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冰峰专利>正文

炉式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4194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炉式换热装置,其包括有一由中空导热壳体围成的聚热炉室,该聚热炉室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在该聚热炉室内设有至少一个连接于中空导热壳体的中空导热分隔体,由该中空导热分隔体在聚热炉室内分隔出至少一个凹形换热空间,该凹形换热空间与聚热炉室其他部分通过连通通道相连通,该凹形换热空间的开口朝向进气口一侧,该中空导热分隔体的中空腔与中空导热壳体的中空腔相连通共同形成为传热介质循环腔。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上述结构,可以有效圈闭聚热炉室内的热气流(烟气),并增加换热面积,大大提高换热效率;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化、制造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进行热量转换的炉装置,如锅炉等,具体地讲是一种炉式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多数的锅炉是采用火管和水管两种换热装置将燃料释放出的热量转化为传热介质中的热量。为了提高炉内的热转换效率,人们往往采取增加受热面积的方式来改进吸热装置的构造。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炉内结构的复杂化、用钢量的增加、制造成本的提高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在大大简化炉体结构的同时,又极大地提高锅炉等的热效率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都十分有价值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炉式换热装置,其不但换热效率极大提高,而且结构简化、制造工艺简单。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炉式换热装置,包括有一由中空导热壳体围成的聚热炉室,该聚热炉室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在该聚热炉室内设有至少一个连接于中空导热壳体的在聚热炉室内分隔出至少一个凹形换热空间的中空导热分隔体,该凹形换热空间与聚热炉室其他部分通过连通通道相连通,该凹形换热空间的开口朝向进气口一侧,该中空导热分隔体的中空腔与中空导热壳体的中空腔相连通共同形成为传热介质循环腔。在本技术中,为适应较大型的换热装置的需要,对于聚热炉室比较高的炉式换热装置,沿该聚热炉室的高度方向可设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中空导热分隔体,从而相应在聚热炉室内分隔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凹形换热空间。优选地,该各凹形换热空间之间或者凹形换热空间与聚热炉室其他部分之间的连通通道与其相邻连通通道错开设置,以增加热气流(烟气)流通路径的曲折性,提高换热效率。同样,优选地,排气口和进气口分别与其相邻的连通通道错开设置。在本技术中,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子,该中空导热分隔体可为L形,其弯折部分朝向进气口一侧延伸,并与聚热炉室的内壁保留有间隔。作为另外一种实施例子,该中空导热分隔体可为盖体状,包括有周边与中空导热壳体的内壁连接的板状部分和从板状部分朝向进气口一侧突出的环形凸缘部分,并于板状部分上开设有连通孔,由该连通孔构成连通通道。所述的板状部分可为平板状或者朝向进气口一侧弯曲的弧形板状。在上述例子中,该板状部分上开设的连通孔优选地开设在板状部分上的环形凸缘与中空导热壳体之间的区域内。在本技术中,所述的进气口可设于聚热炉室的底部,而排气口设置于聚热炉室的顶部。在所述排气口处中空导热壳体的内壁向聚热炉室内延伸形成中空环形凸缘,以进一步对上升的热气流形成阻挡,并增大换热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在所述的进气口处可安装有炉排,用于支撑燃料,而相应的在聚热炉室一侧的中空导热壳体上设有燃料填入口。采用本技术的上述结构的炉式换热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聚热炉室内的燃料燃烧所辐射的热量和烟气所携带的热量,在通过热辐射和热对流方式被自然地向上传输的过程中,这些热量被凹形换热空间所阻挡和覆盖,就像常用的“饭锅盖”所起的“圈闭”作用类似,从而极大地阻止了热量的向外逃逸,将这部分热量不断地蓄聚起来,继而被围成凹形换热空间周围的导热壁及传热介质循环腔中的传热介质如水等,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的方式带走。