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带钢形貌的刷辊装置,对带钢的上下表面进行刷洗,刷辊装置设置在对带钢表面进行抛丸除鳞的抛丸除鳞单元的上游和/或下游,刷辊装置包括旋转时对带钢表面进行刷洗的第一刷辊和第二刷辊,第一刷辊设置在抛丸除鳞单元的下游,第二刷辊在带钢长度方向上间隔第一距离地布置于第一刷辊的下游,第一刷辊和第二刷辊位于带钢表面的两侧,在第一刷辊与第二刷辊之间设置有第一光辊和第二光辊,第一光辊与第一刷辊位于带钢表面的两侧,第二光辊与第二刷辊位于带钢表面的两侧,第一光辊和第二光棍分别与光辊升降驱动单元连接,以实现上下方向的升降,使得带钢在第一光辊和第二光辊上形成一定包角,调节在第一刷辊和第二刷辊之间的带钢张力。
A roller brushing device for strip shape contro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带钢形貌的刷辊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带钢的除鳞领域,涉及一种带钢的表面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以控制带钢形貌的刷辊装置。
技术介绍
带钢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在热轧阶段,在带钢的表面产生一层氧化铁皮,在带钢的后续生产、使用过程中,必须将氧化铁皮去除,即除掉带钢的鳞皮。目前,能够大批量规模化的去除带钢鳞皮的技术,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取强酸清洗带钢的方法,这种方法去除带钢氧化铁皮速度快,但是酸污染环境、铁损高、带钢表面质量差,而且这种方法产生大量的废酸液,处理成本太高;另外一种,采用湿抛丸处理技术,即将钢砂和水通过抛丸器打在带钢表面,通过钢砂的击打摩擦作用去除氧化铁皮,水的作用在于输送钢砂、润滑、防止扬尘。但是在抛丸除鳞单元的后面需要利用刷辊对带钢表面的至少上下表面之一进行刷洗,刷辊基本上采用的是表面植毛,并且上下刷辊对刷的型式,这种刷辊对于清除带钢表面的悬浮物有效果,但是对于改变带钢表面的粗糙度、清除氧化铁皮的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技术,以能够更好地控制带钢的表面形貌。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方法的缺陷,适应当前对环保的严格要求,且能够根据需要控制带钢的表面形貌,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刷辊装置,其可以通过在刷辊的前或者后部设置可升降的辊子,让带钢在升降辊上形成包角,改变带钢的张力,从而使带钢稳定,而且在实际生产工艺中,无论是要降低还是增大带钢表面的粗糙度时,都能够使得带钢表面保持稳定,从而满足了通过升降辊的不同高度升降,来对应于不同的带钢形貌要求。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控制带钢形貌的刷辊装置,对带钢的上下表面进行刷洗,其特征在于,所述刷辊装置设置在对带钢表面进行抛丸除鳞的抛丸除鳞单元的上游和(或)下游,所述刷辊装置包括旋转时对带钢表面进行刷洗的第一刷辊和第二刷辊,所述第一刷辊设置在所述抛丸除鳞单元的下游,所述第二刷辊在带钢长度方向上间隔第一距离地布置于第一刷辊的下游,第一刷辊和第二刷辊位于所述带钢表面的两侧。在如上所述的刷辊装置中,优选:所述抛丸除鳞单元是干抛丸除鳞单元或湿抛丸除鳞单元,所述刷辊装置的前部设置有一组夹送辊。在如上所述的刷辊装置中,优选:在第一刷辊和第二刷辊中位于带钢表面上方的那个刷辊上设置有刷砂棒,对附着在该刷辊上的钢砂进行清理。在如上所述的刷辊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刷辊和所述第二刷辊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到刷辊升降驱动单元,以实现在垂直于带钢表面的上下方向的升降,所述第一刷辊和所述第二刷辊均为表面植毛的刷辊。在如上所述的刷辊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第一刷辊与所述第二刷辊之间设置有第一光辊和第二光辊,所述第一光辊与所述第二光辊在带钢长度方向间隔开第二距离,所述第一光辊相对于所述第二光辊靠近所述第一刷辊,所述第一光辊与所述第一刷辊位于带钢表面的两侧,所述第二光辊与所述第二刷辊位于带钢表面的两侧。在如上所述的刷辊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光辊和所述第二光棍分别与光辊升降驱动单元连接,以实现上下方向的升降,使得带钢在所述第一光辊和所述第二光辊上形成一定的包角,调节在所述第一刷辊和所述第二刷辊之间行走的带钢的张力。在如上所述的刷辊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第一刷辊的下游配设有安装于第一喷淋梁上的第一组喷管,通过所述第一组喷管对第一刷辊进行喷水,和/或在所述第二刷辊的上游配设有安装于第二喷淋梁的第二组喷管,通过所述第二组喷管对所述第二刷辊进行喷水。在如上所述的刷辊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第二刷辊的下游布置有第三组喷管和第四组喷管,其中第三组喷管向所述第二刷辊喷水,第四组喷管向带钢表面喷刷。在如上所述的刷辊装置中,优选所述刷辊装置还包括:按照与所述第一刷辊夹着所述带钢的方式设置的第一支撑辊;和按照与所述第二刷辊夹着所述带钢的方式设置的第二支撑辊。