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混凝土板底新增叠合板时的吊模及其施工方法,该吊模仅涉及混凝土结构板板底新增叠合板时使用。上述所示吊模及施工方法为:在相应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设置吊杆,吊杆一端通过相应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上的灌浆孔,并在该混凝土结构板上部进行固定,吊杆的另一端固接有方木,方木上设置模板,模板与相应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四侧的混凝土梁形成一封闭灌浆空间,该封闭灌浆空间采用灌浆料进行加固,待灌浆料加固养护期结束后进行模板拆除。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使模板稳定性加强、不易漏浆、节省成本、有效控制叠合板厚度等特点。
A kind of lifting formwork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when adding laminated slab at the bottom of concrete sla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在混凝土板底新增叠合板时的吊模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在混凝土板底新增叠合板时的吊模及其施工方法,属于建筑施工
技术介绍
混凝土结构板在整个建筑中起到一个承重作用,是主要构件之一。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有时需要对混凝土结构板进行新增板底叠合板的方法进行结构加固,这时一般采用模板脚手架来进行支模,这种脚手架一般主要由木模板,钢管等构成,以用来固定模板。采用这种方法,操作复杂且在搭设过程中需要搭设满堂脚手架,拼装及搭建工作量均较大,施工效率低且浪费严重。主要体现在:1,在搭设顶板支撑时,由于通常的钢管架子多为固定尺寸,所以在高度上不能灵活多变,很难满足不同楼层高度的需求,在实际加固施工时多碰到层高较高的情况,且加固环境多碰到加固支撑地面有高差或不平或者为需加固楼板板底楼层无钢管支撑施工环境,这对搭建模板工作有较大的影响;2,由于钢管长度与需求长度不一,需多购置不同长度的钢管或者对钢管进行切割后再使用,钢管在切割时会产生现场随意切割截断、随意搭接等现象的出现,这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及管理工作上的困难,另由于搭接不当可能会对施工质量及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混凝土板底新增叠合板时的吊模及其施工方法,该专利技术在浇筑无收缩灌浆料时不易漏浆,避免了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下一层板面无法提供钢管支撑的施工环境,避免了大量钢管因长度原因需进行二次加工,以实现施工进度的加快、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及施工成本的节省。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在混凝土板底新增叠合板时的吊模及其施工方法,该吊模仅涉及混凝土结构板板底新增叠合板时的加固。所述的吊模及施工方法为:在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设置吊杆,吊杆一端通过需结构的混凝土结构板上的灌浆孔并在该混凝土结构板上部进行固定,吊杆的另一端固接有方木,方木上设置模板,模板与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四侧的混凝土梁形成一封闭灌浆空间,该封闭灌浆空间采用灌浆料进行加固,待灌浆料加固养护期结束后进行模板拆除。一种在混凝土板底新增叠合板时的吊模及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放线定位:根据需进行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底新增叠合板)的设计要求,确定新增叠合板板底所需模板大小及灌浆孔的位置;第二步:灌浆孔的开孔:根据第一步放线定位,在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面开设灌浆孔,注意当钻孔时碰到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筋时应进行避开;第三步:模板的布置:模板底部设置方木,方木设有吊杆,吊杆穿过方木及模板并在方木底部进行固定;第四步:固定模板:通过已开设好的灌浆孔将设置好的模板拉至需进行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底,吊杆通过灌浆孔固定于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面,然后通过吊杆的上部调节最终确定吊模位置,待调节完成后该模板即于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四周的混凝土结构梁形成一封闭灌浆空间;第五步:缝隙封闭:待模板固定安装完毕后采用用发泡剂将模板拼接处以及模板与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四周的混凝土结构梁交接处进行缝隙封闭;第六步:楼板灌浆:在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上,通过已开的灌浆孔对已封闭的灌浆空间进行灌浆;第七步:拆模:待灌浆料强度等级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模板拆除,松开方木底部螺杆,拆除方木及模板,切除新增叠合板板底吊杆及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面凸出部分的吊杆;第八步:叠合板板底抹面工程:待模板拆除及新增叠合板板底凸出部分吊杆清除后,进行新增叠合板板底抹面工作。优选的,所述的模板搁置于方木上方,方木设置方向:单向板于长跨方向设置,双向板可在X向或Y向设置。优选的,所述的方木采用吊杆连接,吊杆穿过方板及模板。优选的,所述的吊杆穿过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面灌浆孔,调节吊杆长度已确定模板位置,减少因模板位置偏差所引起的叠合板浇筑厚度不一。优选的,所述的模板固定完成后采用发泡剂将模板拼接缝隙及模板与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四周的混凝土结构梁间的缝隙进行封闭处理,减少灌浆料浇筑时的漏浆问题,以达到节省施工成本的目标。优选的,所述的模板可待灌浆料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松开方木底部螺杆,快速拆除模板与方木,以达到加快施工工期的目标。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替代了普通板模板脚手架的支撑,增强了模板稳定性及支撑高度偏差的问题,减少了因模板位置偏差所引起的叠合板浇筑厚度不一的情况。