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扭力梁的弹簧托盘的布置方法
本专利技术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扭力梁的弹簧托盘的布置方法。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逆向的设计方法对扭力梁进行结构设计,也就是根据对标的成熟车型以及工程师的设计经验进行设计,并在设计成型后加工出样品件,进而通过对样品件进行试验验证,以根据试验结果对扭力梁的弹簧托盘的结构进行改进。但是,已有的扭力梁的结构种类繁多,不同结构的扭力梁对弹簧托盘的布置以及设计要求不同,且试验过程中需要对弹簧托盘进行多次改进,导致研发过程中的时间以及人力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扭力梁的弹簧托盘的布置方法,所述扭力梁的弹簧布置方法可以降低扭力梁的研发过程中的时间以及人力成本。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扭力梁的弹簧托盘的布置方法包括:S1:基于扭力梁的三维模型建立扭力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在所述有限元分析模型中查找所述扭力梁的横梁的低应力区,所述横梁上的最大应力值为A,低应力区的判定条件为: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扭力梁(100)的弹簧托盘(30)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S1:基于扭力梁(100)的三维模型建立扭力梁(100)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在所述有限元分析模型中查找所述扭力梁(100)的横梁(10)的低应力区(b),所述横梁(10)的最大应力值为A,低应力区(b)的判定条件为:所述横梁(10)上受力≤k×A的区域形成为低应力区(b),其中,k为低应力系数,k≤0.5;/nS2:设置连接所述横梁(10)的弹簧托盘(30),将所述弹簧托盘(30)与所述横梁(10)的连接位置设置在所述低应力区(b)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力梁(100)的弹簧托盘(30)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基于扭力梁(100)的三维模型建立扭力梁(100)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在所述有限元分析模型中查找所述扭力梁(100)的横梁(10)的低应力区(b),所述横梁(10)的最大应力值为A,低应力区(b)的判定条件为:所述横梁(10)上受力≤k×A的区域形成为低应力区(b),其中,k为低应力系数,k≤0.5;
S2:设置连接所述横梁(10)的弹簧托盘(30),将所述弹簧托盘(30)与所述横梁(10)的连接位置设置在所述低应力区(b)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梁(100)的弹簧托盘(30)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基于扭力梁(100)的三维模型建立扭力梁(100)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在所述有限元分析模型中,将两个纵梁(20)连接在所述横梁(10)两端,并在所述纵梁(20)邻近所述横梁(10)的一端设置车身安装点(a),将扭力梁(100)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中的纵梁(20)上的用于安装于车身的车身安装点(a)设置为固定不动,在两个所述纵梁(20)的与所述车身安装点(a)相背的一端施加在Z方向上相反的力或位移,以查找所述低应力区(b),其中Z方向与车辆的Z方向相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梁(100)的弹簧托盘(30)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k的取值范围为:0.3≤k≤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梁(100)的弹簧托盘(30)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将所述弹簧托盘(30)的第一边沿(31)连接在所述横梁(10)上,将所述弹簧托盘(30)的第二边沿(32)连接在所述纵梁(20)上,且所述第一边沿(31)与所述第二边沿(32)相交,并将所述弹簧托盘(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晨威,王长文,
申请(专利权)人: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