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无刷电机,无刷电机包括机座、轴承和转轴,转轴转动的连接在轴承内,轴承配接在机座上,轴承的滚动体与内圈和外圈之间存在间隙,其特征在于,转轴的端部设置放电部,放电部与转轴的之间的存在一定距离,该距离使得转轴与放电部之间的击穿电压小于轴承间隙的击穿电压,放电部接地。通过设置接地的放电部,放电部将轴电流和轴承电流导出,平衡转轴两端的电压值,防止对轴承和齿轮造成伤害,该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效果稳定不易失效,通过牺牲额外设置不需要承载的放电部,保护了需要承载的轴承接触面。
Brushless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刷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刷电机。
技术介绍
在磁不平衡及其他很多原因情况下,电机的转轴上都会产生轴电压,轴电压在机座、壳体间形成回路,产生轴电流,以及产生轴承电流。一般情况下,轴承的滚动体与内环和外环之间存在一定间隙,轴承内会设置润滑油润滑,当轴电压高于一定阈值时,轴承间隙内的润滑油隔离膜被高压电击穿,轴承内环相对外环电势过高产生电弧放电,导致轴承承载面损坏,提前终结轴承寿命。为了避免轴承电流损坏轴承,目前采用了绝缘轴承,但轴电压将通过齿轮啮合面对地放电,对齿轮面造成损坏,导致齿轮提前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轴承电流损坏轴承或齿轮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或消除轴承电流的无刷电机。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之一,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刷电机,所述无刷电机包括机座、轴承和转轴,所述转轴转动的连接在所述轴承内,所述轴承配接在所述机座上,所述轴承的滚动体与内圈和外圈之间存在间隙,所述转轴的端部设置放电部,所述放电部与所述转轴的之间的存在一定距离,该距离使得所述转轴与所述放电部之间的击穿电压小于所述轴承间隙的击穿电压,所述放电部接地。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轴端部设置凹槽,所述放电部插入所述凹槽内部。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和所述放电部均设置为圆柱形,所述放电部与所述凹槽同轴。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放电部设置为环状,所述转轴套设于所述放电部内部。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放电部设置为圆环,所述转轴设置为圆柱形,所述放电部与所述转轴同轴。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放电部连接在所述机座上,所述放电部和所述机座均设置为导体,所述机座接地。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承的间隙内设置润滑油。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放电部与所述转轴之间的介质的介电强度小于所述轴承间隙内介质的介电强度。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无刷电机设置为内转子无刷电机,所述无刷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包括壳体与磁体,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机座上,所述磁体固定在所述壳体内侧,所述磁体内侧设置所述转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接地的放电部,放电部将轴电流和轴承电流导出,平衡转轴两端的电压值,防止对轴承和齿轮造成伤害,该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效果稳定不易失效,通过牺牲额外设置不需要承载的放电部,保护了需要承载的轴承接触面。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无刷电机的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无刷电机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无刷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0、无刷电机;1、机座;2、定子;3、转子;4、转轴;41、凹槽;5、轴承;51、内圈;52、滚动体;53、外圈;6、放电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无刷电机100,无刷电机100包括机座1,机座1上设置转子3和定子2,转轴4与转子3连接,对于内转子3无刷电机100,转子3设置在内侧,转轴4设置在转子3内,定子2设置在转子3外周;对于外转子3无刷电机100,定子2设置在内侧,转子3设置在定子2外周,转子3的端部连接转轴4,插入定子2内,转轴4的轴线与定子2的轴线在一条线上;转轴4上设置至少两个轴承5,轴承5设置在机座1或其他固定机构上,用于承载转轴4的转动,由于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等原因,轴承5的滚动体52与内圈51和外圈53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在几十微米的量级。