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35382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包括一储能装置、一驱动组件、一冷热源供给设备、若干连接管路、设置在连接管路上的若干电动阀以及一控制器,储能装置中设置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动阀、驱动组件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控制所述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改变工况。所述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体积小,储能释能效率较高,同时自动化程度高,运维成本较低。

An integrated cold storage and heat storag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
本技术涉及能量储存技术相关
,更准确的说涉及一种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能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虽然目前已存在核能、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方式,但是占发电比例较大的仍然是基于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传统发电方式。传统发电方式除了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其不可再生性也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大规模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各项优点,但是其在目前阶段受制于技术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例如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方式,风力发电依赖于天气条件,太阳能发电受制于天气条件的同时还受昼夜变化的影响,即具有发电峰和发电谷,均无法实现稳定供电,如何实现电能的平衡供给成为了一项难题。储能系统可用于能源并网、能源调控、应急能源输送等领域,是提高功能稳定性的一项重要技术。现有的储能系统根据介质的不同有电池储能、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液化空气储能等。其中抽水储能系统结构较为简单,布设安装较为方便,成本较低,因此应用最为广泛。但是,现有的抽水储能系统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可以通过对储能系统的改良,来进一步减小其体积,提高储能能力,并降低运维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包括一储能装置、一驱动组件、一冷热源供给设备、若干连接管路、设置在连接管路上的若干电动阀以及一控制器,储能装置中设置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动阀、驱动组件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控制所述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改变工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通过管路与用户端的供水口和回水口连通,所述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包括一储能装置、若干电动阀、一驱动组件、一冷热源供给设备以及若干连接用的管路,所述储能装置包括一循环部、一传热部以及一储能部,所述传热部设置在所述循环部和所述储能部之间,所述循环部通过所述传热部与所述储能部连接,所述循环部的输入端和所述储能部的输入端均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回水口连通,所述供水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回水口连通,所述循环部的输出端和所述储能部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通,并通过管路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入端连通,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供水口及所述冷热源供给设备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冷热源供给设备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所述供水口连通。优选地,所述循环部通过所述传热部与所述储能部连接,所述循环部与所述传热部相贴的一面涂有导热材料层,所述传热部与所述循环部及所述储能部相贴的两面均涂有导热材料层,所述传热部内部填充导热材料,所述储能部与所述传热部相贴的一面涂有导热材料层,且所述储能部填充相变储能材料。优选地,包括一无阻力止回阀,所述无阻力止回阀设置在所述回水口处的管路上,且所述无阻力止回阀的流向为远离所述回水口方向。优选地,若干所述电动阀包括一第一电动阀、一第二电动阀、一第三电动阀、一第四电动阀、一第五电动阀以及一第六电动阀,所述第一电动阀设置在所述冷热源供给设备的输入端处的管路上,所述第二电动阀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且所述第二电动阀同时位于所述第一电动阀和所述冷热源供给设备的输出端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三电动阀设置在所述供水口处的管路上,所述第四电动阀设置在所述供水口和所述回水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五电动阀设置在所述储能部输入端处的管路上,所述第六电动阀设置在所述循环部输入端处的管路上。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两个循环泵、一过滤器以及一止回阀,两个所述循环泵并联设置,所述过滤器和所述止回阀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循环泵的两端与两个所述循环泵连通,所述过滤器通过管路与所述循环部的输出端和所述储能部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止回阀通过管路与所述供水口及所述冷热源供给设备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止回阀的流向为远离所述循环泵的方向。优选地,包括一控制器,若干所述电动阀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且两个所述循环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优选地,所述循环部中设置若干循环部温度传感器和若干循环部压力传感器,所述储能部中设置若干储能部温度传感器和若干储能部压力传感器,所述循环部温度传感器、所述循环部压力传感器、所述储能部温度传感器、所述储能部压力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优选地,所述控制器具有一通信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的一种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的优点在于:所述蓄能装置采用一体化结构,体积小,储能释能效率较高;所述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由控制器统一控制,自动化程度高,且具有一通信模块,智能化程度也较高,运维成本较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在系统循环工况时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在储能工况时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在释能工况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包括一储能装置10、若干电动阀、一驱动组件30、一冷热源供给设备40、一无阻力止回阀50、一控制器60以及若干连接用的管路,用户端的供水口71和回水口72通过管路与所述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连通。具体的,所述储能装置10包括一循环部11、一传热部12以及一储能部13,所述传热部12设置在所述循环部11和所述储能部13之间,所述循环部11通过所述传热部12与所述储能部13连接。所述循环部11中装有布水器。所述循环部11与所述传热部12相贴的一面涂有导热材料层。所述传热部12与所述循环部11及所述储能部13相贴的两面均涂有导热材料层,所述传热部12内部填充导热材料。所述储能部13与所述传热部12相贴的一面涂有导热材料层,且所述储能部13填充相变储能材料。所述循环部11中设置若干循环部温度传感器111和若干循环部压力传感器112,实时检测所述循环部内部的情况。所述储能部13中设置若干储能部温度传感器131和若干储能部压力传感器132,实时检测所述储能部13内部的情况。所述循环部温度传感器111、所述循环部压力传感器112、所述储能部温度传感器131、所述储能部压力传感器132均与所述控制器60电连接,将检测到的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器60。所述循环部11的输入端和所述储能部13的输入端均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回水口72连通,所述供水口71通过管路与所述回水口71连通。所述循环部11的输出端和所述储能部13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通,并通过管路与所述驱动组件30的输入端连通,所述驱动组件30的输出端与所述供水口71及所述冷热源供给设备40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冷热源供给设备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通过管路与用户端的供水口和回水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包括一储能装置、若干电动阀、一驱动组件、一冷热源供给设备以及若干连接用的管路,所述储能装置包括一循环部、一传热部以及一储能部,所述传热部设置在所述循环部和所述储能部之间,所述循环部通过所述传热部与所述储能部连接,所述循环部的输入端和所述储能部的输入端均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回水口连通,所述供水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回水口连通,所述循环部的输出端和所述储能部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通,并通过管路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入端连通,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供水口及所述冷热源供给设备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冷热源供给设备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所述供水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通过管路与用户端的供水口和回水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包括一储能装置、若干电动阀、一驱动组件、一冷热源供给设备以及若干连接用的管路,所述储能装置包括一循环部、一传热部以及一储能部,所述传热部设置在所述循环部和所述储能部之间,所述循环部通过所述传热部与所述储能部连接,所述循环部的输入端和所述储能部的输入端均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回水口连通,所述供水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回水口连通,所述循环部的输出端和所述储能部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通,并通过管路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入端连通,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供水口及所述冷热源供给设备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冷热源供给设备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所述供水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部与所述传热部相贴的一面涂有导热材料层,所述传热部与所述循环部及所述储能部相贴的两面均涂有导热材料层,所述传热部内部填充导热材料,所述储能部与所述传热部相贴的一面涂有导热材料层,且所述储能部填充相变储能材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无阻力止回阀,所述无阻力止回阀设置在所述回水口处的管路上,且所述无阻力止回阀的流向为远离所述回水口方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蓄冷蓄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电动阀包括一第一电动阀、一第二电动阀、一第三电动阀、一第四电动阀、一第五电动阀以及一第六电动阀,所述第一电动阀设置在所述冷热源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婧郭峰王俊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久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