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驱动手柄、跳扣、锁扣、复位驱动机构以及指示机构。其中,驱动手柄相对壳体回转设置;跳扣通过锁扣与驱动手柄连接设置;复位驱动机构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壳体内,另一端与跳扣连接设置,指示机构与壳体枢接转动;指示机构的一端与跳扣相互抵接,一端与复位驱动机构连接;断路器具有跳扣由解锁状态向复位状态转换的慢复位状态;在慢复位状态下,指示机构和复位驱动机构分别具有向跳扣施加的第一复位力和第二复位力;从而确保了复位力的大小以及稳定性,确保断路器整机单极和多极慢复位合格。
A circuit break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断路器
本技术涉及电路通断
,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
技术介绍
断路器是指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关合、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断路器按其使用范围分为高压断路器与低压断路器,高低压界线划分比较模糊,一般将3kV以上的称为高压电器。断路器可用来分配电能,不频繁地启动异步电动机,对电源线路及电动机等实行保护,当它们发生严重的过载或者短路及欠压等故障时能自动切断电路,其功能相当于熔断器式开关与过欠热继电器等的组合。而且在分断故障电流后一般不需要变更零部件。目前,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电的产生、输送、使用中,配电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配电系统包括变压器和各种高低压电器设备,低压断路器则是一种使用量大面广的电器。现有行业内的小型断路器,包括手柄、跳扣、锁扣,锁扣与跳扣和手柄相互连接设置。当锁扣解锁后,跳扣需要在复位弹簧驱动手柄复位之前,与锁扣慢复位后并与锁扣重新扣合,进而保证后续手柄开合闸动作的稳定性。通常来说,慢复位通常设置在外壳底座上的触头支架弹簧进行驱动,从而使得与触头支架弹簧相互连接的铁支架与跳扣相互抵接,并驱动跳扣转动,以保证慢复位的再扣动作的执行。但是,在实际使用时,由于铁支架材料等原因,其在制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尺寸波动,而导致铁支架在于跳扣相互配合时,对跳扣的复位力施加不稳定;同时,在装配过程中,由于装配人员的手工装配过程中而导致软导线布线一致性差,进而导致产品复位时复位力不足,均容易导致产品慢复位不良,从而导致产品再次合闸时出现机械合闸滑扣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断路器中由于慢复位过程中复位力不足或复位力不稳定,导致产品再次合闸时出现机械合闸滑扣的缺陷。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驱动手柄,所述驱动手柄相对所述壳体回转设置;跳扣和锁扣,所述跳扣通过所述锁扣与所述驱动手柄连接设置;复位驱动机构,所述复位驱动机构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另一端与所述跳扣连接设置,指示机构,与所述壳体枢接转动;所述指示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跳扣相互抵接,一端与所述复位驱动机构联动设置;所述断路器具有所述跳扣与所述锁扣相互分离的解锁状态、所述跳扣与所述锁扣相互抵接的复位状态;以及所述跳扣由所述解锁状态向所述复位状态转换的慢复位状态;在所述慢复位状态下,所述指示机构和所述复位驱动机构分别具有向所述跳扣施加的第一复位力和第二复位力。可选地,上述的断路器,所述跳扣包括朝向所述指示机构一侧设置的第一限位面;所述指示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对且抵接设置的驱动面,在所述慢复位状态下,所述驱动面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面施加第一复位力。可选地,上述的断路器,所述驱动面为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面突出设置的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相对所述第一限位面滑动设置。可选地,上述的断路器,所述跳扣具有第二限位面,所述复位驱动机构包括复位驱动件和传动件;所述传动件在所述复位驱动件的驱动下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抵接转动,且在所述慢复位状态,所述传动件受所述复位驱动件驱动具有作用在所述第二限位面上的第二复位力。可选地,上述的断路器,所述复位驱动件为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壳体上,另一端与所述传动件固定连接。可选地,上述的断路器,所述复位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端与所述传动件枢接转动的触头支架,所述触头支架与动触头连接,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开合接触以控制所述断路器通断。可选地,上述的断路器,所述传动件上还设有折弯筋,所述折弯筋与所述指示机构联动设置。可选地,上述的断路器,所述指示机构还包括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一侧的限位部,所述折弯筋沿所述限位部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可选地,上述的断路器,所述限位部为限位孔。