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的电池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6691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的电池壳体,涉及蓄电池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框体;框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并排装设有隔板;框体的一内侧壁和隔板与框体的该内侧壁朝向相同的一侧面均开设有第一注胶槽;框体的另一内侧壁和隔板与框体的该内侧壁朝向相同的一侧面均开设有第二注胶槽;框体一内侧壁上的第一注胶槽与该内侧壁相邻的隔板的第二注胶槽相对设置;框体另一内侧壁上的第二注胶槽与该内侧壁相邻的隔板的第一注胶槽相对设置;一隔板的第一注胶槽与相邻的另一隔板的第二注胶槽相对设置;第一注胶槽与第二注胶槽结构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简单合理,能够有效避免了胶水下滑。

A battery shell of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的电池壳体
本技术属于蓄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蓄电池的电池壳体。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蓄电池的电池壳体一般由包括有多个隔板的长方形框体构成,隔板之间构成用于安装极片极群的间格室,利用带有多个电极板的连接板对极板极群的极耳进行连接,并利用胶水将邻近隔板的电极板固定起来。由于胶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沿隔板的表面向下运动,这就会导致电极板与隔板之间连接处的胶水可能会所剩无几,造成对电极板的粘接牢固性下降;并且,胶水在隔板的表面分散,也会使得极片极群被污染,降低了蓄电池的生产质量。因此,亟待研究一种蓄电池的电池壳体,以便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蓄电池的电池壳体,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为一种蓄电池的电池壳体,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框体;所述框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并排装设有隔板;所述框体的一内侧壁和隔板与框体的该内侧壁朝向相同的一侧面均开设有一第一注胶槽;所述第一注胶槽设置于框体的上端口处;所述框体的另一内侧壁和隔板与框体的该内侧壁朝向相同的一侧面均开设有一第二注胶槽;所述第二注胶槽设置于框体的上端口处;所述框体一内侧壁上的第一注胶槽与该内侧壁相邻的隔板的第二注胶槽相对设置;所述框体另一内侧壁上的第二注胶槽与该内侧壁相邻的隔板的第一注胶槽相对设置;一所述隔板的第一注胶槽与相邻的另一隔板的第二注胶槽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注胶槽与第二注胶槽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注胶槽上与第二注胶槽上均装设有一布胶组件。进一步地,所述布胶组件包括呈V型结构的第一阻胶板条;多个所述第一阻胶板条沿框体的高度方向分别设置于第一注胶槽的一表面上和第二注胶槽的一表面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注胶槽内和第二注胶槽内均设置有两组第一阻胶板条;两组所述第一阻胶板条之间通过一呈U型结构的第一支撑架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内嵌于第一注胶槽的一表面上或第二注胶槽的一表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布胶组件包括呈“√”型结构的第二阻胶板条;多个所述第二阻胶板条沿框体的高度方向设置于第一注胶槽的一表面上和第二注胶槽的一表面上。进一步地,所述所述第一注胶槽内和第二注胶槽内均设置有两组第二阻胶板条;两组所述第二阻胶板条对称设置;两组所述第二阻胶板条之间通过一呈n型结构的第二支撑架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的相对臂与第二支撑架的相对臂之间的连接臂之间形成L性结构;所述连接臂搭接于框体的上端面或隔板的上端面。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隔板及框体的一相对侧壁上开设第一注胶槽及第二注胶槽,并在第一注胶槽及第二注胶内均设置有用于提高胶水均匀散布在注胶槽内的布胶组件,不仅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使用便捷,而且能够有效地防止胶水下滑,保证了蓄电池的生产质量,实用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市场应用价值。