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陆专利>正文

水稻钵苗掉植机和配合该机育苗盘、拔苗框、钳及盛苗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05 阅读:3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钵苗掉植机和配合该机育苗盘、拔苗框、钳及盛苗托的农业机具。该机主要由船底板、机架、秧盘组成、机结构简单、轻便易操作、掉到田里钵苗株行距均匀、行距可调、不伤苗、不漏植、1人掌机1人拔苗装机,每小时可植亩左右,比人抛快、好、增产15%左右、全耕免耕田适用。育苗盘由盘孔、压边组成、盘孔排列、相邻两孔中心距、纵向或横向一排孔数与机小秧盘的相同。拔苗框主要由框盘、压架组成、框盘内横宽与机小秧盘纵宽一样。钳主要由钳内、外框和内、外框夹条组成、钳夹数、相邻两钳夹中心距与机小秧盘纵向一排秧孔数和相邻两秧孔中心距同。盛苗托主要由盛苗盘、盛苗托板组成,盛苗盘孔排列、大小、数量与机小秧盘的相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水稻钵苗栽植的水稻钵苗掉植机、本专利技术还涉及配合该机育苗盘、拔苗框、钳及盛苗托的农业机具。
技术介绍
目前世界上种植水稻方式有直播、拔秧、铲秧、钵苗等,这几种种植方式中钵苗抛秧种植最省工、最省时、产量又最高、还大大减轻劳动强度,这种水稻钵苗抛秧种植60年代始于日本,日本许多著名水稻专家充分肯定这项成功技术,日本虽然最早研究使用这一技术,但由于日本机械化育秧与机械插秧研究应用成功,又由于日本劳动力不足,因此日本对这项技术种植面积不大,后经日本松岛省三先生推荐,尼日利亚、印度、韩国及我国广泛应用这项技术,我国从手抛、机械抛发展到机械行栽、机械磁力插秧研制,它们的共同特点种植到田里的钵苗都是浅栽,秧苗分蘖节位低、有效分蘖多、产量高等优点。人手抛与机械抛钵苗,最大优点工效较高、最大缺点抛到田里的钵苗蔬密不均匀,杂乱无序,不便于田间管理、给机械收割加大难度,目前在田野上这种抛钵苗方式大大减少,人工抛钵苗的多改为人站于田中,左手提着育苗盘,右手从育苗盘上一个个把钵苗拔起来、又一个个把钵苗掷到田里,使钵苗基本有株行距排列,但工效很底,机械行栽和机械磁力插钵苗在田野上还没有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钵苗掉植机由船底板、机架、秧盘、锁轴组成,其特征是船底板(1)是支承全机浮于田中泥水面上作业并兼有平整田面作用;机架(2)上设置有:双臂拉机杆(3)、右手操纵杆(4)、落秧条板(5)、秧盘左右移动条板(6)、秧盘左右移动条板卡桩(7)、棘轮止退条(8)、直齿推动杆(9)、直齿推动杆螺钉(10)、直齿推动杆卡桩(11)、直齿轮拨叉(12)、落秧导管(13)、行距调节板(14)、固定行距调节板的条板(15)、传动轴(24)、双臂拉机杆(3)、设置有调节双臂拉机杆升降螺钉孔(16)、右手操纵杆(4)、上设置有棘爪(17)、当操纵右手操纵杆(4)、下上活动时、棘爪(17)、拨动棘轮(25)上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钵苗掉植机由船底板、机架、秧盘、锁轴组成,其特征是船底板(1)是支承全机浮于田中泥水面上作业并兼有平整田面作用;机架(2)上设置有双臂拉机杆(3)、右手操纵杆(4)、落秧条板(5)、秧盘左右移动条板(6)、秧盘左右移动条板卡桩(7)、棘轮止退条(8)、直齿推动杆(9)、直齿推动杆螺钉(10)、直齿推动杆卡桩(11)、直齿轮拨叉(12)、落秧导管(13)、行距调节板(14)、固定行距调节板的条板(15)、传动轴(24)、双臂拉机杆(3)、设置有调节双臂拉机杆升降螺钉孔(16)、右