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覆式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4309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包覆式冷却结构,属于转轴冷却结构领域,包括外壳和散热体,散热体设在外壳的内腔内,散热体上开设有贯穿散热体上下两端的安装腔,安装腔内安装有转轴,散热体的外侧设有螺旋状的散热片,散热片的边缘与外壳的内壁贴合,散热片与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散热体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冷却孔和第二冷却孔,第一冷却孔和第二冷却孔均与散热通道连通,冷却液从第一冷却孔或第二冷却孔进入散热通道,散热通道围绕安装腔设置,从而围绕安装腔循环冷却,使安装腔散热均匀,安装腔用于安装转轴等部件,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冷却,从而达到对整个安装腔内安装的部件冷却,冷却效果好。

A cladding cool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包覆式冷却结构
本技术涉及转轴的冷却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覆式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空压机、泵类产品等对冷却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冷却方式多为采用直线式,即对转轴安装位置的外侧采用冷却油或冷却液冷却,不能做到循环冷却,这样整个转轴会出现散热不均匀的情况,散热效果差,从而导致耗能增加等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围绕转轴循环冷却的包覆式冷却结构。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包覆式冷却结构,包括外壳和散热体,散热体设在外壳的内腔内,散热体上开设有贯穿散热体上下两端的安装腔,安装腔内安装有转轴,散热体的外侧设有螺旋状的散热片,散热片的边缘与外壳的内壁贴合,散热片与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散热体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冷却孔和第二冷却孔,第一冷却孔和第二冷却孔均与散热通道连通。设有第一冷却孔和第二冷却孔,螺旋状的散热片与外壳之间形成螺旋状的散热通道,螺旋状的散热通道包围在安装腔的外侧,冷却液从第一冷却孔或第二冷却孔进入散热通道,围绕安装腔循环冷却,使安装腔散热均匀,安装腔用于安装转轴等部件,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冷却,从而达到对整个安装腔内安装的部件冷却,冷却效果好。优选的,外壳的其中一端面开设有多个油腔,多个油腔均布在散热体的外侧。设置多个油腔均布在散热体的外侧,用于对散热体和散热通道的散热,将热量传递到外壳的外壁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散热效果好。优选的,外壳内设有油箱,多个油腔均与油箱连通。油箱用于储存冷却油,使用冷却油代替传统的水冷进行降温,散热效果更强。优选的,外壳的一侧设有可拆卸的油盖,油盖设在油箱的外侧。通过设置油盖在油箱的外侧,便于维护人员通过可以打开油盖后往油箱内加入冷却油或更换冷却油,维护方便。优选的,散热体还开设有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分别贯通散热体的内侧至外侧,第一油道与其中一个油腔连通,第二油道与另一个油腔连通。设有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贯通散热体的内侧和外侧,用于实现冷却油的循环流动过程,从而达到更好冷却效果。优选的,散热体的一端还开设有回油孔,散热体还开设有第三油道,第三油道分别与其中一个油腔及回油孔连通。设有回油孔及第三油道,散热体的一端端面上的冷却油通过回油孔及第三油道后回流到油腔内,实现了冷却油循环流动的过程。优选的,还包括增速机构,增速机构盖住外壳一端的开口。增速机构用于提高转轴的转速,由于高速转动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因此增速机构盖住外壳,使油腔内的冷却油流经增速机构的一端,对增速机构起散热作用,且避免了冷却油的泄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设有第一冷却孔和第二冷却孔,螺旋状的散热片与外壳之间形成螺旋状的散热通道,螺旋状的散热通道包围在安装腔的外侧,冷却液从第一冷却孔或第二冷却孔进入散热通道,围绕安装腔循环冷却,使安装腔散热均匀,安装腔用于安装转轴等部件,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冷却,从而达到对整个安装腔内安装的部件冷却,冷却效果好。