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雾分离器,其中,喷嘴板具备:上部壁,其从汽缸头盖的上壁起向下方延伸;中间壁,其以从上部壁的下端侧起朝向漏气气流的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形成有细孔;以及下部壁,其以从中间壁的下端侧起朝向漏气气流的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而且,喷嘴板以上部壁、中间壁以及下部壁的各自的侧面连接于汽缸头盖的侧壁的方式与汽缸头盖形成为一体,撞击板以与细孔相对的方式与隔板设为一体。该油雾分离器能够通过提高喷嘴板周围的密封性来提高油分离效率,并且能够提高生产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雾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雾分离器,更加详细地说,涉及一种能够通过提高喷嘴板周围的密封性来提高油分离效率、并且能够提高生产率的油雾分离器。
技术介绍
作为以往的油雾分离器,通常已知有在形成于汽缸头盖的漏气的流路中具备用于分离漏气中的油成分的气液分离结构的油雾分离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 - 64029号公报)。在该专利文献I中,作为气液分离结构,例如如图7的(a)所示,公开有如下构造(也被称作“撞击式气液分离结构”。)107,该构造107具备:分隔壁部108,其形成有用于限制漏气的气体量的微细通路114 ;以及碰撞壁部109,其设置于该分隔壁部108的下游侧;该构造107通过使被微细通路114限制了气体量的漏气与碰撞壁部109相碰撞从而分离并收集漏气中所含有的油成分。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将分隔壁部108与分离器盖103或汽缸头盖102形成为一体的构造。在此,在上述专利文献的技术中,在将分隔壁部108与树脂制的分离器盖103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例如如图7的(b)所示,有可能因尺寸公差等的影响而在汽缸头盖102与分隔壁部108之间产生间隙S。其结果,有可能因微细通路114对气体量的限流不充分而导致油的分离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在将分隔壁部108与树脂制的汽缸头盖102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汽缸头盖102的形状变得复杂,预计需要使用非常复杂的模具构造来进行成形。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中,并未明确指出任何关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提高喷嘴板周围的密封性来提高油分离效率、并且能够提高生产率的油雾分离器。本实施方式是一种油雾分离器,其将由树脂制的汽缸头盖和构成该汽缸头盖的底板的树脂制的隔板形成的密闭空间作为漏气的流路,在该流路中具有分离漏气中的油成分的气液分离结构,该气液分离结构具备:喷嘴板,其用于限制漏气的气体量;以及撞击板,其设置于该喷嘴板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该油雾分离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喷嘴板具备:上部壁,其从上述汽缸头盖的上壁起向下方延伸;中间壁,其以从该上部壁的下端侧起朝向漏气气流的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形成有细孔;以及下部壁,其以从该中间壁的下端侧起朝向漏气气流的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上述喷嘴板以上述上部壁、上述中间壁以及上述下部壁的各自的侧面与上述汽缸头盖的侧壁相连的方式与上述汽缸头盖成形为一体,上述撞击板以与上述细孔相对的方式与上述隔板设为一体。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下部壁的下端侧设有用于利用振动熔接接合于上述隔板上的弯曲部。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撞击板朝向漏气气流的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且在该撞击板的上端侧设有流出防止肋。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汽缸头盖的、上述撞击板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设有流出防止板,且该流出防止板的下端侧与上述流出防止肋相对。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中间壁的相对于上述上部壁的倾斜角(Θ I)比上述下部壁的相对于上述上部壁的倾斜角(Θ 2)大。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下部壁的下端侧设有用于利用振动熔接接合于上述隔板上的弯曲部,上述撞击板朝向漏气气流的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且在该撞击板的上端侧设有流出防止肋。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汽缸头盖的、上述撞击板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设有流出防止板,且该流出防止板的下端侧与上述流出防止肋相对。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中间壁的相对于上述上部壁的倾斜角(Θ I)比上述下部壁的相对于上述上部壁的倾斜角(Θ 2)大。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喷嘴板具备:上部壁,其从汽缸头盖的上壁起向下方延伸;中间壁,其以从上部壁的下端侧起朝向漏气气流的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形成有细孔;以及下部壁,其以从中间壁的下端侧起朝向漏气气流的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而且,喷嘴板以上部壁、中间壁以及下部壁的各自的侧面连接于汽缸头盖的侧壁的方式与汽缸头盖成形为一体,撞击板以与细孔相对的方式与隔板设为一体。由此,能够提高喷嘴板周围的密封性,从而能够提高油的分离效率。另外,使用简单的模具构造即可将喷嘴板与汽缸头盖形成为一体。其结果,能够提高生产率。另外,在于上述下部壁的下端侧设有用于利用振动熔接接合于上述隔板上的弯曲部的情况下,能够在振动熔接时确保喷嘴板的强度,从而能够防止喷嘴板的倾倒。