而烟气本身在上升到凹形换热空间上部时被阻挡,并被传热介质循环腔中的传热介质迅速降温成为低温气流,受气压作用而折返逃逸到凹形换热空间外部,再经过其他互相嵌套的凹形换热空间多次降温,最终成为近似常温的烟气,通过连接于排气口的烟筒等装置被排出炉体外。本技术的效果是显著的1、换热效率高由于本技术利用中空导热分隔体在聚热炉室内形成有凹形换热空间,该凹形换热空间能够有效地圈闭热辐射和烟气对流所传递的热量,而且经过多回合的圈闭和换热过程,最终排出聚热炉室的烟气温度接近常温,并且该聚热炉室的内壁均可向传热介质循环腔内传热介质传递热量,大大提高了换热面积,从而使本技术的炉式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大幅提高,燃料使用量大幅度降低。以常压热水锅炉为例,节煤量达到50%以上。2、结构简单,制造成本降低由于本技术的炉式换热装置采用中空导热壳体围成,而其内的凹形换热空间采用中空导热分隔体进行分隔即可形成,与现有的锅炉等换热装置相比,几何构造较为简单,且用料少,普通钢板等经过简单的直线裁剪和平直焊缝焊接就可以成型,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A-A的剖视图;图6为图4的B-B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法如图1-7所示,本技术的炉式换热装置,包括有中空导热壳体1,由该中空导热壳体1围成一聚热炉室2,该聚热炉室2具有进气口12和排气口13的,在该聚热炉室2内设有至少一个连接于中空导热壳体1的中空导热分隔体3,由该中空导热分隔体3在聚热炉室2内分隔出至少一个凹形换热空间21,该凹形换热空间21与聚热炉室2其他部分通过连通通道22相连通,该凹形换热空间21的开口211朝向进气口12一侧,该中空导热分隔体3的中空腔与中空导热壳体1的中空腔相连通共同形成为传热介质循环腔4。本技术的上述炉式换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聚热炉室2底部或者下方的燃料燃烧所辐射的热量和烟气所携带的热量,通过热辐射和热对流方式被自然地向上传输,这些热量在向上传输过程被聚热炉室2内的凹形换热空间21所阻挡和覆盖,就像常用的“饭锅盖”所起的“圈闭”一样,将热气流圈闭在凹形换热空间21内,阻碍热量向外逃逸,并将这部分热量不断地蓄聚起来,继而被围成凹形换热空间2周围的导热壁及传热介质循环腔4中的传热介质如水等,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的方式带走。而烟气(热气流)本身在上升到凹形换热空间21上部时被阻挡,并被传热介质循环腔4中的传热介质迅速降温成为低温气流,受气压作用而折返逃逸到凹形换热空间21外部,经过连通通道22进入上一层的凹形换热空间21中继续降温,最终成为近似常温的烟气,通过连接于排气口12的烟筒等装置被排出炉体外。这样,本技术使用中,该凹形换热空间21不但能够有效地圈闭热辐射和烟气对流所传递的热量,并且该聚热炉室2的内壁均可向传热介质循环腔4内传热介质传递热量,大大提高了换热面积,从而聚热炉室2内的热量几乎全部被循环腔4中传热介质所吸收,最终排出聚热炉室的烟气温度接近常温,从而使本技术的炉式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大幅提高,燃料使用量大幅度降低。并且,由于本技术的炉式换热装置采用中空导热壳体1围成,而其内的凹形换热空间21采用中空导热分隔体3进行分隔即可形成,与现有的锅炉等换热装置相比,几何构造较为简单,且用料少,普通钢板等经过简单的直线裁剪和平直焊缝焊接就可以成型,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制造成本。本技术中的中空导热分隔体3的形状可根据需要为多种形状,如弧形、并球壳状、弯折状、具有凸缘的盖体状等,只要能够在聚热炉室2内分隔出凹形换热空间21以对上升的热气流起到有效的圈闭作用即可,其具体形状可不作限制。在本技术中,聚热炉室2的形状可为方筒状或者圆筒状或者其他形状,可根据需要确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制。在本技术中,所述的进气口12可设于聚热炉室2的底部,而排气口13设置于聚热炉室2的顶部。如图1、3、7所示,在所述排气口13处中空导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炉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一由中空导热壳体围成的聚热炉室,该聚热炉室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在该聚热炉室内设有至少一个连接于中空导热壳体的在聚热炉室内分隔出至少一个凹形换热空间的中空导热分隔体,该凹形换热空间与聚热炉室其他部分通过连通通道相连通,该凹形换热空间的开口朝向进气口一侧,该中空导热分隔体的中空腔与中空导热壳体的中空腔相连通共同形成为传热介质循环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廷赵冰峰
申请(专利权)人:赵冰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