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离合器轮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07092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7: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的离合器轮缘,涉及离合器轮缘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离合器轮缘使命寿命不高的问题。所述离合器飞轮部件上设置有轮毂,所述轮毂的外壁上设置有法兰,所述法兰的外壁上设置有轮辐,所述轮辐的外壁上设置有轮缘,所述轮缘的内部设置有减震机构,且减震机构设置有六个,所述轮缘的外壁上设置有盘体,所述盘体与轮缘之间设置有空腔,且空腔设置有六个,所述轮缘上设置有U型结构,六个所述减震机构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一减震腔体,所述第一减震腔体的内部设置有减震粉末,六个所述空腔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二减震腔体,所述第二减震腔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密封端盖,所述轮缘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外纤维复合缠绕层。

An improved clutch ri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的离合器轮缘
本技术涉及离合器轮缘
,具体为一种改进的离合器轮缘。
技术介绍
离合器是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壳内,用螺钉将离合器总成固定在飞轮的后平面上,离合器的输出轴就是变速箱的输入轴,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可根据需要踩下或松开离合器踏板,使发动机与变速箱暂时分离和逐渐接合,以切断或传递发动机向变速器输入的动力。离合器是机械传动中一种常用的传动零件,目前市面已有产品一般为单向离合器、气动离合器、电磁离合器等。单向离合器为机械式离合器,可以实现单向锁定,另一方向自由转动,无法实现双向自由转动。电磁离合器是通过电磁铁实现通电情况下的双向锁定和断电情况下的分离。气动离合器是通过外部气压实现离合器的双向分离和锁定。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离合器的技术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缺陷。现有离合器轮缘使命寿命不高;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离合器轮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离合器轮缘,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离合器轮缘使命寿命不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进的离合器轮缘,包括离合器,所述离合器飞轮部件上设置有轮毂,所述轮毂的外壁上设置有法兰,所述法兰的外壁上设置有轮辐,所述轮辐的外壁上设置有轮缘,所述轮缘的内部设置有减震机构,且减震机构设置有六个,所述轮缘的外壁上设置有盘体,所述盘体与轮缘之间设置有空腔,且空腔设置有六个,所述轮缘上设置有U型结构,六个所述减震机构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一减震腔体,所述第一减震腔体的内部设置有减震粉末,六个所述空腔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二减震腔体,所述第二减震腔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密封端盖,所述轮缘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外纤维复合缠绕层,所述第一外纤维复合缠绕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外纤维复合缠绕层,所述第二外纤维复合缠绕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内纤维复合缠绕层,所述第一内纤维复合缠绕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内纤维复合缠绕层。优选的,所述轮缘的内壁设置有通风槽。优选的,所述轮毂的内壁设置有加强筋。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腔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密封端盖。优选的,所述第二减震腔体的内部设置有减震颗粒。优选的,六个所述减震机构的一侧均设置有离合器安装孔,且离合器安装孔设置有三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轮缘的内部设置减震机构,第一减震腔体内部的减震粉末在受到外界驱动机构的振动传递到轮缘时,减震粉末在第一减震腔体的内部发生撞击和摩擦,从而吸收传递来的震动能量,达到减震的目的,通过在空腔的内部设置第二减震腔体和减震颗粒,能够降低外界对离合器飞轮部件的干扰,进一步提高了减震的效果,也加强了离合器的稳定性,第一密封端盖和第二密封端盖均起到密封腔体的作用,避免减震粉末和减震颗粒漏出。轮缘的材料由第一外纤维复合缠绕层、第二外纤维复合缠绕层、第一内纤维复合缠绕层和第二内纤维复合缠绕层构成,提高了轮缘的强度,避免轮缘出现分裂,提高了轮缘的使用寿命。该装置提升了离合器对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衔接和分离的效果,成本低,简单实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离合器飞轮部件;2、轮毂;3、加强筋;4、法兰;5、轮缘;501、第一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2、第二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3、第一内纤维复合缠绕层;504、第二内纤维复合缠绕层;6、减震机构;601、第一密封端盖;602、第一减震腔体;603、减震粉末;7、盘体;8、空腔;801、第二密封端盖;802、第二减震腔体;803、减震颗粒;9、轮辐;10、通风槽;11、U型结构;12、离合器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改进的离合器轮缘,包括离合器飞轮部件1,离合器飞轮部件1上设置有轮毂2,轮