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油汽三联供系统以及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25690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油汽三联供系统及控制方法。该电油汽三联供系统包括: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油汽联供余热锅炉、天然气导热油锅炉、余热蒸汽发生器以及软化水供应系统;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与油汽联供余热锅炉连接,油汽联供余热锅炉利用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产生的烟气加热导热油;天然气导热油锅炉与油汽联供余热锅炉连接,天然气导热油锅炉用于对由油汽联供余热锅炉流出的导热油进行加热;余热蒸汽发生器与软化水供应系统连接,余热蒸汽发生器用于利用烟气产生蒸汽。该系统可实现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并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采用标准化、结构化、模块化,保障电油汽三联供控制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油汽三联供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控制系统设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油汽三联供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化纤行业是一个高能耗和高耗水的产业。这个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向着低碳绿色方向发展。化纤企业的能源需求的特点基本为:电力和热能(蒸汽和导热油)需求稳定,需求量大且全年波动较小。针对化纤行业面临的难题和其用能特点,应用电油汽三联供能源系统解决供能问题。例如,考虑到燃气轮机排烟温度较高,具备生产梯级利用可能性,即烟气高品位段生产导油,低品位段生产蒸汽,形成电、导热油、蒸汽三联供系统。但是仅以发电设备或换热器设备自带的控制系统来实现控制,其控制范围仅限于单个设备、功能单一,不具有对整个系统进行优化控制的能力,导致系统的运行效率低、经济性差,难以实现预期的项目效益,并且自动化程度低。
[0003]因此,提供一种现各子系统能有机结合并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的电油汽三联供系统以及控制方法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05]为了至少部分解决前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油汽三联供系统,所述电油汽三联供系统包括: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油汽联供余热锅炉、天然气导热油锅炉、余热蒸汽发生器以及软化水供应系统;
[0006]所述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与所述油汽联供余热锅炉连接,所述油汽联供余热锅炉利用所述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产生的烟气加热导热油;
[0007]所述天然气导热油锅炉与所述油汽联供余热锅炉连接,所述天然气导热油锅炉用于对由所述油汽联供余热锅炉流出的导热油进行加热;
[0008]所述余热蒸汽发生器与所述软化水供应系统连接,所述余热蒸汽发生器用于利用所述烟气产生蒸汽。
[0009]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油汽三联供系统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用于如上所述的一种电油汽三联供系统,该控制方法包括:
[0010]控制设备的模拟量,所述控制设备的模拟量的步骤包括:余热蒸汽发生器水位和压力的控制、除氧器的水位和压力控制、高压蒸汽发生器的水位和压力控制;
[0011]顺控及联锁保护,所述顺控及联锁保护的步骤包括:发电机启动顺控、导热油换热器油阀联锁、导热油换热器出口烟温保护、余热蒸汽发生器压力联锁、余热蒸汽发生器水位联锁、高压蒸汽发生器水位联锁;
[0012]切换导热油供应系统及蒸汽供应系统。
[0013]该一种电油汽三联供系统控制方法可实现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并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采用标准化、结构化、模块化,保障电油汽三联供控制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充分体现了控制分散,信息管理集中的现代工业设备控制思想的发展理念。
[0014]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0015]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0016]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条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油汽三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油汽三联供系统控制方法的策略逻辑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油汽三联供系统控制方法的导热油顺控逻辑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油汽三联供系统控制方法的启动发电机组顺控逻辑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发电机组停运时联控逻辑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0024]除非说明书中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5]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参照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电油汽三联供系统。该系统可以由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油汽联供余热锅炉(其由导热油换热器、低压蒸发器发生器、除氧器、节能器、高压蒸汽发生器以及辅助设备组成)、天然气导热油锅炉、软化水供应系统以及辅助设备等组成。各部件之间可以通过管道连通,例如,油管、烟气管或者水管等,根据各部件之间的流动的介质属性而选择不同的管道。燃气轮组发电机组用于利用天然气发电并产生高温废气。油汽联供余热锅炉利用燃气轮组发电机组说
产生的废气而加热导热油以及加热水以产生蒸汽。天然气导热油锅炉用于对油汽联供余热锅加热后的导热油继续进行加热。软化水供应系统用于供应用于产生蒸汽的软水。
[0026]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可以利用天然气燃烧发电。其中,用户的电力由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供给,电网电力作为补充及保障,在用电需求小于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供电能力的75%时,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停运,用户电力需求全部由电网供给;需求大于供电能力的75%时,燃气轮负荷跟踪用户用电量,维持“并网不上网”运行方式。
[0027]用户导热油流量基本恒定,导热油换热器供热能力小于用户需求,通过调节天然气导热油锅炉使供油温度保持在320℃,用户端导热油系统通过调节回油阀保持回油温度为298℃,导热油换热器和天然气导热油锅炉串联运行,优先使用余热加热导热油。
[0028]1)第一种运行情况
[0029]当油汽余热锅炉不运行时,从用户生产设备的回油经过循环油泵后全部由A油路进入天然气导热油炉进行加热满足用户的导热油需求。
[0030]2)第二种运行情况
[0031]当油汽余热锅炉中运行时,从用户生产设备的回油到油站后经过循环油泵后全部由B油路进入余热导热油炉的回油集箱,同时蒸发器导热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油汽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油汽三联供系统包括: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油汽联供余热锅炉、天然气导热油锅炉、余热蒸汽发生器以及软化水供应系统;所述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与所述油汽联供余热锅炉连接,所述油汽联供余热锅炉利用所述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产生的烟气加热导热油;所述天然气导热油锅炉与所述油汽联供余热锅炉连接,所述天然气导热油锅炉用于对由所述油汽联供余热锅炉流出的导热油进行加热;所述余热蒸汽发生器与所述软化水供应系统连接,所述余热蒸汽发生器用于利用所述烟气产生蒸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油汽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汽联供余热锅炉包括导热油换热器、低压蒸发器发生器、除氧器、节能器以及高压蒸汽发生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油汽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力供应系统,所述电力供应系统用于与所述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组合供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油汽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热油供应系统,所述导热油供应系统用于向所述电油汽三联供系统供应导热油。5.一种电油汽三联供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

4所述的一种电油汽三联供系统,该控制方法包括:控制设备的模拟量,所述控制设备的模拟量的步骤包括:余热蒸汽发生器水位和压力的控制、除氧器的水位和压力控制、高压蒸汽发生器的水位和压力控制;顺控及联锁保护,所述顺控及联锁保护的步骤包括:发电机启动顺控、导热油换热器油阀联锁、导热油换热器出口烟温保护、余热蒸汽发生器压力联锁、余热蒸汽发生器水位联锁、高压蒸汽发生器水位联锁;切换导热油供应系统及蒸汽供应系统。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油汽三联供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的模拟量的步骤包括:余热蒸汽发生器汽包水位控制,所述余热蒸汽发生器汽包水位控制的步骤通过调节低压给水调节阀开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班银银卫冬生伍浩坪赵红恩郭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