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排水止水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1555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排水止水带,包括排水盒及排水槽,排水盒固定设置在排水缝隙的背水面,排水盒为凹形槽结构;排水盒的凹面为迎水面,排水槽固定设置在排水盒的迎水面上;排水槽的一端与排水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嵌入排水缝隙中,排水槽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排水缝隙的两侧缝隙壁紧密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排水槽嵌入在排水缝隙内,通过排水槽汇集从排水缝隙流出的地下水,并将汇集的地下水排入边沟,再流入中央排水沟,排出隧洞;排水盒作为二次防排水的屏障,当排水槽与排水缝隙之间存在少量渗漏水时,渗漏水通过卡接段与排水缝隙之间的缝隙进入排水盒内,利用排水盒对渗漏水二次汇集,并将其排出,避免了渗漏水浸入隧道或其他建筑物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排水止水带
本技术涉及隧道或地下工程防排水
,特别涉及一种可排水止水带。
技术介绍
我国早期的铁路隧道建设时,防水方面没有因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导致了富水地区隧道出现比较严重的渗漏水病害。混凝土衬砌自身拥有良好的防水效果,但是在施工缝或者变形缝的位置,由于施工或降雨等因素,常常会产生渗漏水或者涌水的现象。目前,工程中常用的止水带分为背贴式止水带和中埋式止水带,现有的止水带短时间内能够阻止地下水的渗入侵入隧道内,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水压力作用、矿物质的侵蚀以及施工工艺缺陷,存在防水板破损、排水管接头不牢固、止水带施工不当等不足之处,造成二次衬砌隧道施工缝或者变形缝位置渗漏水问题的不断出现;现有的背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均采用与二次衬砌施工为整体结构,后期无法进行更换维修;当止水带经过长时间的水压力作用以及矿物质的侵蚀,易发生老化,从而在止水带与衬砌间产生缝隙,造成水的渗漏,继而在后期运营过程中,排水管堵塞、排水系统老化、破损等问题相继出现,不仅增加了隧道后期运营维护保养的成本,也使得渗漏水的治理十分被动。在交通工具快速发展的今天,隧道内渗漏水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排水止水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盒(1)及排水槽(2),排水盒(1)固定设置在排水缝隙(7)的背水面,排水盒(1)为凹形槽结构;排水盒(1)的凹面为迎水面,排水槽(2)固定设置在排水盒(1)的迎水面上;排水槽(2)的一端与排水盒(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嵌入排水缝隙(7)中,排水槽(2)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排水缝隙(7)的两侧缝隙壁紧密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排水止水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盒(1)及排水槽(2),排水盒(1)固定设置在排水缝隙(7)的背水面,排水盒(1)为凹形槽结构;排水盒(1)的凹面为迎水面,排水槽(2)固定设置在排水盒(1)的迎水面上;排水槽(2)的一端与排水盒(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嵌入排水缝隙(7)中,排水槽(2)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排水缝隙(7)的两侧缝隙壁紧密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排水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排水槽(2)的截面为半圆弧形或V型结构;其中,半圆弧形结构的底部圆弧面与排水盒(1)固定连接,半圆弧形结构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排水缝隙(7)的两侧缝隙壁紧密贴合;V型结构的底部与排水盒(1)固定连接,V型结构的两个侧壁端分别与排水缝隙(7)的两侧缝隙壁紧密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排水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排水槽(2)的两个侧壁末端分别设置有卡接段(3),卡接段(3)与排水缝隙(7)紧密贴合;两个卡接段(3)之间的距离大于排水缝隙(7)的缝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排水止水带,其特征在于,卡接段(3)采用楔形结构,卡接段(3)与排水槽(2)的连接端为大端,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兴彬刘宝平杨武策王亚琼张卫东任锐王志丰王程昱李嘉琦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陕西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