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雾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8837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1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雾分离器,能够防止相较于分离部件位于下游的油雾卷入分离后的窜漏气体并供给至内燃机的进气系统。油雾分离器包括分离器壳、气体入口部、气体出口部、分离部件以及壁部。分离器壳形成有气体流路。气体入口部于气体流路的一侧将窜漏气体导入分离器壳。气体出口部于气体流路的另一侧将窜漏气体排出分离器壳。分离部件设置于分离器壳内,并位于气体入口部与气体出口部之间,以在窜漏气体于气体流路中流通时从窜漏气体中分离出油雾。壁部立设于分离器壳内的底壁上,并在分离部件与气体出口部之间偏向气体出口部的位置上与气体出口部相向。

Oil mist sepa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雾分离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从内燃机(internalcombustionengine)内的窜漏气体(blow-bygas)分离出油雾(oilmist)的油雾分离器(oilmistseparator)。
技术介绍
在汽车用内燃机中,众所周知,将从内燃机的燃烧室泄漏到曲轴箱(crankcase)内的含有未燃烧成分的窜漏气体导入内燃机的进气系统使其燃烧。而且,通过曲轴箱内的窜漏气体含有油雾,因此为了防止油雾流入至内燃机的进气系统,能够在汽缸盖罩(cylindercover)的内部设置将窜漏气体中的油雾分离/除去的油雾分离器。举例来说,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由多孔板、纤维材料如羊毛(fleece)、与冲击板等构件所构成的分离部件,通过使窜漏气体经过多孔板与纤维材料后碰撞冲击板,进行油雾的分离/除去。[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40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有技术中,即使能够通过分离部件从窜漏气体中分离出油雾,在分离部件的下游侧的油雾仍可能再次卷入窜漏气体中,而随着窜漏气体供给至内燃机的进气系统。[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雾分离器,其目的在于防止相较于分离部件位于下游的油雾卷入分离后的窜漏气体并供给至内燃机的进气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用于从内燃机内的窜漏气体分离出油雾,其中,所述油雾分离器包括分离器壳、气体入口部、气体出口部、分离部件以及壁部。分离器壳形成有所述窜漏气体所流通的气体流路。气体入口部于所述气体流路的一侧将所述窜漏气体导入所述分离器壳。气体出口部于所述气体流路的另一侧将所述窜漏气体排出所述分离器壳。分离部件设置于所述分离器壳内,并位于所述气体入口部与所述气体出口部之间,以在所述窜漏气体于所述气体流路中流通时从所述窜漏气体中分离出油雾。壁部立设于所述分离器壳内的底壁上,并在所述分离部件与所述气体出口部之间偏向所述气体出口部的位置上与所述气体出口部相向。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中,所述气体出口部设置于所述分离器壳的侧壁,所述壁部相对于所述底壁的高度等于或者高于所述气体出口部的最下侧相对于所述底壁的高度。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中,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气体出口部,所述壁部相对于所述底壁的高度等于或者高于所述单向阀的最下侧相对于所述底壁的高度。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中,所述壁部以所述壁部与所述分离器壳的侧壁之间设有间隙的方式立设于所述分离器壳内的所述底壁上。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中,所述底壁具备在所述气体流路上相较于所述分离部件位于下游的油排出部,以将所述分离部件所分离出的油雾集结成的油滴排出所述分离器壳。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中,所述壁部在所述气体流路上相较于所述油排出部位于下游。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中,所述壁部位于所述油排出部和所述气体出口部之间。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中,在所述底壁中,在所述气体流路上相较于所述分离部件位于下游且相较于所述油排出部位于上游的局部从所述分离部件朝向所述油排出部变低而倾斜,且在所述气体流路上相较于所述油排出部位于下游且相较于所述气体出口部位于上游的局部从所述气体出口部朝向所述油排出部变低而倾斜。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中,所述壁部为与所述气体出口部相向的板结构。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中,在所述油雾分离器安装于所述内燃机的情况下,所述油雾分离器的下游端连通于相较于所述内燃机所用的节流阀位于下游的进气系统。