进而,在上述撞击板朝向漏气气流的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且在该撞击板的上端侧设有流出防止肋的情况下,能够顺畅地将撞击板上的所收集的油向排出侧引导,并且能够利用流出防止肋抑制所收集的油的飞散和被再带走。另外,在于上述汽缸头盖的、上述撞击板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设有流出防止板,且该流出防止板的下端侧与上述流出防止肋的上端侧相对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流出防止板和流出防止肋更加可靠地抑制所收集的油的飞散和被再带走。进而,在上述中间壁的相对于上述上部壁的倾斜角(Θ I)比上述下部壁的相对于上述上部壁的倾斜角(Θ 2)大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喷嘴板的小模具化。【附图说明】本技术列举了本技术的典型的实施方式的非限定性例子,参照所论及的多个附图并利用以下的详细记述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多幅附图中表不相同的部件。图1是具备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的发动机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2是图1的II — II线截面放大图。图3是从背面侧观察实施例的汽缸头盖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上述汽缸头盖的成形方法的说明图。图5是用于说明上述油雾分离器和比较例的的说明图,图5的(a)表示实施例的汽缸头盖和隔板的基于振动熔接的接合状态,图5的(b)表示比较例的汽缸头盖和隔板的基于振动熔接的接合状态。图6是其他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图7是用于说明以往的油雾分离器的说明图,图7的(a)表示油雾分离器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图7的(b)表示图7的(a)的b — b线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这里所示的事项是示例性的事项以及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事项,且上述事项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最有效地且容易地理解本技术的原理和概念性特征的说明。基于这一点,本说明书并非旨在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根本上理解本技术而超出所需程度地表示本技术的详细的构造,而是利用与附图相配合的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在实际中如何实现本技术的几个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具备气液分离结构(7),该气液分离结构(7)将由树脂制的汽缸头盖(2)和构成汽缸头盖的底板的树脂制的隔板(3)形成的密闭空间作为漏气的流路(5),并在流路中分离漏气中的油成分,气液分离结构具备:喷嘴板(8),其用于限制漏气的气体量;以及撞击板(9),其设置于喷嘴板的下游侧。而且,喷嘴板(8)具备:上部壁(11),其从汽缸头盖的上壁起向下方延伸;中间壁(12),其以从上部壁的下端侧起朝向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形成有细孔(14);下部壁(13),其以从中间壁的下端侧起朝向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而且,喷嘴板(8)以上部壁、中间壁以及下部壁的各自的侧面连接于汽缸头盖的侧壁的方式与汽缸头盖(2)形成为一体,撞击板(9)与隔板(3)设为一体(例如,参照图2和图6等)。作为上述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雾分离器,其将由树脂制的汽缸头盖和构成该汽缸头盖的底板的树脂制的隔板形成的密闭空间作为漏气的流路,在该流路中具有分离漏气中的油成分的气液分离结构,该气液分离结构具备:喷嘴板,其用于限制漏气的气体量;以及撞击板,其设置于该喷嘴板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该油雾分离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喷嘴板具备:上部壁,其从上述汽缸头盖的上壁起向下方延伸;中间壁,其以从该上部壁的下端侧起朝向漏气气流的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形成有细孔;以及下部壁,其以从该中间壁的下端侧起朝向漏气气流的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上述喷嘴板以上述上部壁、上述中间壁以及上述下部壁的各自的侧面与上述汽缸头盖的侧壁相连的方式与上述汽缸头盖成形为一体,上述撞击板以与上述细孔相对的方式与上述隔板设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9.21 JP 2012-2088321.一种油雾分离器,其将由树脂制的汽缸头盖和构成该汽缸头盖的底板的树脂制的隔板形成的密闭空间作为漏气的流路,在该流路中具有分离漏气中的油成分的气液分离结构,该气液分离结构具备:喷嘴板,其用于限制漏气的气体量;以及撞击板,其设置于该喷嘴板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该油雾分离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喷嘴板具备:上部壁,其从上述汽缸头盖的上壁起向下方延伸;中间壁,其以从该上部壁的下端侧起朝向漏气气流的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形成有细孔;以及下部壁,其以从该中间壁的下端侧起朝向漏气气流的上游侧并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 上述喷嘴板以上述上部壁、上述中间壁以及上述下部壁的各自的侧面与上述汽缸头盖的侧壁相连的方式与上述汽缸头盖成形为一体, 上述撞击板以与上述细孔相对的方式与上述隔板设为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下部壁的下端侧设有用于利用振动熔接接合于上述隔板上的弯曲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谷芳郎,堀内洋志,寺岛洋平,后藤达也,若林圭介,平松千明,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