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窗框,包括由多个外框型材组合而成的窗框本体,所述窗框本体内设有第一窗缝,所述窗框本体内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内框型材;所述内框型材包括固定型材和活动型材,所述活动型材可拆连接在所述固定型材上,当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连接时,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之间形成第二窗缝,所述第二窗缝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窗缝的位置相对应。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将玻璃的三条边固定在所述窗框本体的第一窗缝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简化玻璃的固定过程,并且可以显著地提升玻璃的固定效果,有效降低玻璃脱落的风险,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
A window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窗框
本技术涉及窗户
,特别涉及一种窗框。
技术介绍
总所周知,窗户是由窗框和玻璃组合而成,玻璃安装在窗框内,由于窗框内设有用于固定玻璃的窗缝,因此玻璃的尺寸大小大于窗框的内尺寸大小。由于玻璃的尺寸大小大于窗框的内尺寸大小,因此在现有的窗户生产过程中,首先需要将玻璃放置在窗框内,随后使用四个压条将玻璃的四边压紧固定,此时所述压条与窗框之间形成窗缝,使得玻璃被固定在窗缝内,最后使用玻璃胶将玻璃与窗框固定。由于玻璃是通过四个压条来进行压紧固定,其固定方式复杂,导致窗户在生产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这不利于降低窗户的生产成本;除此之外,当所述压条发生老化时,即使只有一个压条发生老化,玻璃从窗框脱落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所以现有的窗户其使用寿命一般维持在十年以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窗框,该窗框可以有效固定玻璃,降低玻璃脱落的风险。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窗框,包括由多个外框型材组合而成的窗框本体,所述窗框本体内设有第一窗缝,所述窗框本体内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内框型材;所述内框型材包括固定型材和活动型材,所述活动型材可拆连接在所述固定型材上,当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连接时,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之间形成第二窗缝,所述第二窗缝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窗缝的位置相对应。进一步,所述固定型材包括竖向设置的玻璃抵接型材和水平设置的玻璃承托型材,所述玻璃承托型材连接在所述玻璃抵接型材的中间位置上,所述玻璃承托型材的上下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上卡槽和下卡槽。另外,所述玻璃抵接型材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之间设有第二隔条,所述玻璃承托型材通过所述第二隔条固定连接在所述玻璃抵接型材的中间位置上。另外,所述活动型材的一个侧面上设有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相对应的槽口,所述活动型材的内侧面上设有上卡板和下卡板,所述上卡板与所述下卡板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相对应的卡接槽,所述卡接槽与所述槽口相互正对。另外,所述上卡板上设有与所述上卡槽相匹配的上卡条,所述下卡板上设有与所述下卡槽相匹配的下卡条,所述上卡条与所述上卡槽可拆卡接,所述下卡条与所述下卡槽可拆卡接。进一步,所述外框型材与所述内框型材的连接处上设有连接块,所述内框型材与所述外框型材通过所述连接块进行滑动连接。另外,所述连接块的底部滑动连接在所述外框型材的第一窗缝内,所述连接块的顶部与所述内框型材固定连接。另外,所述外框型材与所述内框型材的连接处上设有连接板,所述外框型材的第一窗缝与所述内框型材的第二窗缝通过所述连接板进行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外框型材与所述内框型材前后对齐。另外,所述窗框本体的前侧面和所述活动型材的前侧面共同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活动型材的压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需要固定玻璃时,首先将所述内框型材的活动型材分离,随后将玻璃的三条边固定在所述窗框本体的第一窗缝内,此时所述玻璃的最后一条边被放置在所述固定型材上,最后将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拼装在一起,此时所述玻璃的最后一条边被固定在所述内框型材的第二窗缝内。由于本技术能够将玻璃的三条边固定在所述窗框本体的第一窗缝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够简化玻璃的固定过程,并且可以显著地提升玻璃的固定效果,有效降低玻璃脱落的风险,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去除活动型材时的正面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反面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5为图4沿A-A剖面线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内框型材的拆装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4在B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连接块的立体示意图。附图中:100-外框型材、10-窗框本体、110-第一型材、120-第二型材、130-第一隔条、131-第一隔条卡槽、140-第一窗缝、200-内框型材、210-固定型材、220-活动型材、221-第一空腔、211-玻璃抵接型材、212-玻璃承托型材、213-第二空腔、214-上卡槽、215-下卡槽、230-第二隔条、231-第二隔条卡槽、250-槽口、222-上卡板、223-下卡板、224-卡接槽、225-上卡条、226-下卡条、240-第二窗缝、216-第一斜面、227-第二斜面、251-防刮条、300-连接块、310-连接卡棱、320-凸出件、321-螺纹孔、311-连接卡槽、322-连接孔、400-连接板、500-压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技术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文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则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如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则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图1至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窗框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所示,一种窗框,包括由多个外框型材100组合而成的窗框本体10,所述外框型材100的数量为四个,每个所述外框型材100的两端均切削成呈45°角的加工斜面,四个所述外框型材100相互固定连接并组合成矩形的窗框本体10,其中位于左侧的外框型材100称为左框型材,位于右侧的外框型材100称为右框型材,位于顶部的外框型材100称为上框型材,位于底部的外框型材100称为下框型材。如图5所示,所述外框型材100包括第一型材110和第二型材120,所述第一型材110与所述第二型材120之间设有第一隔条130,所述第一型材110的前端和所述第二型材120的后端均设有与所述第一隔条130匹配卡接的第一隔条卡槽131,所述第二型材120通过所述第一隔条130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型材110的中间位置上,使得所述外框型材100呈“工”形结构,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所述固定型材210不分正反面,提高所述固定型材210的适用性;所述第一型材110与所述第二型材120之间设有上下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个外框型材组合而成的窗框本体,所述窗框本体的内环设有第一窗缝,所述窗框本体内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内框型材;所述内框型材包括固定型材和活动型材,所述活动型材可拆连接在所述固定型材上,当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连接时,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之间形成第二窗缝,所述第二窗缝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窗缝的位置相对应,使得玻璃能够被竖直固定在所述第一窗缝与所述第二窗缝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个外框型材组合而成的窗框本体,所述窗框本体的内环设有第一窗缝,所述窗框本体内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内框型材;所述内框型材包括固定型材和活动型材,所述活动型材可拆连接在所述固定型材上,当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连接时,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之间形成第二窗缝,所述第二窗缝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窗缝的位置相对应,使得玻璃能够被竖直固定在所述第一窗缝与所述第二窗缝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型材包括竖向设置的玻璃抵接型材和水平设置的玻璃承托型材,所述玻璃承托型材连接在所述玻璃抵接型材的中间位置上,所述玻璃承托型材的上下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上卡槽和下卡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抵接型材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之间设有第二隔条,所述玻璃承托型材通过所述第二隔条固定连接在所述玻璃抵接型材的中间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型材的一个侧面上设有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相对应的槽口,所述活动型材的内侧面上设有上卡板和下卡板,所述上卡板与所述下卡板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华,刘洪芳,刘滔,刘子慧,
申请(专利权)人:蒋玉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