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3565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气装置,结构比较简易,可确保壳体的内外的通气,并且可防止水浸入壳体内。所述通气装置包括:轴状部,具有与壳体的顶板的通气孔连接并朝上方延长的纵通道,轴状部以在上下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顶板上;伞状部,具有与纵通道的上端部连接并在径向上延长且朝下方开口的横通道,伞状部以覆盖轴状部的上部的方式设置在轴状部的上端部;以及环状的浮环,游动插入轴状部,并且沿着轴状部的长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构成,当环状的浮环已载置在壳体的顶板上时,使横通道的朝下方开口的开口部敞开,当环状的浮环已通过浮力而朝上方移动时,可堵塞开口部;且轴状部形成为外径朝向上方逐渐地变大的锥状。

Ventil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气装置(breatherdevice),其应用于车辆的变速器或差速器等各种机器,将构成这些机器的外壳的壳体的内外可通气地连通,并且能够以水密的状态将所述壳体密闭。
技术介绍
先前,作为此种通气装置,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通气装置。此通气装置应用于汽车的自动变速器,设置在构成自动变速器的外壳的壳体。具体而言,包括:壳体凸部,以从壳体的顶板朝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内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通道(以下,在本栏中称为“壳体通道”);环状的浮阀(floatvalve),在所述壳体凸部已被从下方插通的状态下,载置在壳体的顶板上;以及通气盖,具有与壳体通道连通的排气通道,且在覆盖所述壳体凸部及浮阀的上方的状态下,固定在壳体凸部的上端部。壳体凸部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长的圆柱状。另外,设置在通气盖的排气通道在浮阀的上方,具有朝下方开口的开口部。浮阀包含金属或树脂,内部为空心状,以比重小于水的比重的方式构成。另外,在浮阀的上端部,设置包含橡胶状弹性材料的垫片,另一方面,在浮阀的下部,设置有朝内部突出,与壳体凸部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引导部。在如所述那样构成的通气装置中,通常排气通道的开口部敞开,因此若壳体的内压变高,则其内部的空气经由壳体通道及排气通道而被排出至外部,由此,壳体内得到减压。另一方面,在因所述汽车在淹水的道路上行驶等,而导致应用了所述通气装置的自动变速器淹没在水中的情况等下,由通气装置的周围的水所产生的浮力作用于浮阀,所述浮阀沿着壳体凸部朝上方移动。而且,浮阀的上部的垫片密接在排气通道的开口部,将开口部堵塞。如此,在所述通气装置中,外部的水或泥水不会经由排气通道及壳体通道而浸入自动变速器的内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749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在先前的通气装置中,环状的浮阀经由朝内部突出的引导部,与圆柱状的壳体凸部的外周面滑动接触,所述壳体凸部的外周面的外径横跨上下方向构成为固定外径。因此,浮阀必须以在壳体凸部的外周面与浮阀的引导部的内表面之间几乎不存在间隙的状态,沿着壳体凸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为了实现此目的,在通气装置的制造中,对各零件要求高的尺寸精度,制造成本变高。另外,当在壳体凸部的外周面与浮阀的引导部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时,若沿着壳体凸部进行上下移动的浮阀变成相对于壳体凸部的长度方向倾斜的姿势,则变成相对于壳体凸部已被卡住的状态,其结果,有时无法进行升降。例如,若浮阀在上升时被卡住,则无法堵塞排气通道的开口部,由此,存在水浸入壳体内的担忧。在此情况下,有时因已浸入的水,而导致自动变速器内的润滑油变质、或内部的构成零件生锈。另一方面,若浮阀在下降时被卡住,则无法使排气通道的开口部充分地敞开,由此,存在无法充分地确保壳体的内外的通气的担忧。此外,当浮阀已堵塞通气通道的开口部时,有时浮阀的垫片强力地密接在开口部,在此情况下,即便在通气装置的周围的水已退去后,有时浮阀也无法通过自重而下降,而导致排气通道的开口部一直被堵塞。其结果,无法确保作为通气装置的原本的功能的壳体的内外的通气。本技术是为了解决如以上那样的问题而成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比较简易,可确保壳体的内外的通气,并且可防止水浸入壳体内的通气装置。[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技术是设置在构成机器的外壳的壳体2,将壳体的内外可通气地连通,并且能够以水密的状态将壳体密闭的通气装置1,其包括:轴状部7,具有与形成在壳体的顶板3的通气孔3a连接并朝上方延长的第一通道(实施方式中的(以下,在本项中相同)纵通道11),轴状部7以在上下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顶板上;伞状部8,具有与第一通道的上端部连接并在径向上延长且朝下方开口的第二通道(横通道23),伞状部8以覆盖轴状部的上部的方式设置在轴状部的上端部;以及环状的通气道开闭构件(浮环(floatring)5),游动插入轴状部,并且沿着轴状部的长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构成,当通气道开闭构件已载置在壳体的顶板上时,使第二通道的朝下方开口的开口部(环形通道24)敞开,当通气道开闭构件已通过浮力而朝上方移动时,可堵塞开口部;且轴状部形成为外径朝向上方逐渐地变大的锥状。根据所述结构,在以在上下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壳体的顶板上的轴状部内,设置有与顶板的通气孔连接并朝上方延长的第一通道。另外,在设置在轴状部的上端部的伞状部,设置有与第一通道的上端部连接并在径向上延长且朝下方开口的第二通道。环状的通气道开闭构件游动插入轴状部,并沿着轴状部的长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构成。