手操纵杆(4)、上设置有棘爪(17)、当操纵右手操纵杆(4)、下上活动时、棘爪(17)、拨动棘轮(25)上的棘齿(28)、使传动轴(24)上的棘轮(25)、园柱形凸轮(26)、直齿轮(27)、都同时转动、又使秧盘(32)、作向左或向右或使内盘(34)、向前推进、完成钵苗掉植作业、右手操纵杆(4)的下上活动是机完成钵苗掉植作业的动力来源,落秧条板(5)上开有等距离一排落秧孔(18)、落秧孔(18)比秧盘孔(39)大、相邻的两个落秧孔之间的中心距离就是钵苗掉植到田里的株距,秧盘左右移动条板(6)上设置有秧盘左右移动顶杆(19)、秧盘左右移动顶杆(19)下端插进园柱形凸轮导轨槽内、受导轨摆动段(20)摆动、每次只移动一个秧盘孔(39)的边长或直径长度距离停下来、这停下的位置正是使进入落秧条板(5)上的一排带钵苗秧盘孔(39)正对落秧孔(18)的钵苗秧苗掉入落秧孔(18)进入落秧导管(13)掉植到田里(这是由秧盘向左或向右移动掉植到田里的钵苗方式),秧盘左右移动条板卡桩(7)、是固定秧盘左右移动条板(6)作左右移动的桩,棘轮止退条(8)是防止棘轮(25)倒退的设置,直齿推动杆(9)上同一段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向下伸的齿条(22)、这两侧的齿条(22)是互相错开的、同侧一排的相邻两个齿条相距等于相邻两个秧盘孔(39)的边长或直径长度、两侧的齿数和等于一个小秧盘(35)纵向一排秧盘孔数、该杆的前端还设置有一对直齿推动杆连接环(23),直齿推动杆螺钉(10)是调节直齿推动杆(9)松紧度而设置的,直齿推动杆卡桩(11)是固定直齿推动杆(9)作前后移动的设置,直齿轮拨叉(12)是拨动直齿轮(27)左右移动、使直齿轮上的直齿(29)与直齿推动杆齿条(22)离合的设置,落秧导管(13)的上端连接落秧孔(18)下端,从落秧孔(18)掉下的钵苗通过落秧导管(13)准确落到田里的需要的距离点上、落秧导管(13)下端活动固定在行距离调节板(14)上,固定行距离调节板的条板(15)、是把行距调节板(14)固定起来的条板,传动轴(24)上设置有棘轮(25)、园柱形凸轮(26)和直齿轮(27),棘轮(25)上有棘齿(28)、棘齿数等于相邻两个落秧孔(18)之间的中心距离能排下多少个秧盘孔(39)边长或直径长度数的两倍,园柱形凸轮(26)上有两段摆动段导轨(20)和两段平滑段导轨(21)、它们互相错开、每个摆动段(20)能摆动顶杆(19)使秧盘(32)向左或向右移动的距离等于相邻的两个落秧孔之间距离减去一个秧盘孔(39)的边长或直径长度的差,每个平滑段导轨(21)弧长等于园柱形凸轮(26)周长除以棘轮(25)上的棘齿数的商,直齿轮(27)上有两个直齿(29),它们分别在直齿轮(27)两侧、互相对称、直齿(29)在顶杆(19)运行在园柱形凸轮平滑段导轨(21)时、正是其中一个直齿(29)拨动同旁上的直齿推动杆(9)上的齿条(22)前进一个秧盘孔(39)的边长或直径长度,使直齿推动杆(9)前进,同时通过锁轴(30)把直齿推动杆连接环(23)与内盘连接环(31)连接起来的作用、把内盘(34)向前拉使小秧盘(35)一排秧盘孔进入落秧条板(5)上、这时那些正对落秧孔(18)的小秧盘秧孔(39)里的钵苗从落秧孔(18)进入落秧导管(13)掉植到田里(这是由内盘(34)前进掉植到田里的钵苗方式);秧盘(32)由盘托(33)和内盘(34)组成。盘托(33)底面设置有与内盘(34)里的小秧盘(35)同样多、同样大小的小秧盘托板(36)、小秧盘托板(36)之间是一条准能放下一条落秧条板(5)的落秧条板套沟(3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学武梁陆
申请(专利权)人:梁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