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双螺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69342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锥双螺杆,包括相互啮合且旋向相反的一对锥形杆体、沿周向布置在相应所述锥形杆体上且从该锥形杆体的尾部延伸至头部的螺棱,所述的锥形杆体从其尾部至头部依次分为进料段、预压缩段、压缩段、熔融混炼段、均化段、排气段以及挤出段,在所述进料段上与所述预压缩段上,该对锥形杆体上螺棱的螺棱角度和中径间隙均沿从相应所述锥形杆体的尾部至头部方向逐渐减小,其中一个锥形杆体上螺棱的齿顶与另一个锥形杆体上螺棱的齿根之间的啮合间隙逐渐减小。从而减少物料从螺杆之间漏流和回流,加强螺杆的正位移输送能力,提高物料输送效率,从而提高喂料效率,提高产出。

Conical twin scre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锥双螺杆
本技术涉及塑料挤出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塑料挤出机的锥双螺杆。
技术介绍
传统的锥双螺杆挤出机通常用于各种回收料的挤塑,如公开号为CN102490340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的锥双螺杆,可用于挤出PE、PP和PVC等填充料的造粒、制管以及塑料墙板、集成墙饰等塑料制品。但是传统的锥双螺杆由于进料段和预压缩段上的螺棱的螺棱角度和中径间隙相对较大,以及两螺杆在啮合传动时,其中一个螺杆的螺棱的齿顶与另一个螺杆的齿根之间的啮合间隙过大,物料容易从两锥杆体之间漏流和回流,物料输送能力低且不稳定,喂料效率不高;其次,现有的锥双螺杆,其锥形杆体上的螺棱通常是连续的周向延伸的螺棱,物料的混合和剪切效率不高,塑化熔融效率不太理想,塑料的微发泡效果不好;最后,在均化段上,由于两螺杆的螺棱的中径间隙相对较大,物料的输送能力差,物料在该段上停留时间较长,容易出现过度塑化的情况,影响产品挤出质量。因此,传统的锥双螺杆结构有着喂料效率低,不稳定;塑化效果差,微发泡效果不理想;制品合格率低,生产效率低的诸多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进料段物料输送能力更好、喂料效率更高的。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锥双螺杆,包括相互啮合且旋向相反的一对锥形杆体、沿周向布置在相应所述锥形杆体上且从该锥形杆体的尾部延伸至头部的螺棱,所述的锥形杆体从其尾部至头部依次分为进料段、预压缩段、压缩段、熔融混炼段、均化段、排气段以及挤出段,在所述进料段上与所述预压缩段上,该对锥形杆体上螺棱的螺棱角度和中径间隙均沿从相应所述锥形杆体的尾部至头部方向逐渐减小,其中一个锥形杆体上螺棱的齿顶与另一个锥形杆体上螺棱的齿根之间的啮合间隙逐渐减小。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在所述的熔融混炼段,该对锥形杆体上的螺棱具有多个沿周向布置的开槽。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开槽的深度和宽度沿从相应所述锥形杆体的尾部至头部方向逐渐增大。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开槽的截面形状为U形。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在所述的均化段上,该对锥形杆体上螺棱的中径间隙沿从相应所述锥形杆体的尾部至头部方向逐渐减小。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螺棱角度为3-7°。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中径间隙为1-2㎜。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啮合间隙为1-3㎜。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开槽的槽底与相应所述锥形杆体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为3-12㎜。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开槽宽度为15-30㎜。本技术通过在进料段和预压缩段上,锥形杆体上螺棱的螺棱角度和中径间隙均沿从该锥形杆体的尾部至头部方向逐渐减小,其中一个锥形杆体上螺棱的齿顶与另一个锥形杆体上螺棱的齿根之间的啮合间隙逐渐减小,从而减少物料从螺杆之间漏流和回流,加强螺杆的正位移输送能力,提高物料输送效率,从而提高喂料效率,提高产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其中一个锥形杆体上螺棱的螺棱角度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两锥形杆体上的螺棱之间的中径间隙和啮合间隙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其中一个锥形杆体的熔融混炼段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锥形杆体;11、进料段;12、预压缩段;13、压缩段;14、熔融混炼段;15、均化段;16、排气段;17、挤出段;2、螺棱;21、开槽。