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冷却水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4581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冷却水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热交换器HF以及反馈控制模块,第一循环管路包括被冷却机输出管路和被冷却机输入管路,被冷却机输出管路和被冷却机输入管路设置在被冷却机和热交换器HF之间,第二循环管路连接热交换器HF,第一循环管路中的第一冷却水与第二循环管路中的第二冷却水在热交换器HF中进行热交换,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均信号连接反馈控制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冷却循环温度和压力以及流量的动态控制,能够适用于不同被冷却机对于进机高低温水的温度和压力的要求,使被冷却机平稳、安全、高效运行。

Adjustable cooling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节冷却水循环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动力装置配套应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可调节冷却水循环系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柴油机的可调节温度和压力的冷却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专利在恒温水系统、恒温油液系统中已经出现了温度控制,例如恒温水系统,通过变频加热,实现温度控制,控制手段单一,误差较大,且多为静态控制或流速不大的温度控制。国外公司,如瓦锡兰、曼恩、西门子、罗尔斯-罗伊斯、卡特彼勒等都有较成熟的船舶燃油加热装置解决方案,并已得到较多应用,但限于商业秘密,国外未见公开发表的相关技术文献,仅见各大公司描述性介绍资料。国内有相关专利,如“一种MTU柴油机冷却循环系统及方法”,专利申请号201710224223.X的专利,有效解决了柴油机冷却循环对海水的依赖,实现了柴油机在移动电站方面的车载应用,是闭合回路的,由于车用,冷却水量很小,恒温冷却控制比较简单,温度反馈加大循环散热速度即可,但是当冷却量较大,冷却水瞬时流量大于50t/h的试验现场则不能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冷却水循环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调节冷却水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热交换器HF以及反馈控制模块,第一循环管路包括被冷却机输出管路和被冷却机输入管路,被冷却机输出管路和被冷却机输入管路设置在被冷却机和热交换器HF之间,第二循环管路连接热交换器HF,第一循环管路中的第一冷却水与第二循环管路中的第二冷却水在热交换器HF中进行热交换,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均信号连接反馈控制模块。优选地,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变频泵CH1、截止阀CZ1、变频泵CH2、流量计CF1、调温阀CV1、压力表CP1、球形接头K1、球形接头K2、电动三通阀CT1以及截止阀CZ2,所述变频泵CH1的一端连接第二冷却水进口,变频泵CH1的另一端连接截止阀CZ1的一端,截止阀CZ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变频泵CH2的一端、电动三通阀CT1的B口,变频泵CH2的另一端依次连接量计CF1、调温阀CV1、压力表CP1、球形接头K1以及换热器HF第二冷却水进口,换热器HF第二冷却水出口依次连接球形接头K2、电动三通阀CT1的A口,电动三通阀CT1的C口依次连接截止阀CZ2、第二冷却水出口;所述变频泵CH1、截止阀CZ1、变频泵CH2、流量计CF1、调温阀CV1、压力表CP1、电动三通阀CT1以及截止阀CZ2均信号连接反馈控制模块。优选地,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P2、温度传感器T2、压力传感器P3、温度传感器T3,所述压力传感器P2、温度传感器T2设置在球形接头K1与热交换器HF的第二冷却水进口之间,所述压力传感器P3、温度传感器T3设置在球形接头K2与电动三通阀CT1的A口之间;所述压力传感器P2、温度传感器T2、压力传感器P3、温度传感器T3均信号连接反馈控制模块。优选地,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还设置有溢流阀CY1,所述溢流阀CY1设置在球形接头K1与热交换器HF的第二冷却水进口之间;所述溢流阀CY1信号连接反馈控制模块。优选地,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还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置在第二冷却水进口与变频泵CH1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二循环管路包括三种循环模式:-内循环模式:电动三通阀CT1的A口和B口开启,C口关闭;-外循环模式:电动三通阀CT1的A口和C口开启,B口关闭;-掺混循环模式:电动三通阀CT1的A口、B口以及C口均开启,B口和C口的开度范围根据第一冷却水的温度和压力调节。优选地,所述被冷却机输出管路的一端通过球形接头K5以及软管连接被冷却机,被冷却机输出管路的另一端通过球形接头K3连接热交换器HF的第一冷却水进口端,被冷却机输出管路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P1、温度传感器T1;所述压力传感器P1、温度传感器T1均信号连接反馈控制模块。