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总开关电源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2019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1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总开关电源线束,包括导线、一号绝缘保护套、二号绝缘保护套、蓄电池接头、端子、三号绝缘保护套和固定部位,所述导线的一端与蓄电池接头固定连接,所述导线的另一端与端子固定连接,所述导线外表面套设有一号绝缘保护套,所述蓄电池接头外表面套设有二号绝缘保护套,所述端子外表面套设有三号绝缘保护套,所述固定部位顶部固定套设在一号绝缘保护套的中部,所述固定部位顶部为圆环形结构,底部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外表面还设置有环状条纹,使得固定部位固定时更加稳定牢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多重绝缘防护,提升了线束的绝缘效果。

A main switch power har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总开关电源线束
本技术涉及线束
,尤其涉及一种总开关电源线束。
技术介绍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线束是指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外面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线束产业链包括电线电缆、连接器、加工设备、线束制造和下游应用产业,线束应用非常广泛,可用在汽车、家用电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各种电子仪器仪表等方面,车身线束连接整个车身,大体形状呈H形。随着汽车越来越普及,汽车上设备功能越来越多,线束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中国专利CN208291139U公开了线束支架结构。所述线束支架结构用于对具有不同规格的所述线束进行固定,其中,所述线束支架结构具有包覆物,在所述包覆物中开有槽口,所述槽口与所述线束一一对应,并且所述槽口的形状和规格与所述线束相匹配以相应用于至少部分地容纳所述线束,在所述槽口处构造有缝隙,所述缝隙从所述槽口的边缘向外延伸直到贯通所述包覆物的边缘,以用于所述线束的装配。该专利还提供了线束支架结构组合件。所述线束支架结构组合件包括本技术的线束支架结构以及具有相同和/或不同规格的所述线束,所述线束按照其规格相应地布置在与所述线束相匹配的所述槽口中。该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多根线组合后使用支架结构进行固定,绝缘保护层较少,容易多根线束之间容易接触,发生短路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绝缘保护层较少,容易多根线束之间容易接触,发生短路现象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总开关电源线束。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总开关电源线束,包括导线、一号绝缘保护套、二号绝缘保护套、蓄电池接头、端子、三号绝缘保护套和固定部位,所述导线的一端与蓄电池接头固定连接,所述导线的另一端与端子固定连接,所述导线外表面套设有一号绝缘保护套,所述蓄电池接头外表面套设有二号绝缘保护套,所述端子外表面套设有三号绝缘保护套,所述固定部位顶部固定套设在一号绝缘保护套的中部,所述固定部位顶部为圆环形结构,底部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外表面还设置有环状条纹。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绝缘保护层,所述绝缘保护层数量为2个,其中一个绝缘保护层固定套设在导线与蓄电池接头的连接处,另一个绝缘保护层固定套设在导线与端子的连接处。在此基础上,所述蓄电池接头包括一号锁紧部位、一号连接部位、二号锁紧部位、二号连接部位、螺栓和螺母,所述一号锁紧部位与一号连接部位的一端固定连接,用于锁紧导线,所述一号连接部位的另一端与二号锁紧部位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二号锁紧部位为C型结构,用于锁紧蓄电池,所述二号锁紧部位的另一端与二号连接部位固定连接,所述二号连接部位位于一号连接部位的正下方,所述螺栓穿过一号连接部位和二号连接部位与螺母转动连接,用于为二号锁紧部位提供锁紧力。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绝缘层锁紧部位,所述绝缘层锁紧部位与一号锁紧部位固定连接,所述绝缘层锁紧部位的截面形状与一号锁紧部位的截面形状均为U型结构。在此基础上,所述二号锁紧部位上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为长条状且沿着二号锁紧部位的C型结构弯曲布置。在此基础上,所述二号连接部位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部,所述限位凸起部固定设置于二号连接部位的右上角。在此基础上,所述一号连接部位包括一水平板和两个垂直板,垂直板固定于水平板的前后两端且向上布置。在此基础上,所述螺栓为方头螺栓,且螺栓的方头位于两个垂直板之间。在此基础上,所述端子包括圆筒部件和直板部件,所述直板部件与圆筒部件垂直固定连接,所述圆筒部件固定套设在导线的端部。