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2134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14:15
冷却装置搭载于车辆(90),构成为通过封入到密闭容器(101)内的工作流体的液相与气相之间的相变来进行热移动的热虹吸管,并通过该热移动来冷却对象设备(BP)。并且,冷却装置具备蒸发部(14)和室外冷凝部(16)。该蒸发部构成密闭容器的一部分,并通过使工作流体从对象设备吸热来使工作流体蒸发。室外冷凝部构成密闭容器的一部分,与蒸发部相比配置于上方,且相对于车室空间(90a)周围的车身(903)配置于车室空间侧。另外,室外冷凝部固定在相对于车身设置于车室空间侧的部件(203、902、BP)或者固定在车身,并且,通过使在蒸发部气化了的工作流体向外部气体散热而使该工作流体冷凝。

cool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冷却装置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2017年10月1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201185号和2018年4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82450号,并通过参照将其内容编入本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例如车辆用的二次电池等对象设备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用于对车辆用的二次电池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该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由将重力利用于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回流中的热管构成。另外,该冷却装置整体设置于车室空间内,因此二次电池的热向内部气体辐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0087号公报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由热管构成,因此抑制对象设备的温度不均而容易均等地冷却对象设备。此外,在热管中能够利用散热部(换言之,冷凝部)集中地散热,因此,通过对该散热部送风的送风机的小型化而容易抑制送风噪声。然而,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向内部气体散热,因此有可能对乘员造成不适感。对于防止这样的乘员的不适感,向外部气体的散热是有效的。因此,在外部气体能够利用于对象设备的冷却的情况下,优选利用外部气体。由此,专利技术者们考虑利用外部气体并通过作为热管的一种的热虹吸管来冷却对象设备。专利技术者们的详细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了如上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点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装置,能够通过向外部气体的散热来冷却对象设备,并能够以简易的构造实现将对象设备配置于相对于车身的车室空间侧。>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冷却装置搭载于车辆,构成为通过封入到密闭容器内的工作流体的液相与气相之间的相变来进行热移动的热虹吸管,并通过该热移动来冷却对象设备,其中,具备:蒸发部,该蒸发部构成密闭容器的一部分,且通过使工作流体从对象设备吸热来使工作流体蒸发;以及室外冷凝部,该室外冷凝部构成密闭容器的一部分,且与蒸发部相比配置于上方,该室外冷凝部相对于车室空间周围的车身配置于该车室空间侧,且固定在相对于该车身设置于车室空间侧的部件或者固定在车身,并且,该室外冷凝部通过使在蒸发部气化了的工作流体向外部气体散热来使该工作流体冷凝。这样一来,能够通过经由室外冷凝部的向外部气体的散热来冷却对象设备,并能够以简易的构造实现将对象设备配置于相对于车身的车室空间侧。此外,对各构成要素等附加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构成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附图说明图1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意性地表示搭载有冷却装置的车辆的概略构成图。图2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图1的车辆中的搭载有冷却装置的车辆前方部分放大表示的示意图。图3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冷却装置及其周边的设备分解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以与蒸发部的轴向正交的平面将蒸发部切断而得到的剖面并且也表示以与室外冷凝部的轴向正交的平面将室外冷凝部切断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图5是在图3中沿着箭头V观察室外冷凝部及冷凝热扩散板的V向视图。图6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室内冷凝部以包含其中心轴线的平面切断而得到的纵剖视图。图7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冷却装置的室外冷凝部及其附近分解而以与图3相同的朝向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冷却装置的室外冷凝部及其附近分解而以与图3相同的朝向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将车辆中的搭载有冷却装置的车辆前方部分放大表示的示意图,是与图2相当的图。图10是表示图9的X-X剖面的剖视图。图11是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将车辆中的搭载有冷却装置的车辆前方部分放大表示的示意图,是与图9相当的图。图12是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将车辆中的搭载有冷却装置的车辆前方部分放大表示的示意图,是与图9相当的图。图13是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将冷却装置的第二蒸发部及其周边以与图2同样的图示方法放大表示的示意图。图14是在第八实施方式中表示冷却装置及其周边部分的立体图,是与图3相当的图。图15是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表示冷却装置及其周边部分的立体图,是与图14相当的图。图16是在第十实施方式中表示冷却装置及其周边部分的立体图,是与图15相当的图。图17是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表示冷却装置及其周边部分的立体图,是与图3相当的图。图18是表示图17的XVIII-XVIII剖面的剖视图。图19是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冷却装置及其周边部分的立体图,是与图17相当的图。图20是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表示冷却装置及其周边部分的立体图,是与图14相当的图。