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防振体和使用该复合防振体的带金属弹簧的复合防振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4221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2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实现更优异的防振性能的新型结构的复合防振体和使用该复合防振体的带金属弹簧的复合防振体。一种复合防振体10,其具有第一弹性体12和第二弹性体14相互重叠而成的结构,第一弹性体12由比第二弹性体14高衰减的材料形成并且设置有在第一弹性体12的表面开口的凹部18,通过凹部18而形成空处22,并且在第一弹性体12中的空处22的壁部设定有载荷输入时的应变变大的应变集中部28。

Composite anti vibration body and composite anti vibration body with metal spring using the composite anti vibration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复合防振体和使用该复合防振体的带金属弹簧的复合防振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在将振动传递系统的构成构件保持为防振连结状态、或限制振动传递系统的构成构件的相对位移量时使用的复合防振体和使用该复合防振体的带金属弹簧的复合防振体。
技术介绍
以往,例如,作为适用于将车辆的开闭门相对于车身骨架进行定位的车门限位器、发动机支架等防振装置的限位机构等中的防振体,提出了具有将多个弹性体重叠而成的结构的复合防振体。即,复合防振体例如像日本特开2016-125528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的限位器那样,具有由橡胶状弹性体形成的外装体和内装体相互重叠而成的结构,并使这些外装体与内装体的硬度互不相同,由此能够较大地获得弹簧特性的调节自由度。此外,在输入载荷时通过弹性体的变形而发挥的衰减作用通过由弹性体产生较大的应变而被大幅发挥。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限位器中,在输入载荷时,由于外装体和内装体整体变形而使应变分散,因此,也存在所发挥的衰减作用比较小而防振性能不充分的情况。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2552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更优异的防振性能的新型结构的复合防振体和使用了该复合防振体的带金属弹簧的复合防振体。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下,对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记载。此外,在以下记载的各方式中采用的构成要素能够尽可能地以任意的组合来加以采用。即,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特征在于,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相互重叠,该第一弹性体由比该第二弹性体高衰减的材料形成并且设置有在该第一弹性体的表面开口的凹部,通过该凹部而形成空处,并且在该第一弹性体中的该空处的壁部设定有载荷输入时的应变变大的应变集中部。根据形成为依据这样的第一方式的结构的复合防振体,第一弹性体为高衰减材料,并且在由凹部设定的第一弹性体的应变集中部中集中地产生荷载的输入所引起的应变,由此能够大幅获得衰减作用,能够实现优异的防振性能。而且,通过将应变集中部设定于由凹部构成的空处的壁部,从而不会被进入凹部中的第二弹性体等限制地大幅产生应变集中部中的第一弹性体的应变,能够在应变集中部中有效地获得衰减作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为,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复合防振体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弹性体的所述凹部为槽状。根据第二方式,通过使凹部为槽状,能够分别在凹部的长度方向上较大地获得由凹部形成的空处和在空处的壁部设定的应变集中部。因而,能够在第一弹性体中更有利地获得应变集中部的应变所带来的衰减作用,能够实现优异的防振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记载的复合防振体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弹性体的所述凹部相对于载荷的输入方向而向侧方开口。根据第三方式,在输入载荷时,第一弹性体以使凹部的开口变窄的方式变形,从而能够使应变集中于凹部的内表面,能够有效地获得衰减作用。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为,在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复合防振体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在载荷的输入方向上重叠。根据第四方式,例如第二弹性体由相对于第一弹性体而缓冲性、耐久性优异的材料等形成,由此在复合防振体中,在第一弹性体的衰减作用所带来的优异的防振性能的基础上,能够一并获得第二弹性体所带来的缓冲性、耐久性等。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为,在第四方式所记载的复合防振体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弹性体中的与所述第二弹性体重叠的重叠面设置有朝向该第二弹性体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在该突出部的外周形成有所述凹部。根据第五方式,突出部因载荷的输入而压缩,且突出部以根据泊松比向外周鼓出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在突出部的外周所形成的凹部的应变集中部中获得较大的应变。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式为,在第五方式所记载的复合防振体的基础上,所述突出部的突出前端面与所述第二弹性体抵接,并且在从该突出部向外周离开的位置,所述第一弹性体和该第二弹性体在该突出部的突出方向上相互抵接。