附图说明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侧视横截面图;图3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散热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另一横截面图;图5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外壳1、散热体2、安装腔21、转轴3、散热片22、散热通道11、第一冷却孔221、第二冷却孔222、油腔23、油箱131、油盖132、第一油道231、第二油道232、回油孔24、第三油道233、增速机构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一种包覆式冷却结构,如附图1所示,包括外壳1和散热体2,散热体2设在外壳1的内腔内,散热体2上开设有贯穿散热体2上下两端的安装腔21,安装腔21内安装有转轴3,如附图3所示,散热体2的外侧设有螺旋状的散热片22,散热片22的边缘与外壳1的内壁贴合,如附图2所示,散热片22与外壳1的内壁之间形成散热通道11,散热体2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冷却孔221和第二冷却孔222,第一冷却孔221和第二冷却孔222均与散热通道11连通。设有第一冷却孔221和第二冷却孔222,螺旋状的散热片22与外壳1之间形成螺旋状的散热通道11,螺旋状的散热通道11包围在安装腔21的外侧,冷却液从第一冷却孔221或第二冷却孔222进入散热通道11,围绕安装腔21循环冷却,使安装腔21散热均匀,安装腔21用于安装转轴3等部件,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冷却,从而达到对整个安装腔21内安装的部件冷却,冷却效果好。外壳1的其中一端面开设有多个油腔23,多个油腔23均布在散热体2的外侧。油腔23与油箱131连通,油箱131内的冷却油可流经各个油腔23,设置多个油腔23均布在散热体2的外侧,用于对散热体2和散热通道11的散热,将热量传递到外壳1的外壁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散热效果好。外壳1内设有油箱131,多个油腔23均与油箱131连通。油箱131用于储存冷却油,使用冷却油代替传统的水冷进行降温,散热效果更强。外壳1的一侧设有可拆卸的油盖132,油盖132设在油箱131的外侧。通过设置油盖132在油箱131的外侧,便于维护人员通过可以打开油盖132后往油箱131内加入冷却油或更换冷却油,维护方便。如附图4所示,散热体2还开设有第一油道231及第二油道232,第一油道231及第二油道232分别贯通散热体2的内侧至外侧,第一油道231与其中一个油腔23连通,第二油道232与另一个油腔23连通。设有第一油道231和第二油道232贯通散热体2的内侧和外侧,用于实现冷却油的循环流动过程,从而达到更好冷却效果。散热体2的一端还开设有回油孔24,散热体2还开设有第三油道233,第三油道233分别与其中一个油腔23及回油孔24连通。设有回油孔24及第三油道233,散热体2的一端端面上的冷却油通过回油孔24及第三油道233后回流到油腔23内,实现了冷却油循环流动的过程。还包括增速机构4,增速机构4盖住外壳1一端的开口。增速机构4用于提高转轴3的转速,由于高速转动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因此增速机构4盖住外壳1,使油腔23内的冷却油流经增速机构4的一端,对增速机构4起散热作用,且避免了冷却油的泄漏。在本实施例中,增速机构4为行星轮增速机构。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包覆式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散热体,所述散热体设在所述外壳的内腔内,所述散热体上开设有贯穿所述散热体上下两端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安装有转轴,所述散热体的外侧设有螺旋状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边缘与所述外壳的内壁贴合,所述散热片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所述散热体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冷却孔和第二冷却孔,所述第一冷却孔和所述第二冷却孔均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覆式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散热体,所述散热体设在所述外壳的内腔内,所述散热体上开设有贯穿所述散热体上下两端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安装有转轴,所述散热体的外侧设有螺旋状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边缘与所述外壳的内壁贴合,所述散热片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所述散热体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冷却孔和第二冷却孔,所述第一冷却孔和所述第二冷却孔均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覆式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其中一端面开设有多个油腔,多个所述油腔均布在所述散热体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包覆式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有油箱,多个所述油腔均与所述油箱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全高志成吴勇辉陈火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广顺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