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器和连续重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63984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加热器和连续重整系统,其中,电加热器包括壳体和加热装置,壳体具有安装腔,且壳体上开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加热装置包括安装架和加热管束,安装架位于壳体的轴向第一端的外部,加热管束与安装架连接并伸入安装腔内;加热管束包括多根加热管,各加热管的第一端均与安装架连接,多根加热管包括至少一根中部加热管和位于中部加热管外周的多根外围加热管,其中,中部加热管的长度小于外围加热管的长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加热器的加热管束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造成加热管束局部超温结焦,从而导致加热器管束崩烧,进而造成再生器无法正常工作,影响连续重整系统的顺利生产运行的问题。

Electric heater and continuous reform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加热器和连续重整系统
本技术涉及连续重整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加热器的结构改进。
技术介绍
连续重整是一种石油二次加工技术,连续重整系统作为一种能够为重整反应提供适宜的反应条件的系统装置,在石油化工领域使用广泛。连续重整系统作为石油化工企业最重要的生产系统之一,其核心为再生部分,且该再生部分的通过电加热器为再生器提供高温以满足重整反应所需要条件。实际生产中,氢气被通入电加热器加热后再进入再生器反应,由于氢气中含烃类物质,容易造成电加热器的加热管束因局部超温结焦,从而导致电加热器的加热器管束崩烧,进而造成再生器无法正常工作,影响连续重整系统的顺利生产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加热器和连续重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加热器的加热管束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造成加热管束局部超温结焦,从而导致电加热器的加热器管束崩烧,进而造成再生器无法正常工作,影响连续重整系统的顺利生产运行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加热器,包括壳体和加热装置,壳体具有安装腔,且壳体上开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加热装置包括相连接的安装架和加热管束,其中,安装架位于壳体的轴向第一端的外部,加热管束与安装架连接并伸入安装腔内;加热管束包括多根加热管,各加热管的第一端均与安装架连接,多根加热管包括至少一根中部加热管和位于中部加热管外周的多根外围加热管,其中,中部加热管的长度小于外围加热管的长度。进一步地,中部加热管的第二端与外围加热管的第二端的轴向距离L大于等于200mm且小于等于500mm。进一步地,中部加热管的第二端与外围加热管的第二端的轴向距离L为300mm。进一步地,中部加热管为多根,多根中部加热管在多根外围加热管围成的区域内间隔设置。进一步地,中部加热管为10根,外围加热管为36根。进一步地,多根中部加热管在壳体的径向平面内的投影位于安装区域内,安装区域为圆形或正方形。进一步地,当安装区域为圆形时,安装区域的直径为100mm,当安装区域为正方形时,安装区域的边长为100mm。进一步地,加热管为U型管,加热管的第二端位于加热管的弯折处。进一步地,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在壳体的轴向第一端至壳体的轴向第二端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连续重整系统,包括上述的电加热器。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对电加热器的加热管束进行结构优化,使得加热管束具备至少一根中部加热管和位于中部加热管外周的多根外围加热管,且中部加热管的长度小于外围加热管的长度。这样,通过将电加热器的中部加热管的长度设计的比外围加热管的长度小,可避免因加热管束的密集排布而导致加热管束的表面的温度过高,从而使得电加热器内无法满足结焦所需的温度要求,防止电加热器的加热管束因局部超温而产生结焦的现象。此外,由于电加热器的中部加热管的长度比外围加热管的长度小,使得加热管束所需的制作材料少,有利于降低电加热器的制造成本。