通气道开闭构件通常载置在壳体的顶板上,在此情况下,第二通道的开口部敞开。由此,壳体的内外经由通气孔、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而连通,可进行通气。即,通过将壳体内的空气排出、或将外部空气导入壳体内,可对壳体内进行换气。另一方面,例如若因包括应用了所述通气装置的机器的车辆在淹水的道路上行驶、或所述车辆淹没在水中等,而导致机器的壳体周围的水的水位变得比所述壳体的顶板高,则浮力作用于已载置在顶板上的通气道开闭构件,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沿着轴状部的长度方向上升。在此情况下,由于轴状部形成为外径朝向上方逐渐地变大的锥状,因此游动插入轴状部的通气道开闭构件一边以其中心自动地与轴状部的中心一致的方式进行自动调心,一边上升,并从下方堵塞第二通道的开口部。由此,以水密的状态将壳体密闭,因此可防止水或泥水等从外部浸入壳体内。技术方案2的技术为:在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通气装置中,通气道开闭构件以其比重小于水的比重的方式构成。根据所述结构,通气道开闭构件的比重小于水的比重,因此若壳体周围的水的水位变得比顶板高,则由所述水所产生的浮力作用于通气道开闭构件,可伴随水位的上升,使通气道开闭构件沿着轴状部的长度方向上升。技术方案3的技术为: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通气装置中,通气道开闭构件的纵断面形成为圆形。根据所述结构,通气道开闭构件的纵断面形成为圆形,因此当通气道开闭构件堵塞第二通道的开口部时,可使与开口部的接触面积变得比较小。由此,可抑制通气道开闭构件附着在第二通道的开口部、或陷入第二通道的开口部,其结果,当壳体周围的水已退去时,通气道开闭构件通过自重而下降,由此可使第二通道的开口部敞开,再次使壳体的内外变成可通气。技术方案4的技术为:在技术方案3中所记载的通气装置中,开口部具有内侧抵接面(内侧密封面14)及外侧抵接面(外侧密封面25),所述内侧抵接面(内侧密封面14)及外侧抵接面(外侧密封面25)以相互的间隔朝向下方逐渐地变大的方式构成,在由通气道开闭构件堵塞开口部时,通气道开闭构件与所述内侧抵接面及外侧抵接面抵接。根据所述结构,第二通道的开口部具有以相互的间隔朝向下方逐渐地变大的方式构成的内侧抵接面及外侧抵接面,因此纵断面形成为圆形的通气道开闭构件的圆弧状的上部可稳定地抵接在所述开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气装置,其是设置在构成机器的外壳的壳体,将所述壳体的内外能够通气地连通,并且能够以水密的状态将所述壳体密闭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轴状部,具有与形成在所述壳体的顶板的通气孔连接并朝上方延长的第一通道,所述轴状部以在上下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所述顶板上;/n伞状部,具有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上端部连接并在径向上延长且朝下方开口的第二通道,所述伞状部以覆盖所述轴状部的上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轴状部的上端部;以及/n环状的通气道开闭构件,游动插入所述轴状部,并且沿着所述轴状部的长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构成,当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已载置在所述壳体的顶板上时,使所述第二通道的朝下方开口的开口部敞开,当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已通过浮力而朝上方移动时,能够堵塞所述开口部;且/n所述轴状部形成为外径朝向上方逐渐地变大的锥状。/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30 JP 2018-2258161.一种通气装置,其是设置在构成机器的外壳的壳体,将所述壳体的内外能够通气地连通,并且能够以水密的状态将所述壳体密闭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状部,具有与形成在所述壳体的顶板的通气孔连接并朝上方延长的第一通道,所述轴状部以在上下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所述顶板上;
伞状部,具有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上端部连接并在径向上延长且朝下方开口的第二通道,所述伞状部以覆盖所述轴状部的上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轴状部的上端部;以及
环状的通气道开闭构件,游动插入所述轴状部,并且沿着所述轴状部的长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构成,当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已载置在所述壳体的顶板上时,使所述第二通道的朝下方开口的开口部敞开,当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已通过浮力而朝上方移动时,能够堵塞所述开口部;且
所述轴状部形成为外径朝向上方逐渐地变大的锥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以其比重小于水的比重的方式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的纵断面形成为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具有内侧抵接面及外侧抵接面,所述内侧抵接面及外侧抵接面以相互的间隔朝向下方逐渐地变大的方式构成,在由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堵塞所述开口部时,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与所述内侧抵接面及外侧抵接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服部隆文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