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1781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热超导散热板包括第一散热区域、第二散热区域、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及第一连接管路;第一散热区域包括第一液相蒸发区及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第二散热区域包括第二液相蒸发区、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及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位于第二液相蒸发区和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之间用于将两者相隔离;第一连接管路位于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背离第二液相蒸发区的一侧;第一液相蒸发区及第二液相蒸发区的底部均沿背热源的方向向上倾斜;第一散热管路、第二散热管路和第一连接管路相互连通且均为热超导散热管路,热超导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本申请有助于提高散热效率和散热均匀性。效率和散热均匀性。效率和散热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散热
,特别是涉及一种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5G及以上通讯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伴随着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的功率密度越来越大,电子元器件分布越来越复杂多元化,对设备内部不同区域不同元器件有了不同的散热要求。
[0003]热超导传热技术,包括在密闭的相互连通的微槽道系统内充装工作介质,通过工作介质的蒸发与冷凝相变实现热超导传热的相变传热技术;以及通过控制密闭体系中工作介质微结构状态,即在传热过程中,液态介质的沸腾(或气态介质的冷凝)被抑制,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工质微结构的一致性而实现高效传热的相变抑制(PCI)传热技术。由于热超导技术的快速导热特性,其当量导热系数可达4000W/m℃以上,可实现整个热超导散热板的均温。
[0004]热超导翅片散热器是用热超导散热板作为散热翅片而组成的散热器,主要由散热器基板,设置在散热器基板上的多个热超导散热板组成,热源设置在散热器基板的另一平面上。热源的热量通过基板传导至多个散热翅片,再通过散热翅片将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由于热超导散热板为薄板结构,导热速率快、体积小、重量轻、翅片效率高,且翅片效率不随翅片的高度而变化,因此在5G通讯设备散热上得到大量应用。
[0005]目前在5G基站设备散热器上使用的热超导散热板1

的结构如图1所示,多数采用六边形蜂窝状管路结构,管路结构布满整个热超导散热板1

,管路内充装的传热工质的量一般小于六边形蜂窝状管路的总容积。由于散热器是垂直安装使用,受重力的影响,传热工质主要集中在热超导散热板1

的下部空间(比如图1中用虚线框标记的A区域)。当充装量过低时,热超导散热板1

的上部会出现无工质的区域(比如图1中用虚线框标记的B区域),因而在散热器上部的热源产生的热量无法通过热超导散热板内部的传热工质进行热传导,导致局部热源高温。为了解决上部热源高温问题可增加传热工质的充装量(如图1所示,传热工质的充装量超过管路总容积的一半),但由于受重力影响会导致热超导散热板下部热源启动时间长,底部热阻大,而位于散热器上部的热源温度较高,因而导致热超导散热板的上部与下部温差大,散热器散热效果变差等缺陷,且容易导致发热器件损坏。
[0006]因此,如何解决局部热源高温、热超导散热板的上部与下部温差大、散热器散热效果差、不同元器件的不同散热要求如何满足等问题,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热超导散热板容易产生局部热源高温、热超
导散热板的上部与下部温差大、散热器散热效果差、多热源散热系统中不同区域的不同电子元器件的散热要求不同等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板,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包括第一散热区域、第二散热区域、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及第一连接管路;所述第二散热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包括第一液相蒸发区及位于所述第一液相蒸发区上方的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所述第一液相蒸发区及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内分布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散热管路;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包括第二液相蒸发区、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及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位于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的上方,所述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位于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内,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及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内分布有相互连通的第二散热管路;所述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位于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和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和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相隔离,且所述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自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背离热源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背离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的一侧;所述第一液相蒸发区及第二液相蒸发区的底部均沿背热源的方向向上倾斜;所述第一散热管路、第二散热管路和第一连接管路相互连通且均为热超导散热管路,所述热超导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
[0009]可选地,所述热超导散热板还包括第三散热区域、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及第二连接管路;所述第三散热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三散热区域包括第三液相蒸发区、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及第三冷凝液导流隔离区,所述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位于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的上方,所述第三冷凝液导流隔离区位于所述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内,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及所述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内分布有相互连通的第三散热管路;所述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位于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和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和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相隔离,且所述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自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背离热源的一侧;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的底部沿背离热源的方向向上倾斜;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位于所述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背离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管路将所述第三散热管路和所述第二散热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三散热管路和第二连接管路均为热超导散热管路。
[0010]可选地,所述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沿背离热源的方向向上倾斜并延伸至所述热超导散热板背离热源一侧的无管路区域。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三冷凝液导流隔离区沿背离热源的方向向上倾斜并延伸至所述热超导散热板背离热源一侧的无管路区域。
[0012]可选地,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表面形态包括单面胀、双面胀、单面平及双面平中的一种。
[0013]可选地,所述热超导散热板还包括无管路受热区,所述无管路受热区自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一侧向上延伸到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一侧。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及第二散热管路呈六边形蜂窝状分布。
[00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器,所述热超导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基板及多个如上述任一方案中所述的热超导散热板;所述散热器基板具有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自下而上设置有多个放置器件的安装区域;所述多个热超导散
热板在横向上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基板的第二表面上,且各所述热超导散热板沿纵向延伸。
[0016]可选地,所述散热器基板的第二表面具有槽道,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一端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插设于所述槽道内。
[001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5G基站设备,所述5G基站设备包括器件及如上述任一方案中所述的热超导散热器,所述5G基站设备的器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基板的安装区域。
[0018]如上所述,本技术的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对现有的热超导散热板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在热超导散热板的不同散热区域设置液相蒸发区和气相冷凝散热区,相邻散热区域的气相冷凝散热区和液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包括第一散热区域、第二散热区域、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及第一连接管路;所述第二散热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包括第一液相蒸发区及位于所述第一液相蒸发区上方的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所述第一液相蒸发区及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内分布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散热管路;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包括第二液相蒸发区、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及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位于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的上方,所述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位于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内,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及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内分布有相互连通的第二散热管路;所述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位于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和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和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相隔离,且所述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自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背离热源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背离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的一侧;所述第一液相蒸发区及第二液相蒸发区的底部均沿背热源的方向向上倾斜;所述第一散热管路、第二散热管路和第一连接管路相互连通且均为热超导散热管路,所述热超导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超导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超导散热板还包括第三散热区域、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及第二连接管路;所述第三散热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三散热区域包括第三液相蒸发区、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及第三冷凝液导流隔离区,所述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位于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的上方,所述第三冷凝液导流隔离区位于所述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内,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及所述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内分布有相互连通的第三散热管路;所述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位于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和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和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相隔离,且所述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自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的底部延伸至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仝爱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