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蓄电池的电池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框体、极群及连接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框体与连接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框体,2-第一阻胶板条,3-第二阻胶板条,6-极群,7-连接板,101-隔板,102-第一注胶槽,103-第二注胶槽,104-导槽,201-第一支撑架,301-第二支撑架,701-电极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为一种蓄电池的电池壳体,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框体1;框体1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并排装设有隔板101;框体1的一内侧壁和隔板101与框体1的该内侧壁朝向相同的一侧面均开设有一第一注胶槽102;第一注胶槽102设置于框体1的上端口处;框体1的另一内侧壁和隔板101与框体1的该内侧壁朝向相同的一侧面均开设有一第二注胶槽103;第二注胶槽103设置于框体1的上端口处;框体1一内侧壁上的第一注胶槽102与该内侧壁相邻的隔板101的第二注胶槽103相对设置;框体1另一内侧壁上的第二注胶槽103与该内侧壁相邻的隔板101的第一注胶槽102相对设置;一隔板101的第一注胶槽102与相邻的另一隔板101的第二注胶槽103相对设置;第一注胶槽102与第二注胶槽103结构相同;第一注胶槽102与第二注胶槽103均呈长方形结构。如图6-7所示,极群6放置在框体1内多个隔板101形成的间格内,用于连接极群6的连接板7上的电极板701对应插接于极群6上,通过胶水将邻近第一注胶槽102或第二注胶槽103的电极板701粘接于框体1或隔板101上,而第一注胶槽102和第二注胶槽103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了胶水下滑,保证了对电极板701的粘接效果。具体实施例一:如图2-3所示,第一注胶槽102上与第二注胶槽103上均装设有一布胶组件;布胶组件包括呈V型结构的第一阻胶板条2;多个第一阻胶板条2沿框体1的高度方向分别设置于第一注胶槽102的一表面上和第二注胶槽103的一表面上;第一注胶槽102内和第二注胶槽103内均设置有两组第一阻胶板条2,且每组至少包含有两个第一阻胶板条2;两组第一阻胶板条2之间通过一呈U型结构的第一支撑架201相连接;第一支撑架201内嵌于第一注胶槽102的一表面上或第二注胶槽103的一表面上。通过在第一注胶槽102与第二注胶槽103上设置呈V型结构的第一阻胶板条2,可以将胶水相对均匀分布于第一注胶槽102内或第二注胶槽103内,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对电极板701的粘接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架201将多个第一阻胶板条2相连接在一起,第一支撑架201可以事先通过胶水粘接在第一注胶槽102或第二注胶槽103上,从而便于快速在第一注胶槽102与第二注胶槽103上放置第一阻胶板条2。具体实施例二:如图4-5所示,第一注胶槽102上与第二注胶槽103上均装设有一布胶组件;布胶组件包括呈“√”型结构的第二阻胶板条3;多个第二阻胶板条3沿框体1的高度方向设置于第一注胶槽102的一表面上和第二注胶槽103的一表面上;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的电池壳体,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框体(1);所述框体(1)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并排装设有隔板(101);其特征在于:/n所述框体(1)的一内侧壁和隔板(101)与框体(1)的该内侧壁朝向相同的一侧面均开设有一第一注胶槽(102);所述第一注胶槽(102)设置于框体(1)的上端口处;所述框体(1)的另一内侧壁和隔板(101)与框体(1)的该内侧壁朝向相同的一侧面均开设有一第二注胶槽(103);所述第二注胶槽(103)设置于框体(1)的上端口处;/n所述框体(1)一内侧壁上的第一注胶槽(102)与该内侧壁相邻的隔板(101)的第二注胶槽(103)相对设置;所述框体(1)另一内侧壁上的第二注胶槽(103)与该内侧壁相邻的隔板(101)的第一注胶槽(102)相对设置;一所述隔板(101)的第一注胶槽(102)与相邻的另一隔板(101)的第二注胶槽(10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注胶槽(102)与第二注胶槽(103)结构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的电池壳体,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框体(1);所述框体(1)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并排装设有隔板(101);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1)的一内侧壁和隔板(101)与框体(1)的该内侧壁朝向相同的一侧面均开设有一第一注胶槽(102);所述第一注胶槽(102)设置于框体(1)的上端口处;所述框体(1)的另一内侧壁和隔板(101)与框体(1)的该内侧壁朝向相同的一侧面均开设有一第二注胶槽(103);所述第二注胶槽(103)设置于框体(1)的上端口处;
所述框体(1)一内侧壁上的第一注胶槽(102)与该内侧壁相邻的隔板(101)的第二注胶槽(103)相对设置;所述框体(1)另一内侧壁上的第二注胶槽(103)与该内侧壁相邻的隔板(101)的第一注胶槽(102)相对设置;一所述隔板(101)的第一注胶槽(102)与相邻的另一隔板(101)的第二注胶槽(10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注胶槽(102)与第二注胶槽(103)结构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电池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胶槽(102)的一表面上和第二注胶槽(103)的一表面上均沿框体(1)的高度方向分别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超雄江小珍黄开发张利棒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轰达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