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7772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包括旋转双工位、取料机构以及固定机构,所述取料机构和所述固定机构均与所述旋转双工位侧面相对设置,所述旋转双工位包括固定底座、旋转机构、卸内模机构以及卸垫圈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固定于固定底座上,所述旋转机构通过连接架将所述卸内模机构和所述卸垫圈机构对称固定于所述旋转机构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实现了将压制完成的聚四氟乙烯取出,同时实现了模具的安装,实现了反复模具再次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A two position unload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聚四氟乙烯制品生产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
技术介绍
聚四氟乙烯制品是由聚四氟乙烯树脂,用双向模具冷压后烧结而成,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良好的自润滑性、不粘连性、耐磨、耐压、摩擦系数低等特性。它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机械、交通医药食品、电力等诸多领域中。现有的聚四氟乙烯在生产过程中,压制完成后,需要人工取料,降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实现了将压制完成的聚四氟乙烯取出,同时实现了模具的安装,实现了反复模具再次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包括旋转双工位、取料机构以及固定机构,所述取料机构和所述固定机构均与所述旋转双工位侧面相对设置,所述旋转双工位包括固定底座、旋转机构、卸内模机构以及卸垫圈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固定于固定底座上,所述旋转机构通过连接架将所述卸内模机构和所述卸垫圈机构对称固定于所述旋转机构的两侧。优选的,所述卸内模机构包括推内模气缸、装内模气缸、内模卡爪以及第一滑动架,所述第一滑动架通过丝杠与所述连接架一侧相连接,所述丝杠一端固定有驱动电机。优选的,所述内模卡爪通过伸缩气缸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动架侧面,所述推内模气缸和所述装内模气缸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动架的上端和下端。优选的,所述卸垫圈机构包括推垫圈气缸、装垫圈气缸以及第二滑动架,所述第二滑动架通过丝杠与所述连接架另一侧相连接,所述丝杠一端固定有驱动电机,所述推垫圈气缸和所述装垫圈气缸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动架的下端和上端。优选的,所述旋转机构为分度气缸,所述分度气缸固定于所述固定底座上,所述分度气缸上端与所述连接架中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取料机构包括支架、固定于所述支架上的伸缩气缸、固定于所述伸缩气缸一端的取料卡爪气缸以及输送带。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架、固定于所述固定架上的伸缩气缸以及固定于所述伸缩气缸一端的底托。因此,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首先通过所述卸内模机构将模具内模取出并旋转到旋转机构的另一侧,此时所述卸垫圈机构对准模具,将垫圈推出并通过所述取料机构取出后,再将垫圈通过装垫圈气缸将垫圈推到模具内,旋转机构再次旋转,使得内模回到初始位置,通过装内模气缸将内模推到模具内,实现了将压制完成的聚四氟乙烯取出,同时实现了模具的安装,实现了反复模具再次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模具剖视图。附图标记1、固定底座;2、分度气缸;3、连接架;4、驱动电机;5、卸垫圈机构;51、装垫圈气缸;52、第二滑动架;53、推垫圈气缸;6、取料机构;61、取料卡爪气缸;62、支架;7、卸内模机构;71、推内模气缸;72、第一滑动架;73、装内模气缸;74、内模卡爪;8、模具;81、球头塞柱;82、垫圈;83、内模;84、外模;9、固定机构;91、底托;92、固定架;10、伸缩气缸;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模具剖视图,如图1-3所示,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包括旋转双工位、取料机构6以及固定机构9,取料机构6和固定机构9均与旋转双工位侧面相对设置,取料机构6包括支架62、固定于支架62上的伸缩气缸10、固定于伸缩气缸10一端的取料卡爪气缸61以及输送带(图中未画出)。