毂2的外壁上设置有法兰4,法兰4的外壁上设置有轮辐9,轮辐9的外壁上设置有轮缘5,轮缘5的内部设置有减震机构6,且减震机构6设置有六个,起到减震的作用,轮缘5的外壁上设置有盘体7,盘体7与轮缘5之间设置有空腔8,且空腔8设置有六个,轮缘5上设置有U型结构11,六个减震机构6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一减震腔体602,第一减震腔体602的内部设置有减震粉末603,六个空腔8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二减震腔体802,第二减震腔体80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密封端盖801,轮缘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1,第一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2,第二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内纤维复合缠绕层503,第一内纤维复合缠绕层50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内纤维复合缠绕层504,提高了轮缘的强度和抗拉应力。进一步,轮缘5的内壁设置有通风槽10,通风槽10起到了通风散热的作用,能够很好的将离合器飞轮部件1旋转时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进一步,轮毂2的内壁设置有加强筋3,加强筋3提高了整个离合器飞轮部件1的强度。进一步,第一减震腔体60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密封端盖601,第一密封端盖601起到了密封的作用。进一步,第二减震腔体802的内部设置有减震颗粒803,减震颗粒803达到了很好的减震效果。进一步,六个减震机构6的一侧均设置有离合器安装孔12,且离合器安装孔12设置有三个,可以将螺钉通过离合器安装孔12与离合器固定连接。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螺钉通过离合器安装孔12与离合器固定连接,通过在轮缘5的内部设置减震机构6,第一减震腔体602内部的减震粉末603在受到外界驱动机构的振动传递到轮缘5时,减震粉末603在第一减震腔体602的内部发生撞击和摩擦,从而吸收传递来的震动能量,达到减震的目的,通过在空腔8的内部设置第二减震腔体802和减震颗粒803,能够降低外界对离合器飞轮部件1的干扰,进一步提高了减震的效果,也加强了离合器的稳定性,第一密封端盖601和第二密封端盖801均起到密封腔体的作用,避免减震粉末603和减震颗粒803漏出。轮缘5的材料由第一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1、第二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2、第一内纤维复合缠绕层503和第二内纤维复合缠绕层504构成,提高了轮缘5的强度,避免轮缘5出现分裂,提高了轮缘5的使用寿命。该装置提升了离合器对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衔接和分离的效果,成本低,简单实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的离合器轮缘,包括离合器飞轮部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飞轮部件(1)上设置有轮毂(2),所述轮毂(2)的外壁上设置有法兰(4),所述法兰(4)的外壁上设置有轮辐(9),所述轮辐(9)的外壁上设置有轮缘(5),所述轮缘(5)的内部设置有减震机构(6),且减震机构(6)设置有六个,所述轮缘(5)的外壁上设置有盘体(7),所述盘体(7)与轮缘(5)之间设置有空腔(8),且空腔(8)设置有六个,所述轮缘(5)上设置有U型结构(11),六个所述减震机构(6)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一减震腔体(602),所述第一减震腔体(602)的内部设置有减震粉末(603),六个所述空腔(8)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二减震腔体(802),所述第二减震腔体(80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密封端盖(801),所述轮缘(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1),所述第一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2),所述第二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内纤维复合缠绕层(503),所述第一内纤维复合缠绕层(50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内纤维复合缠绕层(50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离合器轮缘,包括离合器飞轮部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飞轮部件(1)上设置有轮毂(2),所述轮毂(2)的外壁上设置有法兰(4),所述法兰(4)的外壁上设置有轮辐(9),所述轮辐(9)的外壁上设置有轮缘(5),所述轮缘(5)的内部设置有减震机构(6),且减震机构(6)设置有六个,所述轮缘(5)的外壁上设置有盘体(7),所述盘体(7)与轮缘(5)之间设置有空腔(8),且空腔(8)设置有六个,所述轮缘(5)上设置有U型结构(11),六个所述减震机构(6)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一减震腔体(602),所述第一减震腔体(602)的内部设置有减震粉末(603),六个所述空腔(8)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二减震腔体(802),所述第二减震腔体(80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密封端盖(801),所述轮缘(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1),所述第一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外纤维复合缠绕层(502),所述第二外纤维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中徐德甫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瑞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