图21是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表示冷却装置及其周边部分的立体图,是与图20相当的图。图22是在第十五实施方式中将冷却装置的蒸发部、加热装置、及它们的周边以与图2同样的图示方法放大表示的示意图。图23是在第十六实施方式中将冷却装置的室外冷凝部及其附近分解表示的分解立体图,是与图7相当的图。图24是在第十七实施方式中以单体表示为了将冷凝热扩散板固定于车身板而使用的树脂夹的图。图25是在第十八实施方式中将冷却装置及其周边的设备分解表示的分解立体图,是与图3相当的图。图26是在第十八实施方式中以单体表示为了将室外冷凝部固定于车身板而使用的配管固定夹的图。图27是在第十九实施方式中将图1的车辆中的搭载有冷却装置的车辆前方部分放大表示的示意图,是与图2相当的图。图28是在第二十实施方式中将图1的车辆中的搭载有冷却装置的车辆前方部分放大表示的示意图,是与图2相当的图。图29是在第二十一实施方式中将图1的车辆中的搭载有冷却装置的车辆前方部分放大表示的示意图,是与图2相当的图。图30是在第二十二实施方式中将图1的车辆中的搭载有冷却装置的车辆前方部分放大表示的示意图,是与图2相当的图。图31是在第二十三实施方式中将冷却装置及其周边的设备以与图2相同的图示方法表示的示意图。图32是在第二十三实施方式中将冷却装置及其周边的设备分解表示的分解立体图,是与图3相当的图。图33是在第二十四实施方式中将冷却装置及其周边的设备以与图2相同的图示方法表示的示意图,是与图31相当的图。图34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将车辆中的搭载有冷却装置的车辆前方部分放大表示的示意图,是与图2相当的图。图35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表示作为管状部件的材料的一例的螺旋管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对于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附加同一符号。(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90中搭载有电池组BP。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搭载于车辆90,并对该电池组BP进行冷却。即,由冷却装置10冷却的对象设备是电池组BP。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90,设想通过以电池组BP为电源的未图示的行驶用电动机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装置,搭载于车辆(90),构成为通过封入到密闭容器(101)内的工作流体的液相与气相之间的相变来进行热移动的热虹吸管,并通过该热移动来冷却对象设备(BP),该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n蒸发部(14),该蒸发部构成所述密闭容器的一部分,且通过使所述工作流体从所述对象设备吸热来使所述工作流体蒸发;以及/n室外冷凝部(16),该室外冷凝部构成所述密闭容器的一部分,且与所述蒸发部相比配置于上方,该室外冷凝部相对于车室空间(90a)周围的车身(903)配置于该车室空间侧,且固定在相对于该车身设置于该车室空间侧的部件(203、902、BP)或者固定在所述车身,并且,该室外冷凝器通过使在所述蒸发部气化了的所述工作流体向外部气体散热而使该工作流体冷凝。/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17 JP 2017-201185;20180423 JP 2018-0824501.一种冷却装置,搭载于车辆(90),构成为通过封入到密闭容器(101)内的工作流体的液相与气相之间的相变来进行热移动的热虹吸管,并通过该热移动来冷却对象设备(BP),该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蒸发部(14),该蒸发部构成所述密闭容器的一部分,且通过使所述工作流体从所述对象设备吸热来使所述工作流体蒸发;以及
室外冷凝部(16),该室外冷凝部构成所述密闭容器的一部分,且与所述蒸发部相比配置于上方,该室外冷凝部相对于车室空间(90a)周围的车身(903)配置于该车室空间侧,且固定在相对于该车身设置于该车室空间侧的部件(203、902、BP)或者固定在所述车身,并且,该室外冷凝器通过使在所述蒸发部气化了的所述工作流体向外部气体散热而使该工作流体冷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冷凝部相对于所述车身固定,
所述室外冷凝部通过相对于该车身固定而能够相对于外部气体进行传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冷凝部使该室外冷凝部内的所述工作流体经由所述车身向外部气体散热,
所述室外冷凝部以相对于所述车身能够进行热传导的方式固定于该车身的所述车室空间侧的面(903c),由此,所述室外冷凝部能够相对于外部气体进行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具备室外冷凝翅片(904),该室外冷凝翅片促进从所述室外冷凝部内的所述工作流体向外部气体散热,
该室外冷凝翅片以暴露于外部气体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车室空间之外,且相对于所述车身以能够进行热传导的方式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接合有所述室外冷凝部的冷凝热扩散板(103),
所述室外冷凝部经由所述冷凝热扩散板而固定于所述车身的所述车室空间侧的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室外冷凝翅片(904),该室外冷凝翅片以暴露于外部气体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车室空间之外,且促进从所述室外冷凝部内的所述工作流体向外部气体散热,
在所述车身形成有贯通该车身的车身贯通孔(903d),
所述室外冷凝翅片以从与所述车室空间侧相反的一侧堵塞所述车身贯通孔的方式相对于所述车身固定,
所述室外冷凝部以相对于所述室外冷凝翅片能够进行热传导的方式经由所述车身贯通孔内而固定于该室外冷凝翅片的所述车室空间侧,由此,所述室外冷凝部能够相对于外部气体进行传热。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冷凝热扩散板(103),该冷凝热扩散板具有一面(103a),且接合有所述室外冷凝部;以及
室外冷凝翅片(904),该室外冷凝翅片接合于该冷凝热扩散板的所述一面,且促进从所述室外冷凝部内的所述工作流体向外部气体散热,
在所述车身形成有贯通该车身的车身贯通孔(903d),
在所述室外冷凝翅片通过所述车身贯通孔而露出到所述车室空间之外的状态下,所述冷凝热扩散板以从所述车室空间侧堵塞所述车身贯通孔的方式相对于所述车身固定,由此,所述室外冷凝部能够相对于外部气体进行传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热扩散板的所述一面具有翅片周边部(103d),该翅片周边部位于将接合有所述室外冷凝翅片的部位包围的位置,
该翅片周边部压靠于所述车身中的构成所述车身贯通孔的周围的车身孔周围部(903e),由此,将该车身孔周围部与所述翅片周边部之间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部及所述对象设备配置于所述车室空间内,或者配置于由能够相对于该车室空间开放的分隔部件(42)隔出的空间(90g)内,
所述室外冷凝部以能够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见康光三浦功嗣义则毅竹内雅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