固定机构9包括固定架92、固定于固定架92上的伸缩气缸10以及固定于伸缩气缸10一端的底托91。旋转双工位包括固定底座1、旋转机构、卸内模机构7以及卸垫圈机构5,旋转机构固定于固定底座1上,本实施例旋转机构为分度气缸2,分度气缸2固定于固定底座1上,分度气缸2上端与连接架3中部固定连接,使得连接架3可以反复180°旋转,从而带动卸内模机构7以及卸垫圈机构5移动。连接架3将卸内模机构7和卸垫圈机构5对称固定于分度气缸2的两侧。卸内模机构7包括推内模气缸71、装内模气缸73、内模卡爪74以及第一滑动架72,第一滑动架72通过丝杠与连接架3一侧相连接,丝杠一端固定有驱动电机4,使得第一滑动架72可以上下移动。内模卡爪74通过伸缩气缸10固定于第一滑动架72侧面,使得内模卡爪74可以抱住模具8的内模83,推内模气缸71和装内模气缸73分别固定于第一滑动架72的上端和下端。卸垫圈机构5包括推垫圈气缸53、装垫圈气缸51以及第二滑动架52,第二滑动架52通过丝杠与连接架3另一侧相连接,丝杠一端固定有驱动电机4,推垫圈气缸53和装垫圈气缸51分别固定于第二滑动架52的下端和上端。模具8如图3所示,垫圈82受力超过球头塞柱81的承受力时,使得垫圈82可以在内模83和外模84之间自由移动,同时当给内模83施加力时,内模83可以脱离外模84。具体过程如下:当压制设备通过卡爪气缸将模具8移动到卸内模机构7的位置,位于上端的推内模气缸71向下移动,使得内模83向下移动,脱离外模84,并通过内模卡爪74伸长将内模83抱紧后回缩,推内模气缸71回到原始位置,底托91与模具8底部相对设置,旋转机构旋转,使得卸内模机构7移动到另一侧,此时卸垫圈机构5正对模具8,通过下端的推垫圈气缸53将内部的支撑有聚四氟乙烯环的垫圈82顶出,取料机构6的取料卡爪气缸61将料夹取后缩回原来位置,并将聚四氟乙烯环放置于输送带上输送,通过上端的装垫圈气缸51将垫圈82推回模具8内部后,恢复到原来位置,旋转机构旋转,使得卸内模机构7移动回来,内模卡爪74伸长将内模83移动到模具8下方,在释放内模83的同时通过下端的装内模气缸73将内模83安装到模具内,实现了模具8的组装。因此,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首先通过卸内模机构将模具内模取出并旋转到旋转机构的另一侧,此时卸垫圈机构对准模具,将垫圈推出并通过取料机构取出后,再将垫圈通过装垫圈气缸将垫圈推到模具内,旋转机构再次旋转,使得内模回到初始位置,通过装内模气缸将内模推到模具内,实现了将压制完成的聚四氟乙烯取出,同时实现了模具的安装,实现了反复模具再次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以上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应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双工位、取料机构以及固定机构,所述取料机构和所述固定机构均与所述旋转双工位侧面相对设置,所述旋转双工位包括固定底座、旋转机构、卸内模机构以及卸垫圈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固定于固定底座上,所述旋转机构通过连接架将所述卸内模机构和所述卸垫圈机构对称固定于所述旋转机构的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双工位、取料机构以及固定机构,所述取料机构和所述固定机构均与所述旋转双工位侧面相对设置,所述旋转双工位包括固定底座、旋转机构、卸内模机构以及卸垫圈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固定于固定底座上,所述旋转机构通过连接架将所述卸内模机构和所述卸垫圈机构对称固定于所述旋转机构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内模机构包括推内模气缸、装内模气缸、内模卡爪以及第一滑动架,所述第一滑动架通过丝杠与所述连接架一侧相连接,所述丝杠一端固定有驱动电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工位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卡爪通过伸缩气缸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动架侧面,所述推内模气缸和所述装内模气缸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动架的上端和下端。


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柏旭张梦玉李俊英芦金成杨德海杨永明
申请(专利权)人:英耐贝廊坊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