在如上所述的刷辊装置中,优选所述刷辊升降驱动单元包括升降机和分别与所述升降机和所述第一刷辊或者第二刷辊连接的气缸。技术效果通过在带钢上下表面分别设置能稳定带钢的可升降的光辊,确保了刷辊对带钢表面进行刷洗处理时的带钢的稳定性,而且能够通过调整光辊的升降来改变带钢的表面粗糙度,不但能有效地清除带钢表面的氧化铁皮,还能有效地控制带钢的表面形貌,更有利于后续的产品成型工艺控制。由于刷辊刷洗带钢表面时,带钢能够在一定张力下保持稳定,所以采用植毛的刷辊就可以控制带钢的表面形貌,降低了对刷辊的要求。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图1为在两个刷辊之间设置有张力辊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在两个刷辊之间设置有张力辊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每一个刷辊配备一个支撑辊的结构示意图。图4下刷辊的结构示意图。图5上刷辊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01-带钢,02-下刷辊,03-第二喷淋射梁,04-上光辊,05-第一喷淋梁,06-下光辊,07-上刷辊,08-下刷辊传动装置,09-上刷辊传动装置,10-上支撑辊,12-下支撑辊,101-升降机,102-气缸,103-砂收集槽,104-刷砂棒,201-光辊升降驱动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要求本专利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控制带钢形貌的刷辊装置,其对带钢表面的至少上下表面之一进行刷洗,优选所述刷辊装置设置在所述抛丸除鳞单元的前面或者后面,所述抛丸除鳞单元可以是干抛丸除鳞单元,也可以是湿抛丸除鳞单元,特别是优选湿抛丸除鳞单元,所谓湿抛丸除鳞单元是将钢砂(或者其他硬物)与液体(比如水、含有防锈剂的水等)混合在一起或者分别抛向工件(比如带钢)表面将工件表面的氧化铁皮加以去除的除鳞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控制带钢形貌的刷辊装置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刷辊在对带钢表面进行处理的时候,若带钢不稳定,刷辊就不能很好的贴合在带钢表面,就不能很好的处理带钢表面形貌,特别是像要降低或者使增大带钢表面的粗糙度时,就更需要带钢表面的稳定;为了保持带钢的稳定,需要在刷辊的前或者后部设置可升降的辊子,让带钢在升降辊上形成包角,改变带钢的张力,从而使带钢稳定,同时刷辊本身也可以升降,针对不同的带钢形貌要求,升降不同的高度,来控制带钢的形貌。另外,为了防止扬尘及降温,在刷辊的附近设置喷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带钢形貌的刷辊装置,对带钢的上下表面进行刷洗,其特征在于,所述刷辊装置设置在对带钢表面进行抛丸除鳞的抛丸除鳞单元的上游和/或下游,/n所述刷辊装置包括旋转时对带钢表面进行刷洗的第一刷辊和第二刷辊,/n所述第一刷辊设置在所述抛丸除鳞单元的上游和/或下游,/n所述第二刷辊在带钢长度方向上间隔第一距离地布置于第一刷辊的下游,第一刷辊和第二刷辊位于所述带钢表面的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带钢形貌的刷辊装置,对带钢的上下表面进行刷洗,其特征在于,所述刷辊装置设置在对带钢表面进行抛丸除鳞的抛丸除鳞单元的上游和/或下游,
所述刷辊装置包括旋转时对带钢表面进行刷洗的第一刷辊和第二刷辊,
所述第一刷辊设置在所述抛丸除鳞单元的上游和/或下游,
所述第二刷辊在带钢长度方向上间隔第一距离地布置于第一刷辊的下游,第一刷辊和第二刷辊位于所述带钢表面的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刷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抛丸除鳞单元是干抛丸除鳞单元或湿抛丸除鳞单元,所述刷辊装置的前面设置有一组夹送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刷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刷辊和第二刷辊中位于带钢表面上方的那个刷辊上设置有刷砂棒,对附着在所述那个刷辊上的钢砂进行清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刷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刷辊和所述第二刷辊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到刷辊升降驱动单元,以实现在垂直于带钢表面的上下方向的升降,
所述第一刷辊和所述第二刷辊均为表面植毛的刷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刷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刷辊与所述第二刷辊之间设置有第一光辊和第二光辊,所述第一光辊与所述第二光辊在带钢长度方向间隔开第二距离,所述第一光辊相对于所述第二光辊靠近所述第一刷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京诚之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