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胶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0700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7: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震胶套,其用于对汽车上的振动器件进行减震,其包括上胶套部和下胶套部,所述上胶套部和下胶套部可分离地进行连接,紧固件穿过所述上胶套部和下胶套部,所述减震胶套包覆所述紧固件,使得所述减震胶套位于所述振动器件与车身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减震胶套通过上胶套部、下胶套部和中间通孔夹紧的形式将紧固件包围,即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了较好的减震效果,提升乘员舱的舒适性。同时,也可以应用在其他需要隔离因硬连接造成振动传递的情况。

A damping rubber slee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胶套
本技术涉及汽车减震的
,尤其涉及一种在汽车上使用的减震胶套。
技术介绍
随车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用户对整车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汽车的噪声、振动等的要求,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缩写,这是衡量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它给汽车用户的感受是最直接和最表面的。车辆的NVH问题是国际汽车业各大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此类元器件造成振动、噪声问题亟待解决。车辆中有各种电器元件,其中有些元件会产生振动、噪声,如水泵、电磁阀等元器件,如不加以抑制,会严重影响整车的NVH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震胶套,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其可以缓冲传递到车身的振动,从而增加乘员舱内乘客的舒适感。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减震胶套,其用于对汽车上的振动器件进行减震,其包括上胶套部和下胶套部,所述上胶套部和下胶套部可分离地进行连接,紧固件穿过所述上胶套部和下胶套部,所述减震胶套包覆所述紧固件,使得所述减震胶套位于所述振动器件与车身之间。所述上胶套部包括第一金属衬套和第一橡胶垫圈,所述第一金属衬套套设在所述第一橡胶垫圈上,所述下胶套部包括第二金属衬套和第二橡胶垫圈,所述第二金属衬套套设在所述第二橡胶垫圈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衬套包括衬套顶部和衬套套设部,所述衬套套设部设置在所述衬套顶部,所述第一金属衬套上开设第一中心孔,所述第一中心孔贯穿所述衬套顶部和所述衬套套设部。进一步地,所述衬套套设部远离所述衬套顶部的一端设置第一卡接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橡胶垫圈包括垫圈顶部和垫圈套设部,所述垫圈套设部设置在所述垫圈顶部上,所述第一橡胶垫圈上开设第一容置孔,所述第一容置孔贯穿所述垫圈顶部和垫圈套设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衬套的衬套套设部可穿过所述第一橡胶垫圈上的第一容置孔,所述垫圈套设部的直径大于所述衬套套设部的直径,所述第一容置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中心孔的孔径。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金属衬套包括衬套顶部和衬套套设部,所述衬套套设部设置在所述衬套顶部上,所述第二金属衬套上开设第二中心孔,所述第二中心孔贯穿所述衬套顶部和所述衬套套设部。进一步地,所述衬套套设部远离所述衬套顶部的一端设置第二卡接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橡胶垫圈包括垫圈顶部和垫圈套设部,所述垫圈套设部设置在所述垫圈顶部上,所述第二橡胶垫圈上开设第二容置孔,所述第二容置孔贯穿所述垫圈顶部和垫圈套设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金属衬套的衬套套设部可穿过所述第二橡胶垫圈上的第二容置孔,所述垫圈套设部的直径大于所述衬套套设部的直径,所述第二容置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中心孔的孔径。本技术的减震胶套通过上胶套部、下胶套部和中间通孔夹紧的形式将紧固件包围,即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了较好的减震效果,提升乘员舱的舒适性。同时,也可以应用在其他需要隔离因硬连接造成振动传递的情况。并且,通过第一金属衬套和第二金属衬套的卡接,避免上胶套部、下胶套部的错位,保证减震胶套组装使用时的稳定性。所述减震胶套结构简单,应用范围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减震垫片;图2是现有技术的另一种减震垫片;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减震胶套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减震胶套的分解示意图;图5是一种减震胶套与紧固件的分解示意图;图6是减震胶套的使用状态图;图7是图6所示的减震胶套使用状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种减震垫片1,请参见图1所示,紧固件穿过所述减震垫片后与被固定件连接,所述减震垫片与紧固件配合安装后,无法完全隔离紧固件与被固定件,减震效果一般;并且由于减震垫圈材质脚软,拧紧后容易发生松脱。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种双层减震垫片2,请参见图2所示,其与图1所示的单层减震垫片相比,虽然双层减震垫片增大了垫片的回复力,但其与紧固件配合安装后,仍然无法完全隔离紧固件与被固定件,减震效果一般。请参见图3,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领域的减震胶套,其可以全面地将紧固件进行隔离,以将被夹紧的零部件与车身完全隔离,减小硬连接带来的振动传递。所述减震胶套100包括上胶套部10和下胶套部20,所述上胶套部10和下胶套部20可分离,也可连接在一起。请结合参见图4,所述上胶套部10包括第一金属衬套11和第一橡胶垫圈12,所述第一金属衬套11包括衬套顶部111和衬套套设部112,所述衬套顶部111大致为圆形板状,所述衬套套设部112大致为圆柱状,所述衬套套设部112设置在所述衬套顶部111的中部,所述第一金属衬套11上开设第一中心孔13,所述第一中心孔13贯穿所述衬套顶部111和所述衬套套设部112。进一步地,所述衬套套设部112包括直径和长度。进一步地,所述衬套套设部112远离所述衬套顶部111的一端设置第一卡接结构1121。所述第一橡胶垫圈12包括垫圈顶部121和垫圈套设部122,所述垫圈顶部121大致为圆形板状,所述垫圈套设部122大致为圆柱状,所述垫圈套设部122设置在所述垫圈顶部121的中部,所述第一橡胶垫圈12上开设第一容置孔14,所述第一容置孔14贯穿所述垫圈顶部121和垫圈套设部122。进一步地,所述垫圈套设部122包括直径和长度。具体地,所述第一金属衬套11的衬套套设部112可穿过所述第一橡胶垫圈12上的第一容置孔14。所述垫圈套设部122的直径大于所述衬套套设部112的直径,所述第一容置孔14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中心孔13的孔径。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胶套,其用于对汽车上的振动器件进行减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胶套部和下胶套部,所述上胶套部和下胶套部可分离地进行连接,紧固件穿过所述上胶套部和下胶套部,所述减震胶套包覆所述紧固件,使得所述减震胶套位于所述振动器件与车身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胶套,其用于对汽车上的振动器件进行减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胶套部和下胶套部,所述上胶套部和下胶套部可分离地进行连接,紧固件穿过所述上胶套部和下胶套部,所述减震胶套包覆所述紧固件,使得所述减震胶套位于所述振动器件与车身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胶套部包括第一金属衬套和第一橡胶垫圈,所述第一金属衬套套设在所述第一橡胶垫圈上,所述下胶套部包括第二金属衬套和第二橡胶垫圈,所述第二金属衬套套设在所述第二橡胶垫圈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衬套包括衬套顶部和衬套套设部,所述衬套套设部设置在所述衬套顶部,所述第一金属衬套上开设第一中心孔,所述第一中心孔贯穿所述衬套顶部和所述衬套套设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套设部远离所述衬套顶部的一端设置第一卡接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橡胶垫圈包括垫圈顶部和垫圈套设部,所述垫圈套设部设置在所述垫圈顶部上,所述第一橡胶垫圈上开设第一容置孔,所述第一容置孔贯穿所述垫圈顶部和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浩强
申请(专利权)人:奇点汽车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