假想配光图案的假想截止线位于比上述近光束配光图案的截止线更靠上侧的配光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的灯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光轴的倾斜成为以上述透镜的后方焦点为旋转轴而旋转的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的灯具,其特征在于,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崎和则大久保泰宏浜本孝德大森洋介
申请(专利权)人: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