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蜻蜓式扑翼飞行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扑翼飞行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仿蜻蜓式扑翼飞行器。
技术介绍
现如今,旋翼飞行和固定翼飞行的各项理论、技术都已经较为成熟,但最先出现在人类脑海里的扑翼飞行却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只能停留在模型制作和设想阶段,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才出现较为系统的研究。在军事和民用需求的推动下,微型飞行器逐渐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在传统气动布局和飞行模式下很难设计、制造出微型飞行器,但大自然所创造的“微型飞行器”几乎随处可见,不管是小体积的鸟类、昆虫还是蝙蝠,经过数万年的进化后,它们都是飞行的“佼佼者”,而它们的飞行方式又都是扑翼飞行。因此扑翼飞行的相关研究是飞行器进步发展的必然方向。随着近现代材料、动力、加工技术,特别是微电机技术(MEMS)的进步,已经能够制造出接近实用的扑翼飞行器。这些飞行器以微小型无人扑翼为主,也有大型载人扑翼机试飞。目前研制成功的扑翼飞行器虽然已经能够实现较好的飞行与控制,但由于理论知识不足和能源供给等问题使其无法像鸟类、蝙蝠或昆虫那样进行长时间、远距离的飞行,因此距实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仿蜻蜓式扑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仿蜻蜓式扑翼飞行器包括机头(1)、机身(2)、四个支撑架(3)、两个前扑翼(4)、两个后扑翼(5)和尾翼(6);其中,机身(2)包括机壳(17)和并排安装在机壳(17)前及后部左右两侧的四个动力系统;机壳(17)的两侧面前后部位分别形成有一个轴承设置孔;每个动力系统包括舵机(7)、电机(8)、减速器(9)、主动齿轮(10)、舵机连接件(11)、小轴承(12)、扭转件(13)、大轴承(14)、L形传动轴(15)、翅膀连接件(16)、从动齿轮(18)和U形连接件(19);舵机(7)和电机(8)并排固定于机壳(17)内的前或后部中间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蜻蜓式扑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仿蜻蜓式扑翼飞行器包括机头(1)、机身(2)、四个支撑架(3)、两个前扑翼(4)、两个后扑翼(5)和尾翼(6);其中,机身(2)包括机壳(17)和并排安装在机壳(17)前及后部左右两侧的四个动力系统;机壳(17)的两侧面前后部位分别形成有一个轴承设置孔;每个动力系统包括舵机(7)、电机(8)、减速器(9)、主动齿轮(10)、舵机连接件(11)、小轴承(12)、扭转件(13)、大轴承(14)、L形传动轴(15)、翅膀连接件(16)、从动齿轮(18)和U形连接件(19);舵机(7)和电机(8)并排固定于机壳(17)内的前或后部中间部位,并且输出端指向机壳(17)的侧面;电机(8)的输出端与减速器(9)直接相连,主动齿轮(10)的中心孔固定在减速器(9)的输出端上;舵机(7)的输出端与舵机连接件(11)的内端相连,舵机连接件(11)的外端通过U形连接件(19)与位于舵机连接件(11)外侧的空心状扭转件(13)内端相连接;从动齿轮(18)设置在舵机连接件(11)和扭转件(13)之间且与主动齿轮(10)相啮合;小轴承(12)设置在从动齿轮(18)和扭转件(13)之间;大轴承(14)的中心孔固定在扭转件(13)的外圆周面中部,而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攀,刘新杰,王文波,陈宇浩,刘艳,赵碧野,柳阳,张超,陶磊,史栩瑞,孟泓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民航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