在加热管束的结构进行优化之后,经过用户的长期工作经验发现,优化后的电加热器的功率并不会因为其中部加热管的长度小于外围加热管的长度而有太大影响,继而不会影响电加热器的加热效率,不仅延长了电加热器的使用寿命,而且避免了企业为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而频繁地更换电加热器的管束,减少了人力物力消耗的同时,还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电加热器的加热管束的结构优化后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壳体;11、安装腔;12、壳程入口;13、壳程出口;20、加热装置;21、安装架;22、加热管束;221、加热管;100、中部加热管;200、外围加热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加热器的加热管束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电加热器的加热管束局部因温度过高而结焦,从而导致加热器管束崩烧,进而造成再生系统停工,影响生产顺利进行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加热器,包括壳体10和加热装置20,壳体10具有安装腔11,且壳体10上开设有与安装腔11连通的壳程入口12和壳程出口13;加热装置20包括相连接的安装架21和加热管束22,其中,安装架21位于壳体10的轴向第一端的外部,加热管束22与安装架21连接并伸入安装腔11内;加热管束22包括多根加热管221,各加热管221的第一端均与安装架21连接,多根加热管221包括至少一根中部加热管100和位于中部加热管100外周的多根外围加热管200,其中,中部加热管100的长度小于外围加热管200的长度。通过对电加热器的加热管束22进行结构优化,使得加热管束22具备至少一根中部加热管100和位于中部加热管100外周的多根外围加热管200,且中部加热管100的长度小于外围加热管200的长度。这样,通过将电加热器的中部加热管100的长度设计的比外围加热管200的长度小,可避免因加热管束22的密集排布而导致加热管束22的表面的温度过高,从而使得电加热器内无法满足结焦所需的温度要求,防止电加热器的加热管束22因局部超温而产生结焦的现象;即防止了由壳程入口12通入安装腔11,同时由壳程出口13流出安装腔11的含烃类物质的氢气在加热管束22的端部处结焦,从而提升了电加热器工作可靠性。如图1所示,中部加热管100的第二端与外围加热管200的第二端的轴向距离L大于等于200mm且小于等于500mm。这样,一方面,通过优化中部加热管100的第二端与外围加热管200的第二端的轴向距离L,从而使得加热管束22的中部加热管100和外围加热管200的布局合理,既使得中部加热管100的第二端与外围加热管200的第二端的轴向距离L合理,从而确保了加热管束22的第二端的实际加热面积足够,确保了加热管束22对氢气具有良好的加热效果;另一方面,电加热器的加热管束22的第二端位置处的加热管221的分布密度得以优化具体结构,有效地避免了因加热管束22的密度过大而导致加热管束22的第二端的端面处的温度过高,防止电加热器的加热管束22因局部超温而产生结焦的现象。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中部加热管100的第二端与外围加热管200的第二端的轴向距离L为300mm。中部加热管100的第二端与外围加热管200的第二端的轴向距离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安装腔(11),且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11)连通的壳程入口(12)和壳程出口(13);/n加热装置(20),所述加热装置(20)包括相连接的安装架(21)和加热管束(22),其中,所述安装架(21)位于所述壳体(10)的轴向第一端的外部,所述加热管束(22)与所述安装架(21)连接并伸入所述安装腔(11)内;所述加热管束(22)包括多根加热管(221),各所述加热管(221)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安装架(21)连接,所述多根加热管(221)包括至少一根中部加热管(100)和位于所述中部加热管(100)外周的多根外围加热管(200),其中,所述中部加热管(100)的长度小于所述外围加热管(200)的长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安装腔(11),且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11)连通的壳程入口(12)和壳程出口(13);
加热装置(20),所述加热装置(20)包括相连接的安装架(21)和加热管束(22),其中,所述安装架(21)位于所述壳体(10)的轴向第一端的外部,所述加热管束(22)与所述安装架(21)连接并伸入所述安装腔(11)内;所述加热管束(22)包括多根加热管(221),各所述加热管(221)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安装架(21)连接,所述多根加热管(221)包括至少一根中部加热管(100)和位于所述中部加热管(100)外周的多根外围加热管(200),其中,所述中部加热管(100)的长度小于所述外围加热管(200)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加热管(100)的第二端与所述外围加热管(200)的第二端的轴向距离L大于等于200mm且小于等于50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加热管(100)的第二端与所述外围加热管(200)的第二端的轴向距离L为300mm。


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历伟杨振巍宁德君张红国赵纯禹严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