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尾门踏板和具有其的车辆,包括第一固定结构、限位结构和踏板主体;限位结构具有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踏板主体具有连接部和踩踏部,连接部与第一固定结构可翻转的连接;踩踏部具有工作状态和翻转状态;在工作状态下连接部抵接在上限位部;在翻转状态下连接部抵接在下限位部;通过可翻转连接使得踩踏部具有工作状态和翻转状态;通过限位结构使得踩踏部受到限位结构的限位作用处于稳定状态,当处于工作状态时,踩踏部被上限位部限制可为乘员提供支撑点,便于乘员上下车辆;当尾门踏板处于翻转状态,被下限位部限制处于稳定状态,进而在保证提供支撑功能的基础上,有利于保证车辆的离去角满足要求,不会影响汽车的通过性。
A vehicle tailgate pedal and a vehicle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尾门踏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尾门踏板和具有该尾门踏板的车辆。
技术介绍
越野车通过性很好,离地间隙很大,接近角、离去角都很大。但是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现,因为车身离地高度大,从尾门上车、下车时很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急需设计一种尾门踏板在保证汽车离去角大幅度减小的同时满足乘员的上、下车方便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尾门踏板。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车辆尾门踏板的车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尾门踏板,包括:第一固定结构,与车身地板固定连接;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内,具有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踏板主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固定结构设置的连接部和远离所述第一固定结构设置的踩踏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可翻转的连接;所述踩踏部具有远离所述车身地板的工作状态和靠近所述车身地板的翻转状态;在所述工作状态下,所述连接部抵接在所述上限位部;在所述翻转状态下,所述连接部抵接在所述下限位部。进一步地,还包括:螺杆,与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一固定结构的一侧连接;所述螺杆穿设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连接部,以使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可翻转的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呈板状;所述下限位部呈水平设置;所述上限位部与所述下限位部远离所述踏板主体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下限位部所在的平面呈钝角的倾斜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第一延伸部,由所述下限位部远离所述上限位部的一端朝向所述踩踏部方向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侧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延伸部,由所述上限位部远离所述下限位部的一端竖直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侧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内侧壁固定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拉簧,所述拉簧一端与固定在所述车身地板上的第二固定结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在所述踏板主体上的第三固定结构固定连接;在所述踩踏部处于所述工作状态和所述翻转状态时,所述拉簧不受力或受力为最小值。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均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固定结构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固定结构的外侧。进一步地,所述踏板主体还包括圆弧部,所述圆弧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踩踏部之间且所述圆弧部的圆心角小于90°。进一步地,所述踏板主体形成为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的开口端为所述连接部。进一步地,所述踏板主体还包括踩踏板,所述踩踏板固定在所述踩踏部上端面。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尾门踏板和车身地板,所述的车辆尾门踏板通过第一固定结构与车身地板固定连接。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尾门踏板,通过第一固定结构与车身地板连接,且通过与第一固定结构的可翻转连接,使得踩踏部具有工作状态和翻转状态,通过限位结构的设置使得踩踏部受到限位结构的限位作用处于稳定状态,当尾门踏板处于工作状态时,尾门踏板的踩踏部被限位结构的上限位部的限制作用可为乘员提供支撑点,便于乘员上下车辆;当不需要尾门踏板提供支撑点时,尾门踏板处于翻转状态,踩踏部由远离车身地板的位置翻转至贴近车身地板的位置,通过限位结构的下限位部的限制作用,使得尾门踏板处于稳定状态,使得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尾门踏板,相较于现有的普通尾门踏板,对车身与地面间距离的影响较小,进而在保证尾门踏板提供支撑功能的基础上,有利于保证车辆的离去角满足要求,不会影响汽车的通过性。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尾门踏板(包括踏板主体、第一固定结构、拉簧、第二固定结构及第三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踏板主体(不包含踩踏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尾门踏板处于工作状态时的与车身地板的装配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尾门踏板处于工作状态时的与车身地板的装配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尾门踏板处于翻转状态时的与车身地板的装配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尾门踏板处于翻转状态时的与车身地板的装配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尾门踏板100;踏板主体10;连接部11;螺杆孔111;踩踏部12;过渡部13;踩踏板14;第一固定结构20;限位结构30;下限位部31;上限位部32;第一延伸部33;第二延伸部34;螺杆40;拉簧50;第二固定结构60;第三固定结构70;车身地板8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尾门踏板100。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尾门踏板100包括踏板主体10、固定连接在车身地板80的第一固定结构20和固定设置在第一固定结构20内的限位结构30。踏板主体10,具有朝向第一固定结构20设置的连接部11和远离第一固定结构20设置的踩踏部12,连接部11与第一固定结构20可翻转的连接;踩踏部12具有远离车身地板80的工作状态和靠近车身地板80的翻转状态;限位结构30,具有上限位部31和下限位部32;在工作状态下,连接部11抵接在上限位部31;在翻转状态下,连接部11抵接在下限位部32。具体地,第一固定结构20呈U型结构,U型结构的开口端与车身地板80的底端固定连接,限位结构30固定在U型结构的两内侧壁上,连接部11固定在第一固定结构20的封闭的底端与限位结构30之间,使得踩踏部12在翻转过程中,位于连接部11上端的限位结构30形成对连接部11工作状态和翻转状态的上下止点的限制。由此,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尾门踏板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尾门踏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固定结构,与车身地板固定连接;/n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内,具有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n踏板主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固定结构设置的连接部和远离所述第一固定结构设置的踩踏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可翻转的连接;所述踩踏部具有远离所述车身地板的工作状态和靠近所述车身地板的翻转状态;/n在所述工作状态下,所述连接部抵接在所述上限位部;在所述翻转状态下,所述连接部抵接在所述下限位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尾门踏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固定结构,与车身地板固定连接;
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内,具有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
踏板主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固定结构设置的连接部和远离所述第一固定结构设置的踩踏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可翻转的连接;所述踩踏部具有远离所述车身地板的工作状态和靠近所述车身地板的翻转状态;
在所述工作状态下,所述连接部抵接在所述上限位部;在所述翻转状态下,所述连接部抵接在所述下限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尾门踏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螺杆,与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一固定结构的一侧连接;所述螺杆穿设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连接部,以使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可翻转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尾门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呈板状;
所述下限位部呈水平设置;所述上限位部与所述下限位部远离所述踏板主体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下限位部所在的平面呈钝角的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尾门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
第一延伸部,由所述下限位部远离所述上限位部的一端朝向所述踩踏部方向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侧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内侧壁固定连接;
第二延伸部,由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月忠,王磊,武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