在转轴4的端部设置放电部6,放电部6与转轴4的之间的存在一定距离,该距离使得转轴4与放电部6之间的击穿电压小于轴承5间隙的击穿电压,放电部6接地;由于转轴4与放电部6之间的击穿电压小于轴承5间隙的击穿电压,所以转轴4上的电压优先击穿转轴4与放电部6之间的间隙,并通过放电部6接地排出,避免了轴承5内间隙的放电,保护了轴承5内的承载面,实现了保护轴承5的目的。进一步地,转轴4端部设置凹槽41,放电部6插入凹槽41内部;具体如图1或图2所示,放电部6插入到凹槽41内部,装配时控制凹槽41的内壁与放电部6的外壁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凹槽41和放电部6均设置为圆柱形,放电部6与凹槽41同轴;即放电部6的外壁到转轴4的凹槽41的内壁的各个方向的距离均相等,有利于在放电部6的各个面上均匀的将转轴4上的轴电流放出。进一步地,放电部6连接在机座1上,放电部6和机座1均设置为导体,机座1接地。进一步地,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轴承5需要润滑,所以在轴承5的间隙内设置润滑油,一般润滑油的介电强度为10~15MV/m;进一步地,虽然轴承5内的间隙很小,但由于润滑油的介电强度较高,当转轴4与放电部6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或是其他能使放电部6与转轴4之间的介电强度小于轴承5间隙的介电强度的介质,均可使放电部6与转轴4之间的实际距离不需要完全小于轴承5内间隙的距离,从而简化了加工难度,易于生产。进一步地,无刷电机100设置为内转子3无刷电机100,定子2包括壳体与磁体,壳体固定在机座1上,磁体固定在壳体内侧,磁体内侧设置转子3。当无刷电机100为外转子3无刷电机100时,将定子2与转子3交换位置,导电体的设置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内转子3无刷电机100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接地的放电部6,放电部6将轴电流和轴承电流导出,平衡转轴4两端的电压值,防止对轴承5和齿轮造成伤害,该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效果稳定不易失效,通过牺牲额外设置不需要承载的放电部6,保护了需要承载的轴承5接触面。(2)通过控制轴承5间隙内介质的介电强度大于放电部6与转轴4之间的介电强度,使放电部6易于生产,加工难度降低,装配方便。(3)对于内转子3无刷电机100和外转子3无刷电机100,本方案均适用,应用范围广。实施例2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放电部6设置为环状,转轴4套设于放电部6内部。下面对该区别进行详细介绍,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将放电部6套设在转轴4外部,是本方案与实施例1相同构思的另一种实现形式,进一步地,放电部6设置为圆环,转轴4设置为圆柱形,放电部6与转轴4同轴,控制放电部6内壁上各处的放电量均匀,避免局部的剧烈放电。同样的,放电部6与转轴4之间的配合关系可以是其他形式,当满足转轴4与放电部6之间的击穿电压小于轴承5间隙的击穿电压,且放电部6接地将电流导出时,均能实现本方案的目的。上文所列出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专利技术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刷电机,所述无刷电机包括机座、轴承和转轴,所述转轴转动的连接在所述轴承内,所述轴承配接在所述机座上,所述轴承的滚动体与内圈和外圈之间存在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端部设置放电部,所述放电部与所述转轴的之间的存在一定距离,该距离使得所述转轴与所述放电部之间的击穿电压小于所述轴承间隙的击穿电压,所述放电部接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刷电机,所述无刷电机包括机座、轴承和转轴,所述转轴转动的连接在所述轴承内,所述轴承配接在所述机座上,所述轴承的滚动体与内圈和外圈之间存在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端部设置放电部,所述放电部与所述转轴的之间的存在一定距离,该距离使得所述转轴与所述放电部之间的击穿电压小于所述轴承间隙的击穿电压,所述放电部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端部设置凹槽,所述放电部插入所述凹槽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和所述放电部均设置为圆柱形,所述放电部与所述凹槽同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部设置为环状,所述转轴套设于所述放电部内部。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宇飞,刘文俊,王震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加拉泰克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