在此基础上,所述三号绝缘保护套包括水平部与垂直部,所述水平部与垂直部分别套设在圆筒部件和直板部件外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一号绝缘保护套、二号绝缘保护套和三号绝缘保护套分别保护导线、蓄电池接头和端子,同时在导线与蓄电池接头和端子的连接处设置绝缘保护层,多重绝缘防护,提升了线束的绝缘效果;本技术通过在一号绝缘保护套外部固定套设固定部位,实现了对导线中部进行固定,避免了由于导线长度过长,导线在车内晃动摩擦,引起异响和磨损的情况发生;本技术通过在蓄电池接头上设置绝缘层锁紧部位,在一号锁紧部位锁紧导线的同时使用绝缘层锁紧部位锁紧导线外的绝缘层,使得蓄电池接头与导线的连接牢固可靠,同时避免了导线外的绝缘层脱落;本技术通过将端子设置为圆筒部件和直班部件,使得端子与导线连接时可360°调整角度,更符合实际安装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简要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蓄电池接头的简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蓄电池接头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端子的A向的简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三号绝缘保护套的简要示意图;图中:1、导线,2、一号绝缘保护套,3、绝缘保护层,4、二号绝缘保护套,5、蓄电池接头,6、端子,7、三号绝缘保护套,8、固定部位,51、一号锁紧部位,52、一号连接部位,53、二号锁紧部位,54、二号连接部位,55、螺栓,56、螺母,511、绝缘层锁紧部位,531、开口,541、限位凸起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示意性的示出了一种总开关电源线束。本技术披露了一种总开关电源线束,包括导线1、一号绝缘保护套2、二号绝缘保护套4、蓄电池接头5、端子6、三号绝缘保护套7和固定部位8,所述导线1的一端与蓄电池接头5固定连接,所述导线1的另一端与端子6固定连接,所述导线1外表面套设有一号绝缘保护套2,所述蓄电池接头5外表面套设有二号绝缘保护套4,所述端子6外表面套设有三号绝缘保护套7,所述固定部位8顶部固定套设在一号绝缘保护套2的中部,所述固定部位8顶部为圆环形结构,底部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外表面还设置有环状条纹,这样使得固定部位8固定时更加稳定牢固。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还包括绝缘保护层3,所述绝缘保护层3数量为2个,其中一个绝缘保护层3固定套设在导线1与蓄电池接头5的连接处,另一个绝缘保护层3固定套设在导线1与端子6的连接处。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蓄电池接头5包括一号锁紧部位51、一号连接部位52、二号锁紧部位53、二号连接部位54、螺栓55和螺母56,所述一号锁紧部位51与一号连接部位52的一端固定连接,用于锁紧导线,所述一号连接部位52的另一端与二号锁紧部位5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二号锁紧部位53为C型结构,用于锁紧蓄电池,所述二号锁紧部位53的另一端与二号连接部位54固定连接,所述二号连接部位54位于一号连接部位52的正下方,所述螺栓55穿过一号连接部位52和二号连接部位54与螺母56转动连接,用于为二号锁紧部位53提供锁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总开关电源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线(1)、一号绝缘保护套(2)、二号绝缘保护套(4)、蓄电池接头(5)、端子(6)、三号绝缘保护套(7)和固定部位(8),所述导线(1)的一端与蓄电池接头(5)固定连接,所述导线(1)的另一端与端子(6)固定连接,所述导线(1)外表面套设有一号绝缘保护套(2),所述蓄电池接头(5)外表面套设有二号绝缘保护套(4),所述端子(6)外表面套设有三号绝缘保护套(7),所述固定部位(8)顶部固定套设在一号绝缘保护套(2)的中部,所述固定部位(8)顶部为圆环形结构,底部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外表面还设置有环状条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总开关电源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线(1)、一号绝缘保护套(2)、二号绝缘保护套(4)、蓄电池接头(5)、端子(6)、三号绝缘保护套(7)和固定部位(8),所述导线(1)的一端与蓄电池接头(5)固定连接,所述导线(1)的另一端与端子(6)固定连接,所述导线(1)外表面套设有一号绝缘保护套(2),所述蓄电池接头(5)外表面套设有二号绝缘保护套(4),所述端子(6)外表面套设有三号绝缘保护套(7),所述固定部位(8)顶部固定套设在一号绝缘保护套(2)的中部,所述固定部位(8)顶部为圆环形结构,底部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外表面还设置有环状条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总开关电源线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保护层(3),所述绝缘保护层(3)数量为2个,其中一个绝缘保护层(3)固定套设在导线(1)与蓄电池接头(5)的连接处,另一个绝缘保护层(3)固定套设在导线(1)与端子(6)的连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总开关电源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接头(5)包括一号锁紧部位(51)、一号连接部位(52)、二号锁紧部位(53)、二号连接部位(54)、螺栓(55)和螺母(56),所述一号锁紧部位(51)与一号连接部位(52)的一端固定连接,用于锁紧导线,所述一号连接部位(52)的另一端与二号锁紧部位(5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二号锁紧部位(53)为C型结构,用于锁紧蓄电池,所述二号锁紧部位(53)的另一端与二号连接部位(54)固定连接,所述二号连接部位(54)位于一号连接部位(52)的正下方,所述螺栓(55)穿过一号连接部位(52)和二号连接部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发泉王东李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林泰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