可选地,上述的断路器,所述锁扣具有在靠近所述跳扣一侧朝向所述跳扣一侧突出设置的限位凸起,在所述复位状态,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跳扣靠近所述锁扣的端部具有留存间隙。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断路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驱动手柄、跳扣、锁扣、复位驱动机构以及指示机构。其中,驱动手柄相对所述壳体回转设置;所述跳扣通过所述锁扣与所述驱动手柄连接设置;所述复位驱动机构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另一端与所述跳扣连接设置,指示机构与所述壳体枢接转动;所述指示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跳扣相互抵接,一端与所述复位驱动机构联动设置;所述断路器具有所述跳扣与所述锁扣相互分离的解锁状态、所述跳扣与所述锁扣相互抵接的复位状态;以及所述跳扣由所述解锁状态向所述复位状态转换的慢复位状态;在所述慢复位状态下,所述指示机构和所述复位驱动机构分别具有向所述跳扣施加的第一复位力和第二复位力。此结构的断路器,通过对指示机构进行改良,从而指示机构不仅仅具有原有断路器的指示功能,同样,在断路器处于慢复位状态时,复位驱动机构的联动带动下,指示机构对跳扣施加第一复位力,进而跳扣在第一复位力和第二复位力的共同驱动下,确保复位力的大小以及稳定性,确保断路器整机单极和多极慢复位合格。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断路器处于解锁状态的主视图;图2为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断路器去除壳体的解锁状态的主视图;图3为图2中圈F内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4为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断路器处于复位状态的主视图;图5为实施例中指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中跳扣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中锁扣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跳扣;21-第一限位面;22-第二限位面3-锁扣;31-限位凸起;41-复位驱动件;42-触头支架;43-传动件;44-折弯筋;5-指示机构;51-驱动面;52-限位部;6-驱动手柄;A-手柄旋转轴;B-跳扣转动轴;C-触头支架旋转轴;D、指示旋转轴;E-铁支架旋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n驱动手柄,所述驱动手柄相对所述壳体回转设置;/n跳扣和锁扣,所述跳扣通过所述锁扣与所述驱动手柄连接设置;/n复位驱动机构,所述复位驱动机构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另一端与所述跳扣连接设置,/n指示机构,与所述壳体枢接转动;所述指示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跳扣相互抵接,一端与所述复位驱动机构联动设置;/n所述断路器具有所述跳扣与所述锁扣相互分离的解锁状态、所述跳扣与所述锁扣相互抵接的复位状态;以及所述跳扣由所述解锁状态向所述复位状态转换的慢复位状态;在所述慢复位状态下,所述指示机构和所述复位驱动机构分别具有向所述跳扣施加的第一复位力和第二复位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
驱动手柄,所述驱动手柄相对所述壳体回转设置;
跳扣和锁扣,所述跳扣通过所述锁扣与所述驱动手柄连接设置;
复位驱动机构,所述复位驱动机构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另一端与所述跳扣连接设置,
指示机构,与所述壳体枢接转动;所述指示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跳扣相互抵接,一端与所述复位驱动机构联动设置;
所述断路器具有所述跳扣与所述锁扣相互分离的解锁状态、所述跳扣与所述锁扣相互抵接的复位状态;以及所述跳扣由所述解锁状态向所述复位状态转换的慢复位状态;在所述慢复位状态下,所述指示机构和所述复位驱动机构分别具有向所述跳扣施加的第一复位力和第二复位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跳扣包括朝向所述指示机构一侧设置的第一限位面;
所述指示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对且抵接设置的驱动面,在所述慢复位状态下,所述驱动面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面施加第一复位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面为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面突出设置的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相对所述第一限位面滑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跳扣具有第二限位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辉,邹爱军,瞿旭锋,黄天岁,张磊,吴成丹,贾妮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合兴电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