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式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79198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船舶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流式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海水管道、自流发生器和连接管道,自流发生器设于船体底壳外侧,连接管道的一端与自流发生器连接,另一端通过可伸缩的弹性连接件与冷却海水管道连接;自流发生器具有翼型外轮廓,使船体航行时流经自流发生器上下表面的海水对自流发生器产生朝向船体底壳方向的升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自流式冷却系统,通过具有翼型外轮廓的自流发生器产生随航速变化的升力,随着船舶航速的提升,自流发生器将逐渐靠近船体底壳,因此,当船舶高速航行时,自流发生器与船体底壳距离较近,可以减小自流发生器作为一个突出体所产生的附加阻力和流噪声,从而有利于船舶的高速航行。

Self flow cool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流式冷却系统
本技术涉及船舶冷却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流式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冷却系统是船舶动力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提升船舶性能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为减轻结垢和腐蚀的问题,目前先进船舶均采用中央冷却水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海水泵输送海水进入中央冷却系统,来冷却低温淡水,被冷却后的低温淡水再去吸收蒸汽动力系统、柴油机等船舶动力系统和船内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现代船舶逐渐向低能耗、经济性、舒适性等方向发展。采用海水泵维持冷却海水的循环流动,海水泵的持续运行将产生大量能耗。为了降低泵功损耗,提高能量效率,逐渐衍生出自流冷却技术,即通过在舷外通海系统海水进口位置设置自流发生器,利用船舶航行时的迎流动压克服系统内流动阻力,实现冷却海水的无泵驱动。现有的用于驱动冷却海水的自流发生器均固定安装在船(艇)体底壳表面,而且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自流发生器的伸出高度不变。当船舶高速航行时,自流发生器作为一个突出体将产生很大的附加阻力和较大的流噪声,非常不利于船舶的高速航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流式冷却系统,用以解决现有的用于驱动冷却海水的自流发生器均固定安装在船(艇)体底壳表面,而且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自流发生器的伸出高度不变,当船舶高速航行时,自流发生器作为一个突出体将产生很大的附加阻力和较大的流噪声,非常不利于船舶高速航行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流式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海水管道,还包括自流发生器和连接管道,所述自流发生器设于船体底壳外侧,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与所述自流发生器连接,另一端通过可伸缩的弹性连接件与所述冷却海水管道连接;所述自流发生器具有翼型外轮廓,使船体航行时流经所述自流发生器上下表面的海水对所述自流发生器产生朝向所述船体底壳方向的升力。其中,还包括通海阀箱,所述通海阀箱设于所述船体底壳内侧,所述连接管道的出水口通过所述通海阀箱与所述冷却海水管道相连通。其中,所述自流发生器设有自流通道,所述自流通道的进水口设于所述自流发生器的迎流面,所述连接管道的进水口与所述自流通道的出水口相连通。其中,所述弹性连接件为连接弹簧,所述连接弹簧被压缩夹置于所述连接管道的出水口一端和所述冷却海水管道的进水口一端之间。其中,所述连接管道位于所述通海阀箱内的部分在管壁上设有限位凸缘,以限定所述连接管道伸出所述通海阀箱的最大长度。其中,所述自流发生器的翼型外轮廓包括朝向所述船体底壳的上流面和背离所述船体底壳的下流面,所述上流面为凸圆弧形,所述下流面为光滑平面。其中,所述冷却海水管道上设有海水泵。其中,所述自流通道的内壁平滑设置。其中,所述自流通道在所述迎流面一端的进水口为喇叭型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流式冷却系统,通过具有翼型外轮廓的自流发生器产生随航速变化的升力,当船舶航速较小时,自流发生器处于相对远离船体底壳的位置,有助于减少边界层对自流发生器进水流量的影响,增大自流发生器进水压头,提高进入冷却系统的自流海水流量;随着船舶航速的提升,自流发生器将逐渐靠近船体底壳,因此,当船舶高速航行时,自流发生器与船体底壳距离较近,可以减小自流发生器作为一个突出体所产生的附加阻力和流噪声,从而有利于船舶的高速航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流式冷却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流式冷却系统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流式冷却系统系统原理图;图中:1、冷却海水管道;2、自流发生器;3、连接管道;4、船体底壳;5、弹性连接件;6、通海阀箱;7、自流通道;8、限位凸缘;9、海水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流式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海水管道1、自流发生器2和连接管道3。自流发生器2设于船体底壳4外侧,连接管道3的一端与自流发生器2连接,另一端通过可伸缩的弹性连接件5与冷却海水管道1连接。连接管道3不但用于将自流发生器2安装于船体,而且自流发生器2引入的海水经连接管道3流入冷却海水管道1,进而对整个冷却系统进行海水冷却。自流发生器2具有翼型外轮廓,使船体航行时流经自流发生器2上下表面的海水对自流发生器2产生朝向船体底壳4方向的升力。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流式冷却系统,自流发生器2设于船体底壳4的外侧,自流发生器2与船体底壳4存在一定距离。连接管道3通过可伸缩的弹性连接件5与冷却海水管道1连接,当船舶航行时,海水从具有翼型外轮廓的自流发生器2上下表面流过,对自流发生器2产生朝向船体底壳4方向的升力,从而通过连接管道3压缩弹性连接件5,使自流发生器2向船体底壳4靠近;当海水流动对自流发生器2产生的升力与弹性连接件5被压缩产生的回复力相平衡时,自流发生器2将处于平衡位置并与船体底壳4保持相应的距离。根据流体力学翼型结构升力产生的原理,当船舶航速增大时,从翼型外轮廓的自流发生器2上下表面流过的海水对自流发生器2产生的升力也将增大,弹性连接件5产生更大的收缩,自流发生器2也将更加靠近船体底壳4;当船舶航速较小时,从翼型外轮廓的自流发生器2上下表面流过的海水对自流发生器2产生的升力较小,弹性连接件5产生的收缩也较小,自流发生器2与船体底壳4的距离将相对较大。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流式冷却系统,通过具有翼型外轮廓的自流发生器2产生随航速变化的升力,当船舶航速较小时,自流发生器2处于相对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流式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海水管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流发生器和连接管道,所述自流发生器设于船体底壳外侧,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与所述自流发生器连接,另一端通过可伸缩的弹性连接件与所述冷却海水管道连接;所述自流发生器具有翼型外轮廓,使船体航行时流经所述自流发生器上下表面的海水对所述自流发生器产生朝向所述船体底壳方向的升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流式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海水管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流发生器和连接管道,所述自流发生器设于船体底壳外侧,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与所述自流发生器连接,另一端通过可伸缩的弹性连接件与所述冷却海水管道连接;所述自流发生器具有翼型外轮廓,使船体航行时流经所述自流发生器上下表面的海水对所述自流发生器产生朝向所述船体底壳方向的升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流式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海阀箱,所述通海阀箱设于所述船体底壳内侧,所述连接管道的出水口通过所述通海阀箱与所述冷却海水管道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流式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流发生器设有自流通道,所述自流通道的进水口设于所述自流发生器的迎流面,所述连接管道的进水口与所述自流通道的出水口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流式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崇海王苇林原胜李邦明劳星胜张克龙李少丹柯汉兵庞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