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83695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包括上模与下模,上模包括上成型件,下模包括下成型件,上成型件底部设置有与内星轮标准件上半部相适应的上槽口,上成型件底部设置有拱起部,拱起部的内壁面适应球道一的外壁面,拱起部的端面衔接在球道一的直径最大处,下成型件顶部设置有与内星轮标准件下半部相适应的下槽口,下成型件定部设置有内陷部,拱起部的端面衔接在球道一的直径最大处,上成型件与下成型件端面可贴合,拱起部可嵌入内陷部且两者端面相贴合。实现非一致形状球道的成型,能够脱模得到内星轮。

A new structure of internal star wheel forming di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传动轴用的内星轮的成型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传动轴的内、外星轮装配在一起,并通过滚珠实现转动方向上的传动。汽车传动轴的内、外星轮是汽车传动轴的重要零部件。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内星轮结构,包括柱状件本体,柱状件本体内部开有与柱状件本体同轴线的轴孔,柱状件本体的外缘开有可容置钢球的球面滚道,球面滚道为6个,均布于柱状件本体的外缘。传统的内星轮结构,每个球道的形状一致、方向一致,即该类型的产品的上下分模面在同一个平面上。因此,模具在设计时,上下模的接触面也都是同一个平面,上下模是两个平面相接触压合。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内星轮结构是一种新的结构,如图1所示,内星轮03类球形结构,表面设置有多个球面滚道,且其相邻的两个球面滚道形状并不相同,分别记为球道一与球道二,由图1可示,球道二02的直径最大处位于其中部,球道一01的直径最大处则并非位于其中部了,而是位于其下部。因此采用传统的接触面为平面的上模下模就无法得到上述结构的内星轮,该结构的内星轮也难以从模具中脱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与下模,所述的上模包括上成型件,下模包括下成型件,所述的上成型件底部设置有与内星轮标准件上半部相适应的上槽口,所述的上成型件底部设置有拱起部,所述的拱起部的内壁面适应球道一的外壁面,拱起部的端面衔接在球道一的直径最大处,所述的下成型件顶部设置有与内星轮标准件下半部相适应的下槽口,所述的下成型件定部设置有内陷部,拱起部的端面衔接在球道一的直径最大处,所述的上成型件与下成型件端面可贴合,所述的拱起部可嵌入内陷部且两者端面相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与下模,所述的上模包括上成型件,下模包括下成型件,所述的上成型件底部设置有与内星轮标准件上半部相适应的上槽口,所述的上成型件底部设置有拱起部,所述的拱起部的内壁面适应球道一的外壁面,拱起部的端面衔接在球道一的直径最大处,所述的下成型件顶部设置有与内星轮标准件下半部相适应的下槽口,所述的下成型件定部设置有内陷部,拱起部的端面衔接在球道一的直径最大处,所述的上成型件与下成型件端面可贴合,所述的拱起部可嵌入内陷部且两者端面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还包括包裹在上成型件外周的上筒件,所述的下模还包括包裹在下成型件外周的下筒件,所述的上筒件与下筒件结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成型件的端面位于上筒件内,所述的下成型件的端面伸出下筒件,所述的上筒件与下筒件贴合,则下成型件的端面伸入上筒件且上成型件与下成型件的端面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辉王俊雷钱辉
申请(专利权)人:山中合金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