根据第六方式,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不仅在突出部的突出前端面抵接,而且还在从突出部向外周离开的位置抵接,因此能够实现优异的耐载荷性等。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式为,在第一方式~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记载的复合防振体的基础上,所述凹部在所述第一弹性体中的与所述第二弹性体重叠的重叠面开口,并且在该第二弹性体设置有插入该凹部的凸部,该凸部与该凹部的内表面局部抵接,并且在这些凸部与凹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所述空处。根据第七方式,凸部插入凹部并局部抵接,由此例如也能够通过凸部与凹部的卡定来连结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进一步地,在第一弹性体因载荷的输入而弹性变形时,进入凹部的凸部被第一弹性体夹持而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还能够获得进一步的衰减作用。此外,由于在凸部与凹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空处,因此第一弹性体的应变集中部的变形和第二弹性体的凸部的变形不会相互约束而能有效地产生。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式为,在第一方式~第七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复合防振体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弹性体由压缩永久变形比所述第一弹性体小的材料形成。根据第八方式,复合防振体具备由高衰减材料形成的第一弹性体和难以永久变形的第二弹性体,由此能够实现优异的防振性能、缓冲性能、定位性能等。此外,压缩永久变形为通过同一条件下的静态压缩载荷履历而残留的应变量。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方式是一种带金属弹簧的复合防振体,其特征在于,相对于第一方式~第八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复合防振体,在载荷输入方向上与该复合防振体排成一列地设置有金属弹簧。根据形成为依据这样的第九方式的结构的带金属弹簧的复合防振体,例如在长期作用静态载荷的情况下金属弹簧发生弹性变形,由此防止了复合防振体的永久变形。而且,金属弹簧与橡胶、弹性体等弹性体相比难以产生随时间推移的永久变形,因此还能够避免因金属弹簧的塑性变形所引起的带金属弹簧的复合防振体的尺寸变化等。本专利技术的第十方式为,在第九方式所记载的复合防振体的基础上,所述金属弹簧具备向防振对象构件安装的安装部。根据第十方式,能够通过金属弹簧将复合防振体安装于防振对象构件,与同金属弹簧独立地设置安装用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并且还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本专利技术的第十一方式为,在第九方式或第十方式所记载的复合防振体的基础上,所述金属弹簧为在弯曲部折回而成的板簧。根据第十一方式,通过调节夹着金属弹簧的弯曲部的两侧部分所成的角度,能够简单地调节复合防振体的朝向。特别是,在采用带金属弹簧的复合防振体来作为能够通过铰链相对于车身骨架开闭的车辆用开闭门的限位器的情况下,由于作为车辆用开关门的位移中心的铰链的位置与金属弹簧的变形中心的位置互不相同,因此随着车辆用开关门的位移量增大,车辆用开关门相对于复合防振体的抵接形态发生变化,还能够使应变进一步集中于第一弹性体的应变集中部等。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弹性体为比第二弹性体高衰减的材料,并且载荷的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防振体,其特征在于,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相互重叠,该第一弹性体由比该第二弹性体高衰减的材料形成并且设置有在该第一弹性体的表面开口的凹部,通过该凹部而形成空处,并且在该第一弹性体中的该空处的壁部设定有载荷输入时的应变变大的应变集中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128 JP 2017-2274581.一种复合防振体,其特征在于,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相互重叠,该第一弹性体由比该第二弹性体高衰减的材料形成并且设置有在该第一弹性体的表面开口的凹部,通过该凹部而形成空处,并且在该第一弹性体中的该空处的壁部设定有载荷输入时的应变变大的应变集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防振体,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体的所述凹部为槽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防振体,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体的所述凹部相对于载荷的输入方向而向侧方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防振体,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在载荷的输入方向上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防振体,其中,在所述第一弹性体中的与所述第二弹性体重叠的重叠面设置有朝向该第二弹性体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在该突出部的外周形成有所述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防振体,其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路章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