优选地,所述被冷却机输入管路的一端通过球形接头K6以及软管连接被冷却机,被冷却机输入管路的另一端通过球形接头K4连接热交换器HF的第一冷却水出口端,被冷却机输入管路上设置有放泄阀CY2;所述放泄阀CY2信号连接反馈控制模块。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水为淡水,所述第二冷却水为海水或淡水。优选地,所述被冷却机为柴油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冷却循环温度和压力以及流量的动态控制,能够适用于不同被冷却机对于进机高低温水的温度和压力的要求,使被冷却机平稳、安全、高效运行。2、本专利技术包括多种循环模式,对于不同工况自适应最佳循环模式,节约能源同时提高效率。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循环管路上设置多个可调的单元,如变频泵CH1、变频泵CH2、溢流阀CY1、调温阀CV1、电动三通阀CT1等,实现温度压力的冗余控制;通过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对温度和压力的测点反馈,控制溢流阀CY1、调温阀CV1、电动三通阀CT1的开度以及变频泵CH1、变频泵CH2的功率,能够根据需要体调节一定压力的冷却水的不同温度,从而实现冷却水温度压力调节,调节冗余度高、使用便捷、调节精度也相应提高。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工作流程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调节冷却水循环系统,如图1-2所示,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热交换器HF以及反馈控制模块,第一循环管路包括被冷却机输出管路和被冷却机输入管路,被冷却机输出管路和被冷却机输入管路设置在被冷却机和热交换器HF之间,第二循环管路连接热交换器HF,第一循环管路中的第一冷却水与第二循环管路中的第二冷却水在热交换器HF中进行热交换,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均信号连接反馈控制模块。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变频泵CH1、截止阀CZ1、变频泵CH2、流量计CF1、调温阀CV1、压力表CP1、球形接头K1、球形接头K2、电动三通阀CT1以及截止阀CZ2,所述变频泵CH1的一端连接第二冷却水进口,变频泵CH1的另一端连接截止阀CZ1的一端,截止阀CZ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变频泵CH2的一端、电动三通阀CT1的B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冷却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热交换器HF以及反馈控制模块,第一循环管路包括被冷却机输出管路和被冷却机输入管路,被冷却机输出管路和被冷却机输入管路设置在被冷却机和热交换器HF之间,第二循环管路连接热交换器HF,第一循环管路中的第一冷却水与第二循环管路中的第二冷却水在热交换器HF中进行热交换,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均信号连接反馈控制模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冷却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热交换器HF以及反馈控制模块,第一循环管路包括被冷却机输出管路和被冷却机输入管路,被冷却机输出管路和被冷却机输入管路设置在被冷却机和热交换器HF之间,第二循环管路连接热交换器HF,第一循环管路中的第一冷却水与第二循环管路中的第二冷却水在热交换器HF中进行热交换,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均信号连接反馈控制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冷却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变频泵CH1、截止阀CZ1、变频泵CH2、流量计CF1、调温阀CV1、压力表CP1、球形接头K1、球形接头K2、电动三通阀CT1以及截止阀CZ2,
所述变频泵CH1的一端连接第二冷却水进口,变频泵CH1的另一端连接截止阀CZ1的一端,截止阀CZ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变频泵CH2的一端、电动三通阀CT1的B口,变频泵CH2的另一端依次连接量计CF1、调温阀CV1、压力表CP1、球形接头K1以及换热器HF第二冷却水进口,换热器HF第二冷却水出口依次连接球形接头K2、电动三通阀CT1的A口,电动三通阀CT1的C口依次连接截止阀CZ2、第二冷却水出口;
所述变频泵CH1、截止阀CZ1、变频泵CH2、流量计CF1、调温阀CV1、压力表CP1、电动三通阀CT1以及截止阀CZ2均信号连接反馈控制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冷却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P2、温度传感器T2、压力传感器P3、温度传感器T3,
所述压力传感器P2、温度传感器T2设置在球形接头K1与热交换器HF的第二冷却水进口之间,所述压力传感器P3、温度传感器T3设置在球形接头K2与电动三通阀CT1的A口之间;
所述压力传感器P2、温度传感器T2、压力传感器P3、温度传感器T3均信号连接反馈控制模块。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鹏朱奎宋大为邓瑞孙旭东李新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