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满足高环境要求的隧道清污分离排水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756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满足高环境要求的隧道清污分离排水沟,包括若干第一预制件和第二预制件以及若干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第一预制件为U型,若干第一预制件沿隧道纵向拼接形成污水暗沟,第二预制件为L型,若干第二预制件沿隧道纵向拼接后与隧道衬砌结构之间形成电缆沟,第一预制件左侧壁与第二预制件侧壁以及隧道衬砌结构之间形成清水暗沟,第一盖板沿隧道纵向依次设置在污水暗沟和清水暗沟上,第二盖板沿隧道纵向依次设置电缆沟上,相比于现有技术,其隧道清污分离排水沟能够满足隧道施工与运营阶段清污分离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污水量极大地特长及超长隧道施工,单独排出污水后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后的水可以重复利用,满足高环境要求。

A kind of tunnel sewage removal and separation drainage ditch meeting high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满足高环境要求的隧道清污分离排水沟
本技术涉及隧道及地下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满足高环境要求的隧道清污分离排水沟。
技术介绍
隧道排水与隧道建设及运营的正常推进和安全息息相关,《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规定:“采取的隧道防排水措施,应注意保护自然环境”;“隧道洞内宜按地下水与运营清洗污水、消防污水分离排放的原则设置纵向排水系统”。在高环境要求的地区,施工、运营及消防污水不允许直接排放,必须经过处理后再利用或者异地排放,因此,需要在隧道内单独设置沟槽引排污水,尤其对于特长及超长隧道,污水体量大,需要较强的污水排放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技术现状,提供一种满足高环境要求的隧道清污分离排水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满足高环境要求的隧道清污分离排水沟,包括若干第一预制件和第二预制件以及若干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第一预制件为U型,若干第一预制件沿隧道纵向拼接形成污水暗沟,污水暗沟的坡度与隧道纵坡一致,第二预制件为L型,若干第二预制件沿隧道纵向拼接后与隧道衬砌结构之间形成电缆沟,第一预制件左侧壁与第二预制件侧壁以及隧道衬砌结构之间形成清水暗沟,清水暗沟与纵向排水管通过若干横向导水管连通,第一盖板沿隧道纵向依次设置在污水暗沟和清水暗沟上,第二盖板沿隧道纵向依次设置电缆沟上,第一盖板位于污水暗沟上方处设有弧形截水凹槽,弧形截水凹槽的底部沿隧道纵向均匀设有若干泄水孔。进一步的,还包括若干中间盖板,所述第一预制件左侧外壁上设有梯形凸起,中间盖板两端分别搁置于隧道衬砌结构和梯形凸起上,若干中间盖板沿清水暗沟纵向依次设置并将清水暗沟分为在上的保温区和在下的过流区,保温区内填充保温材料,清水暗沟与横向导水管连接处位于过流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制件左侧壁的高度小于其右侧壁的高度,使第一盖板的着力点分布至两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制件右侧壁的宽度大于其左侧壁的宽度且右侧壁上半部的宽度大于其下半部的宽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制件下方铺设防水水泥砂浆垫层作为整平层。进一步的,相邻泄水孔的间距为10c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相比于现有技术,其满足高环境要求的隧道清污分离排水沟能够满足隧道施工与运营阶段清污分离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污水量极大地特长及超长隧道施工,单独排出污水后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后的水可以重复利用,满足高环境要求;2、对引排地下水的清水暗沟进行保温处理,满足高寒地区的防冻要求;3、排水沟的大部分结构均采用预制的形式,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检修时,侧式水沟无需破开路面,检修方便。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排水管与隧道排水系统的局部横断面;附图2为本技术第一预制件的构造图;附图3为本技术第一盖板的主视图;附图4为本技术第一盖板的俯视图。标注说明:1、第二盖板,2、第二预制件,3、第一盖板,4、路面,5、纵向排水管,6、横向导水管,7、保温材料,8、中间盖板,9、整平层,10、第一预制件,11、泄水孔。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满足高环境要求的隧道清污分离排水沟,包括若干第一预制件10和第二预制件2以及若干第一盖板3和第二盖板1。第一预制件10为U型,若干第一预制件10沿隧道纵向拼接形成污水暗沟,用于引排隧道内的污水,污水暗沟的坡度与隧道纵坡一致。