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097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6: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游览车,包括车体、前门、后门、复数个车轮以及行李车厢门。前门设置于车体的侧边。后门设置于车体的侧边。车轮连接于车体。行李车厢门设置于车体的侧边。行李车厢门内包括容置部与移动放置部,移动放置部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部,使得移动放置部能由容置部移动至车体之外。

tour b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游览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游览车。
技术介绍
车辆因其具有较高移动性与便利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之中。人们可以根据目标地,选择路线,利用车辆到达需要服务的各个区域,有效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并且随着社会型态多元化,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具备某方面专业功能的车辆,将商品展览、商品零售、工程作业、娱乐休闲等专业设备应用在车辆上的技术,比如捐血车、洒水车、广告车、游览车等等。游览车又称观光巴士或旅游巴士,是一种集体的运输工具。游览车的车体侧面设置有一行李车厢,可供搭乘者放置行李之用。现有行李车厢的型态包含一车厢门与一容置部,该容置部为系处在车体之内的一空间,使用者开启车厢门后,将行李一一放置于容置部。然而,当若需取走行李时,使用者往往需要弯曲身体并深入至容置部之内提领行李,造成使用者不便利,若车厢门突然移动,也可能伤害到使用者,让使用者处在危险状态,且也不适用于年长者。除此之外,一般车体内配置有容置空间,可供使用者放置物体,若使用者需要提取物体时,也会有上述问题产生,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利。因此,如何改良并能提供一种游览车来避免上述所遭遇到的问题,系业界所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游览车,改良行李车厢门内的结构,可便于使用者取放行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游览车,包括一车体、一前门、一后门、复数个车轮以及一行李车厢门。前门设置于车体的侧边。后门设置于车体的侧边。车轮连接于车体,凭借车轮以移动车体。行李车厢门设置于车体的侧边,且行李车厢门位于前门与后门之间,行李车厢门内包括一容置部与一移动放置部,移动放置部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部,使得移动放置部能由容置部移动至车体之外。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容置部设有一第一移动元件,移动放置部设有一第二移动元件,凭借第一移动元件与第二移动元件的驱动,使移动放置部能相对于容置部的底面移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移动元件与第二移动元件为一滑槽与一滑轨的组合。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移动放置部包括一放置平台与一支撑结构,放置平台设置于容置部之内,支撑结构可转动地连接于放置平台,放置平台被移动至车体之外时,凭借支撑结构以支撑放置平台。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移动放置部包括一驱动元件与一传动元件,传动元件连接于该放置平台与驱动元件之间,驱动元件用以驱动传动元件,凭借传动元件以带动放置平台在容置部内与车体之外之间移动。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游览车中,改良行李车厢门内的结构,使得移动放置部移动至车体之外,使用者无需弯曲身体并深入至容置部之内提领行李,故可便于使用者取放行李,降低行李车厢门碰撞伤害到使用者的机会,且也适用于年长者使用。再者,本技术的移动放置部的放置平台也可独立制作放入车体,固定于车体后使用。为让本技术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为本技术的游览车的示意图。图1B为本技术的游览车中开启行李车厢门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游览车中移动放置部移动至车体之外的示意图。图3A与图3B为本技术的移动放置部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A与图4B为本技术的移动放置部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游览车;11-车体;12、13-车轮;14-前门;15-后门;16-行李车厢门;17-容置部;171-底面;172-第一移动元件;20-移动放置部;21-第二移动元件;30-移动放置部;31-放置平台;32-枢接部;33-支撑结构;34-驱动元件;35-传动元件;50-行李;L-移动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图1A为本技术的游览车的示意图。图1B为本技术的游览车中开启行李车厢门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游览车中移动放置部移动至车体之外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游览车1包括一车体11、复数个车轮12、13、一前门14、一后门15以及一行李车厢门16,其中车轮12、13连接于车体11的底部,凭借车轮12、13以移动车体11,其中车轮12为前车轮,车轮13为后车轮。在本实施例中,前门14设置于车体11的侧边,后门15设置于车体11的侧边,乘客可经由前门14或后门15进入至车体11内,车体11内可配置座椅、导游座、冷气出风口、电视、厕所、无线网路、充电座等设备,端视实际游览车产品而可增减所需设备。行李车厢门16设置于车体11的侧边,且行李车厢门16位于前门14与后门15之间。行李车厢门16内包括一容置部17与一移动放置部20,容置部17是形成于车体11内的一空间。当行李车厢门16经开启后(如图2所示),以露出容置部17,可供使用者看到容置部17的内部,且移动放置部20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部17的底部,使得移动放置部20能由容置部17朝一移动方向L移动至车体11之外,使得行李50得以放置在移动放置部20的上,使用者无需弯曲身体并深入至容置部17之内提领行李50,而行李车厢门16即便移动也不会碰撞到使用者。本技术不对移动放置部20的型态加以限制,举例而言,如图3A与图3B所示,图3A与图3B为本技术的移动放置部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容置部17的底面171设有一第一移动元件172,移动放置部20设有一第二移动元件21,第一移动元件172的位置与第二移动元件21的位置相对应,凭借第一移动元件172与第二移动元件21的作动,即第一移动元件172与第二移动元件21的相对运动关系,以驱动移动放置部20移动,由此可知,本实施例凭借第一移动组件172与第二移动组件21的驱动,使移动放置部20能朝一移动方向L并相对于容置部17的底面171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元件与该第二移动元件为一滑槽与一滑轨的组合,即通过滑轨于滑槽上的滑动关系,以使移动放置部20能朝移动方向L并相对于容置部17的底面171移动。以图3A与图3B为例,第一移动元件172为一滑槽,而第二移动元件21为一滑轨,使用者得以拉取移动放置部20,使得滑轨在滑槽上移动,使移动放置部20从容置部17之内移动至车体11之外。在一未绘式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元件为一滑轨,而第二移动元件为一滑槽,即在移动放置部20的底部设置滑槽,而容置部17的底面171的上设置滑轨,通过滑槽与滑轨的相对运动关系,使用者也能拉取移动放置部20。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A与图4B所示,图4A与图4B为本技术的移动放置部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图4A与图4B省略行李车厢门16。移动放置部30包括一放置平台31、一枢接部32、一支撑结构33、一驱动元件34与一传动元件35。放置平台31设置于容置部17之内,枢接部32连接于放置平台31与支撑结构33之间,凭借枢接部32使得支撑结构33可转动地连接于放置平台31。以图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游览车,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车体;/n一前门,设置于该车体的侧边;/n一后门,设置于该车体的侧边;/n复数个车轮,连接于该车体,凭借该复数个车轮以移动该车体;以及/n一行李车厢门,设置于该车体的侧边,且该行李车厢门位于该前门与该后门之间,该行李车厢门内包括一容置部与一移动放置部,该移动放置部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容置部,使得该移动放置部能由该容置部移动至该车体之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游览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车体;
一前门,设置于该车体的侧边;
一后门,设置于该车体的侧边;
复数个车轮,连接于该车体,凭借该复数个车轮以移动该车体;以及
一行李车厢门,设置于该车体的侧边,且该行李车厢门位于该前门与该后门之间,该行李车厢门内包括一容置部与一移动放置部,该移动放置部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容置部,使得该移动放置部能由该容置部移动至该车体之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览车,其特征在于:该容置部设有一第一移动元件,该移动放置部设有一第二移动元件,凭借该第一移动元件与该第二移动元件的驱动,使该移动放置部能相对于该容置部的底面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安原赖家德
申请(专利权)人:讯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