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
本技术属于传热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的换热器大都采用单管路系统的复合铝板,冷媒从一端进入,流经复合铝板内的管路后从另一端流出。上述换热器存在的问题包括:由于受到铝材质导热系数及复合铝板厚度的限制,现有换热器的导热热阻较大,且冷媒管路不能覆盖整个换热器的表面,因此导致换热器整个板面温度不均匀,局部有过热或过冷现象,不能充分发挥整个换热器的热交换面积;由于冷媒管路换热面积较小,换热板的能效较低;为了达到所需的强度要求,换热器的厚度一般较厚,换热器整体的重量较大,不便于携带及安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存在的换热器板面温度不均匀,局部有过热或过冷现象,不能充分发挥整个换热器的热交换面积;换热器的能效较低;换热器的厚度一般较厚,换热器整体的重量较大,不便于携带及安装使用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包括:/n若干个热超导换热板,各所述热超导换热板均包括:第一边框、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第一导流板、第二边框、第二导流板、第三盖板、冷媒进口及冷媒出口;其中,所述第一边框贴置于所述第一盖板的一表面;所述第二盖板贴置于所述第一边框远离所述第一盖板的表面,以于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第一密封腔室;所述第一导流板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腔室内,以于所述第一密封腔室内形成密封传热通道,所述密封传热通道内填充有热超导传热工质;所述第二边框贴置于所述第二盖板远离所述第一导流板的表面;所述第三盖板贴置于所述第二边框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包括:
若干个热超导换热板,各所述热超导换热板均包括:第一边框、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第一导流板、第二边框、第二导流板、第三盖板、冷媒进口及冷媒出口;其中,所述第一边框贴置于所述第一盖板的一表面;所述第二盖板贴置于所述第一边框远离所述第一盖板的表面,以于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第一密封腔室;所述第一导流板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腔室内,以于所述第一密封腔室内形成密封传热通道,所述密封传热通道内填充有热超导传热工质;所述第二边框贴置于所述第二盖板远离所述第一导流板的表面;所述第三盖板贴置于所述第二边框远离所述第二盖板的表面,以于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三盖板之间形成第二密封腔室;所述第二导流板位于所述第二密封腔室内,以于所述第二密封腔室内形成冷媒通道;所述冷媒进口位于所述第二边框上,且与所述冷媒通道相连通;所述冷媒出口位于所述第二边框上,且与所述冷媒通道相连通;
若干个散热翅片,与若干个所述热超导换热板交替排布,且贴置于所述热超导换热板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还包括:
第一外侧盖板,贴置于若干个所述热超导换热板与若干个所述散热翅片交替排布而形成的叠层结构的一表面;
第二外侧盖板,贴置于所述叠层结构远离所述第一外侧盖板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一边框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边框的厚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板包括若干个沿第一方向平行排布的第一导流条,所述第一导流条包括若干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所述第一凸部的底部一体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所述第二导流板包括若干个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间隔排布的第二导流条,所述第二导流条包括若干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所述第二凸部的底部一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排所述第一导流条上的所述第一凸部一一对应设置或错位设置,相邻两排所述第二导流条上的所述第二凸部一一对应设置或错位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超导换热板还包括第一气液平衡通道及第二气液平衡通道,所述第一气液平衡通道及所述第二气液平衡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相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仝爱星,唐必洪,曾巧,孙会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