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本技术主要用于塑料挤出机上,其用于挤塑生产如PE、PP和PVC等填充料的造粒、制管以及塑料墙板、集成墙饰等塑料制品。其中,所述PE是指聚乙烯,是乙烯经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所述PP是指聚丙烯,是一种无色、无臭、无毒、半透明固体物质;所述PVC是指聚氯乙烯,是氯乙烯单体在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等引发剂,或在光、热作用下按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聚合而成的聚合物。如图1所示,本技术锥双螺杆包括相互啮合且旋向相反的一对锥形杆体1、沿周向布置在相应锥形杆体1上且从该锥形杆体1的尾部延伸至头部的螺棱2。锥形杆体1从其尾部至头部依次分为进料段11、预压缩段12、压缩段13、熔融混炼段14、均化段15、排气段16以及挤出段17。结合图2所示,在进料段11与预压缩段12上,该对锥形杆体1上螺棱2的螺棱角度α和中径间隙ξ均沿相应锥形杆体1的尾部至头部方向逐渐减小,结合图3所示,其中一个锥形杆体1上螺棱2的齿顶与另一个锥形杆体1上螺棱2的齿根之间的啮合间隙θ逐渐减小。如此,可减少物料从两螺杆之间漏流和回流,加强螺杆的正位移输送能力,提高物料输送效率,从而提高喂料效率。为了增强物料的塑化熔融能力,提高塑料的微发泡效果,在熔融混炼段14上,该对锥形杆体1上的螺棱2具有多个沿周向布置的开槽21,开槽21的深度和宽度沿从相应锥形杆体1的尾部至头部方向逐渐增大。如图4-图5所示,锥形杆体1上的螺棱2的开槽21呈U形,且U形开槽的宽度以字母B表示,U形开槽的槽底与锥形杆体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以字母H表示,H越小,则U形开槽的深度越大。为了增强均化段15的物料输送能力,避免物料在该段上停留时间过长导致过度塑化的情况,在该均化段15上,该对锥形杆体1上螺棱2的中径间隙沿从相应锥形杆体1的尾部至头部方向逐渐减小。本例中,上述所述螺棱角度α的取值范围优选为3-7°;所述中径间隙ξ的取值范围优选为1-2㎜;所述啮合间隙θ的取值范围优选为1-3㎜;所述螺棱的开槽槽底与锥形杆体外表面距离H的取值范围优选为3-12㎜;所述开槽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优选为15-30㎜。在其他实施例中,开槽的形状不限于U形,也可是其他敞口结构的形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锥双螺杆,包括相互啮合且旋向相反的一对锥形杆体(1)、沿周向布置在相应所述锥形杆体(1)上且从该锥形杆体(1)的尾部延伸至头部的螺棱(2),所述的锥形杆体(1)从其尾部至头部依次分为进料段(11)、预压缩段(12)、压缩段(13)、熔融混炼段(14)、均化段(15)、排气段(16)以及挤出段(1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料段(11)上与所述预压缩段(12)上,该对锥形杆体(1)上螺棱(2)的螺棱角度和中径间隙均沿从相应所述锥形杆体(1)的尾部至头部方向逐渐减小,其中一个锥形杆体(1)上螺棱(2)的齿顶与另一个锥形杆体(1)上螺棱(2)的齿根之间的啮合间隙逐渐减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锥双螺杆,包括相互啮合且旋向相反的一对锥形杆体(1)、沿周向布置在相应所述锥形杆体(1)上且从该锥形杆体(1)的尾部延伸至头部的螺棱(2),所述的锥形杆体(1)从其尾部至头部依次分为进料段(11)、预压缩段(12)、压缩段(13)、熔融混炼段(14)、均化段(15)、排气段(16)以及挤出段(1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料段(11)上与所述预压缩段(12)上,该对锥形杆体(1)上螺棱(2)的螺棱角度和中径间隙均沿从相应所述锥形杆体(1)的尾部至头部方向逐渐减小,其中一个锥形杆体(1)上螺棱(2)的齿顶与另一个锥形杆体(1)上螺棱(2)的齿根之间的啮合间隙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锥双螺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熔融混炼段(14),该对锥形杆体(1)上的螺棱(2)具有多个沿周向布置的开槽(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锥双螺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槽(21)的深度和宽度沿从相应所述锥形杆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海潮姬广林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杰威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