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头组装置及开关电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6594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4:47
一种触头组装置及开关电器,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包括动触头组、第一静触头组和第二静触头组;所述动触头组包括一个动触端子;所述第一静触头组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分别设置有一个导电端子;所述动触头组在所述第一静触头组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之间往复移动时,所述动触端子能够抵接所述第一静触头组的导电端子,或者所述动触端子能够抵接所述第二静触头组的导电端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头组装置及开关电器,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触头接触电阻的稳定性差和导电的可靠性差的技术问题。

Contact group device and switch apparat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头组装置及开关电器
本技术涉及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触头组装置及开关电器。
技术介绍
触头广泛应用于继电器、接触器、变压器、负荷开关、中低压断路器、家用电器以及汽车电器(喇叭、车灯、点火)等开关电器,是开关电器的关键部件之一。现有技术中触头多采用双触点结构,即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连通时为两个触点。然而,该结构在动触头运动时,动触头的动触端子易在动触头的支撑位置卡滞,从而造成动触头的动触端子与静触头的导电端子的两个触点的压力不同而产生虚接现象,甚至出现一个触点接通,另一个触点断开的现象,影响了触头接触电阻的稳定性和导电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头组装置,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触头接触电阻的稳定性差和导电的可靠性差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电器,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触头接触电阻的稳定性差和导电的可靠性差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触头组装置,包括动触头组、第一静触头组和第二静触头组;所述动触头组包括一个动触端子;所述第一静触头组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分别设置有一个导电端子;所述动触头组在所述第一静触头组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之间往复移动时,所述动触端子能够抵接所述第一静触头组的导电端子,或者所述动触端子能够抵接所述第二静触头组的导电端子。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动触头组包括动触绝缘子和动触支撑组件;所述动触绝缘子采用绝缘材质;所述动触支撑组件固定在所述动触绝缘子上,且所述动触支撑组件支撑连接所述动触端子。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动触支撑组件包括上限位件、下限位件和限位插板;所述下限位件与所述动触绝缘子固定连接;所述下限位件设置有开口朝上的、与所述动触端子配合的下开槽;所述上限位件设置有开口朝下的、与所述动触端子配合的上开槽;所述限位插板分别与所述上限位件和所述下限位件插接,以使所述动触端子卡接在所述上开槽和所述下开槽形成的限位槽内。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上限位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下限位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下限位件位于两个所述上限位件的内部,且所述上限位件贴合所述下限位件;所述限位插板包括依次连接的插板头部、插板插接部和插板尾端弯折部;沿垂直于所述限位插板插接方向,所述插板头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插板插接部的宽度,所述插板尾端弯折部的宽度不大于所述插板插接部的宽度;沿所述限位插板插接方向,所述插板插接部的长度等于两个所述上限位件之间的距离;所述插板尾端弯折部能够弯折,以与所述上限位件接触。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沿所述插板插接部的宽度方向,所述插板尾端弯折部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限位插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插板平行设置在所述限位槽的两边。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上限位件具有上限位翻折边;所述上限位翻折边抵接所述下限位件的顶端面;所述下限位件与所述动触绝缘子为浇注一体成型。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动触端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动触头、弹性件和第二动触头;所述动触头组在所述第一静触头组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之间往复移动时,所述第一动触头抵接所述第一静触头组的导电端子并能够压缩所述弹性件,或者所述第二动触头抵接所述第二静触头组的导电端子并能够压缩所述弹性件。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动触端子包括两个动触片;所述第一动触头、所述第二动触头和所述动触片均采用导电材质;所述第一动触头靠近所述第二动触头的一面固定连接一个所述动触片,所述第二动触头靠近所述第一动触头的一面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动触片;所述弹性件位于两个所述动触片之间;沿垂直于所述动触头组的移动方向,所述第一动触头的截面积和所述第二动触头的截面积均小于所述动触片的截面积。一种开关电器包括上述的触头组装置。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触头组装置及开关电器,通过单触点结构,即动触头组设置一个动触端子,以及动触头组在第一静触头组和第二静触头组之间往复移动时,动触端子能够抵接第一静触头组的一个导电端子,或者动触端子能够抵接第二静触头组的一个导电端子,可有效保证动触端子与导电端子连接时的触点压力,避免了双触点结构中的虚接现象或者两个触点不能同时接通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触头接触电阻的稳定性,提高了导电可靠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触头组装置的体积以及减少了元件的用量,可降低触头组装置的生产成本。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现有的触头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触头组装置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触头组装置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触头组装置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触头组装置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触头组装置的动触头组的立体图;图7为图6所示的触头组装置的爆炸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触头组装置的限位插板的立体图。图标:1-动触头组;11-动触端子;12-动触弹片;13-动触绝缘子;2-常开静触头组;3-常闭静触头组;100-动触头组;110-动触端子;111-第一动触头;112-弹性件;113-第二动触头;120-动触绝缘子;130-动触支撑组件;131-上限位件;132-下限位件;133-限位插板;1331-插板头部;1332-插板插接部;1333-插板尾端弯折部;140-动触片;200-第一静触头组;210-导电端子;300-第二静触头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头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动触头组、第一静触头组和第二静触头组;所述动触头组包括一个动触端子;所述第一静触头组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分别设置有一个导电端子;/n所述动触头组在所述第一静触头组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之间往复移动时,所述动触端子能够抵接所述第一静触头组的导电端子,或者所述动触端子能够抵接所述第二静触头组的导电端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头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动触头组、第一静触头组和第二静触头组;所述动触头组包括一个动触端子;所述第一静触头组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分别设置有一个导电端子;
所述动触头组在所述第一静触头组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之间往复移动时,所述动触端子能够抵接所述第一静触头组的导电端子,或者所述动触端子能够抵接所述第二静触头组的导电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组包括动触绝缘子和动触支撑组件;所述动触绝缘子采用绝缘材质;
所述动触支撑组件固定在所述动触绝缘子上,且所述动触支撑组件支撑连接所述动触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支撑组件包括上限位件、下限位件和限位插板;所述下限位件与所述动触绝缘子固定连接;
所述下限位件设置有开口朝上的、与所述动触端子配合的下开槽;所述上限位件设置有开口朝下的、与所述动触端子配合的上开槽;
所述限位插板分别与所述上限位件和所述下限位件插接,以使所述动触端子卡接在所述上开槽和所述下开槽形成的限位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头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下限位件的数量为两个;
两个所述下限位件位于两个所述上限位件的内部,且所述上限位件贴合所述下限位件;
所述限位插板包括依次连接的插板头部、插板插接部和插板尾端弯折部;
沿垂直于所述限位插板插接方向,所述插板头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插板插接部的宽度,所述插板尾端弯折部的宽度不大于所述插板插接部的宽度;
沿所述限位插板插接方向,所述插板插接部的长度等于两个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新华崔朋飞陈晨杨雨何霖磊李露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博瑞莱智能科技周口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