第二预制件2为L型,若干第二预制件2沿隧道纵向拼接后与隧道衬砌结构之间形成电缆沟,用于排布电缆线。第一预制件10左侧壁与第二预制件2侧壁以及隧道衬砌结构之间形成清水暗沟,也就是说,清水暗沟一侧壁与污水暗沟共用,另一侧壁的上部与电缆沟共用,另一侧壁的下部以及底部均与隧道衬砌结构共用,清水暗沟与纵向排水管5通过若干横向导水管6连通,用于引排通过纵向排水管5收集的地下水。第一盖板3沿隧道纵向依次设置在污水暗沟和清水暗沟上,即污水暗沟和清水暗沟共用盖板,第一盖板3两端分别支撑于第二预制件3和第一预制件10上,第一盖板3位于污水暗沟上方处设有弧形截水凹槽,弧形截水凹槽的底部沿隧道纵向均匀设有若干泄水孔11,隧道内的污水汇集至弧形截水凹槽内,并通过泄水孔11引入污水暗沟。作为优选的,相邻泄水孔11的间距为10cm。第二盖板1沿隧道纵向依次设置电缆沟上,第二盖板1两端分别支撑于隧道衬砌结构和第二预制件上2。上述技术方案中,其满足高环境要求的隧道清污分离排水沟能够满足隧道施工与运营阶段清污分离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污水量极大地特长及超长隧道施工,单独排出污水后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后的水可以重复利用,满足高环境要求。排水沟的大部分结构均采用预制的形式,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检修时,侧式水沟无需破开路面4,检修方便。还包括若干中间盖板8,所述第一预制件9左侧外壁上设有梯形凸起,中间盖板8两端分别搁置于隧道衬砌结构和梯形凸起上,若干中间盖板8沿清水暗沟纵向依次设置并将清水暗沟分为在上的保温区和在下的过流区,保温区内填充保温材料7,清水暗沟与横向导水管6连接处位于过流区。通过上述方式对引排地下水的清水暗沟进行保温处理,满足高寒地区的防冻要求。在非保温隧道段,可以取消保温区以及对应中间盖板8,此时,整个清水暗沟作为过水断面。所述第一预制件10左侧壁的高度小于其右侧壁的高度,使第一盖板3的着力点分布至两端,保证第一盖板3支承的稳定性。所述第一预制件10右侧壁的宽度大于其左侧壁的宽度且右侧壁上半部的宽度大于其下半部的宽度。也就是说,污水暗沟靠近路面4的侧壁较宽且上部扩大,扩大端为第一盖板3及路面4的承台,扩大端尺寸可以适当调整,但要确保路面4车道边线不侵入第一盖板3,下部非扩大端的宽度不宜低于10cm,从而确保污水暗沟靠近路面4的侧壁不会因路面4的压力而破坏。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制件10下方铺设防水水泥砂浆垫层作为整平层9。隧道左右两侧均设置排水沟,左右两侧排水沟的具体大小根据施工及运营需要确定,并考虑路面4横坡的影响,左右两侧排水沟的尺寸可以存在差异,但形式保持一致。具体的,隧道施工时,排水沟敞开,但清水暗沟盖上中间盖板8,不填保温材料7,施工时,掌子面施工污水及掌子面基岩裂隙水及时排放至污水暗沟中,隧道运营时,第一盖板10及中间盖板8均盖上,地下水通过横向导水管6排入清水暗沟中,污水从泄水孔11汇入污水暗沟中,从而实现清污分离。当然,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使用范围,故,凡是在本技术原理上做等效改变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满足高环境要求的隧道清污分离排水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第一预制件(10)和第二预制件(2)以及若干第一盖板(3)和第二盖板(1),第一预制件(10)为U型,若干第一预制件(10)沿隧道纵向拼接形成污水暗沟,污水暗沟的坡度与隧道纵坡一致,第二预制件(2)为L型,若干第二预制件(2)沿隧道纵向拼接后与隧道衬砌结构之间形成电缆沟,第一预制件(10)左侧壁与第二预制件(2)侧壁以及隧道衬砌结构之间形成清水暗沟,清水暗沟与纵向排水管(5)通过若干横向导水管(6)连通,第一盖板(3)沿隧道纵向依次设置在污水暗沟和清水暗沟上,第二盖板(1)沿隧道纵向依次设置电缆沟上,第一盖板(3)位于污水暗沟上方处设有弧形截水凹槽,弧形截水凹槽的底部沿隧道纵向均匀设有若干泄水孔(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满足高环境要求的隧道清污分离排水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第一预制件(10)和第二预制件(2)以及若干第一盖板(3)和第二盖板(1),第一预制件(10)为U型,若干第一预制件(10)沿隧道纵向拼接形成污水暗沟,污水暗沟的坡度与隧道纵坡一致,第二预制件(2)为L型,若干第二预制件(2)沿隧道纵向拼接后与隧道衬砌结构之间形成电缆沟,第一预制件(10)左侧壁与第二预制件(2)侧壁以及隧道衬砌结构之间形成清水暗沟,清水暗沟与纵向排水管(5)通过若干横向导水管(6)连通,第一盖板(3)沿隧道纵向依次设置在污水暗沟和清水暗沟上,第二盖板(1)沿隧道纵向依次设置电缆沟上,第一盖板(3)位于污水暗沟上方处设有弧形截水凹槽,弧形截水凹槽的底部沿隧道纵向均匀设有若干泄水孔(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足高环境要求的隧道清污分离排水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中间盖板(8),所述第一预制件(10)左侧外壁上设有梯形凸起,中间盖板(8)两端分别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勇彭文波李昕高抗蹇宜霖郑聪高翔邹小新宋梓栋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