[专利技术的效果]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油雾分离器中,分离器壳内安装有用以从窜漏气体中分离油雾的分离部件,而壁部立设于分离器壳内的底壁上,并在所述气体流路中的所述分离部件与所述气体出口部之间偏向所述气体出口部的位置上与所述气体出口部相向。即,通过分离部件分离后的窜漏气体在流通至气体出口部的过程中再次撞击壁部而分离出油雾,从而能够减少将相较于分离部件位于下游的油雾重新卷入分离后的窜漏气体的可能性。据此,本专利技术的油雾分离器能够防止相较于分离部件位于下游的油雾卷入分离后的窜漏气体并供给至内燃机的进气系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油雾分离器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的油雾分离器的分离部件、底壁以及单向阀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3的底壁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图1的油雾分离器所应用的内燃机的组成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50:内燃机;51:曲轴箱强制通风腔室;52:通气腔室;53:进气歧管;54:节流阀;55:涡轮;56:空气清净器;57、58、59:通道;100:油雾分离器;110:分离器壳;112:顶壁;114:侧壁;116:底壁;120:气体入口部;130:气体出口部;140:分离部件;142:多孔板;144:纤维材料;146:冲击板;150:壁部;160:单向阀;170:油排出部;172:排出口;174:排出管;A、B:区域;D:箭头;d:间隙;H1、H2:高度;R1、R2:局部。具体实施方式现将详细地参考本专利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号在附图和描述中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的剖面示意图,且图2为图1的油雾分离器的另一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油雾分离器100包括分离器壳110、气体入口部120、气体出口部130、分离部件140以及壁部150。分离器壳110包括顶壁112、多个侧壁114与底壁116。顶壁112与多个侧壁114彼此连接以构成具有容置空间的盖体结构,而底壁116以与顶壁112相向的方式组装至所述盖体结构,藉以构成分离器壳110,并且所述分离器壳110内的容置空间能够形成有窜漏气体所流通的气体流路(详如后续说明)。然而,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制分离器壳110的组成,其可依据需求调整。再者,气体入口部120是设置于分离器壳110的其中一侧壁114的开口结构,于所述气体流路(例如是图1所示的箭头D所指的流通方向)的一侧将所述窜漏气体导入所述分离器壳110。与此相对地,气体出口部130是设置于分离器壳110的另一侧壁114的开口结构,于所述气体流路(例如是图1所示的箭头D所指的流通方向)的另一侧将所述窜漏气体排出所述分离器壳110。分离部件140包括多孔板142、纤维材料144如羊毛、与冲击板146等构件,但不以此为限制。分离部件140设置于分离器壳110内,并位于气体入口部120与气体出口部130之间。如此,窜漏气体在气体入口部120与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雾分离器,用于从内燃机内的窜漏气体分离出油雾,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雾分离器包括:/n分离器壳,形成有所述窜漏气体所流通的气体流路;/n气体入口部,于所述气体流路的一侧将所述窜漏气体导入所述分离器壳;/n气体出口部,于所述气体流路的另一侧将所述窜漏气体排出所述分离器壳;/n分离部件,设置于所述分离器壳内,并位于所述气体入口部与所述气体出口部之间,以在所述窜漏气体于所述气体流路中流通时从所述窜漏气体中分离出油雾;以及/n壁部,立设于所述分离器壳内的底壁上,并在所述分离部件与所述气体出口部之间偏向所述气体出口部的位置上与所述气体出口部相向。/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20 US 16/195,8751.一种油雾分离器,用于从内燃机内的窜漏气体分离出油雾,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雾分离器包括:
分离器壳,形成有所述窜漏气体所流通的气体流路;
气体入口部,于所述气体流路的一侧将所述窜漏气体导入所述分离器壳;
气体出口部,于所述气体流路的另一侧将所述窜漏气体排出所述分离器壳;
分离部件,设置于所述分离器壳内,并位于所述气体入口部与所述气体出口部之间,以在所述窜漏气体于所述气体流路中流通时从所述窜漏气体中分离出油雾;以及
壁部,立设于所述分离器壳内的底壁上,并在所述分离部件与所述气体出口部之间偏向所述气体出口部的位置上与所述气体出口部相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出口部设置于所述分离器壳的侧壁,
所述壁部相对于所述底壁的高度等于或者高于所述气体出口部的最下侧相对于所述底壁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单向阀,设置于所述气体出口部,
所述壁部相对于所述底壁的高度等于或者高于所述单向阀的最下侧相对于所述底壁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多田和司冨谷祐贵金井耀平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