(2)本专利技术操作过程简单方便,省时省力,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施工效率。(3)本专利技术在浇筑无收缩灌浆料时避免了漏浆及灌浆料浇筑厚薄的情况,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完成面后的可视表观。(4)本专利技术可以适用于加固支撑地面有高差或不平或者无法提供钢管支撑的施工环境。(5)本专利技术避免了大量钢管因长度不一需进行二次加工的问题,从而节省了工程的成本,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保证了施工质量。(6)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本专利技术可以满足不同楼层高度的施工要求,实用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①、模板;②、灌浆孔;③、方木;④、吊杆;⑤、混凝土构件。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在混凝土板底新增叠合板时的吊模及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放线定位:根据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底新增叠合板的设计要求,确定模板①大小及灌浆孔②的位置;第二步:灌浆孔②的开孔:根据第一步放线定位,在楼板上开设灌浆孔②,注意当钻孔时碰到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筋时应避开;第三步:模板①的布置:模板①底模为方木③,方木③上搁置拼装好的模板①,吊杆④穿过方木③及模板①,并在方木③下方固定,模板①搁置于方木③上方,方木③方向:单向板于长跨方向设置,双向板可在X向或Y向设置;第四步:固定模板①:通过灌浆孔②将以做好的模板①拉至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⑤板底,吊杆④于穿过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⑤板面的灌浆孔②进行固定,调节吊杆④的的长度以最终确定模板①的位置,最后该模板①即于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⑤四周混凝土梁⑤形成一封闭灌浆空间;第五步:缝隙封闭:待模板①安装完毕后采用发泡剂将模板①拼接处以及模板①与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⑤四周混凝土梁⑤交接处进行封闭处理;第六步:叠合板灌浆:在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⑤上,通过已开的灌浆孔②对已封闭的灌浆空间进行灌浆;第七步:拆模:待灌浆料强度等级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模板①的拆除,先松开方木③底部螺杆,再拆除方木③及模板①,最后切除新增叠合板板底多余吊杆④及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面凸出部分的吊杆④;第八步:新增叠合板板底抹面工程:待模板①及新增叠合板板底凸出部分吊杆④清除后,进行新增叠合板板底抹面工作。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在混凝土板底新增叠合板时的吊模及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n第一步:放线定位:根据相应要进行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底新增叠合板)的设计要求,确定新增叠合板板底相应模板大小及灌浆孔的位置;/n第二步:灌浆孔的开孔:根据第一步放线定位,在相应的混凝土结构板板面开设灌浆孔,当钻孔时碰到相应的混凝土结构板板筋时应进行避开;/n第三步:模板的布置:模板底部设置方木,方木设有吊杆,吊杆穿过方木及模板并在方木底部进行固定;/n第四步:固定模板:通过已开设好的灌浆孔将设置好的模板拉至相应的混凝土结构板板底,吊杆通过灌浆孔固定于相应混凝土结构板板面,然后通过吊杆的上部调节最终确定吊模位置,待调节完成后该模板即于相应混凝土结构板四周的混凝土结构梁形成一封闭灌浆空间;/n第五步:缝隙封闭:待模板固定安装完毕后采用用发泡剂将模板拼接处以及模板与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四周的混凝土结构梁交接处进行缝隙封闭;/n第六步:楼板灌浆:在相应的混凝土结构板上,通过已开的灌浆孔对已封闭的灌浆空间进行灌浆;/n第七步:拆模:待灌浆料强度等级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模板拆除,松开方木底部螺杆,拆除方木及模板,切除新增叠合板板底吊杆及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面凸出部分的吊杆;/n第八步:叠合板板底抹面工程:待模板拆除及新增叠合板板底凸出部分吊杆清除后,进行新增叠合板板底抹面工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混凝土板底新增叠合板时的吊模及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步:放线定位:根据相应要进行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底新增叠合板)的设计要求,确定新增叠合板板底相应模板大小及灌浆孔的位置;
第二步:灌浆孔的开孔:根据第一步放线定位,在相应的混凝土结构板板面开设灌浆孔,当钻孔时碰到相应的混凝土结构板板筋时应进行避开;
第三步:模板的布置:模板底部设置方木,方木设有吊杆,吊杆穿过方木及模板并在方木底部进行固定;
第四步:固定模板:通过已开设好的灌浆孔将设置好的模板拉至相应的混凝土结构板板底,吊杆通过灌浆孔固定于相应混凝土结构板板面,然后通过吊杆的上部调节最终确定吊模位置,待调节完成后该模板即于相应混凝土结构板四周的混凝土结构梁形成一封闭灌浆空间;
第五步:缝隙封闭:待模板固定安装完毕后采用用发泡剂将模板拼接处以及模板与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四周的混凝土结构梁交接处进行缝隙封闭;
第六步:楼板灌浆:在相应的混凝土结构板上,通过已开的灌浆孔对已封闭的灌浆空间进行灌浆;
第七步:拆模:待灌浆料强度等级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模板拆除,松开方木底部螺杆,拆除方木及模板,切除新增叠合板板底吊杆及需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板板面凸出部分的吊杆;
第八步:叠合板板底抹面工程:待模板拆除及新增叠合板板底凸出部分吊杆清除后,进行新增叠合板板底抹面工作。
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利忠,金喜龙,赖佳佳,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固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