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雾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51342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9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雾分离器,其在发动机的汽缸头部形成有漏气的入口开口、出口开口以及连接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的流路,且在流路中具备将漏气分离为气体成分与油成分的气液分离结构。而且,汽缸头部具备:汽缸头盖,其形成流路的上壁和侧壁;以及隔板,其形成流路的底壁。进而,气液分离结构具备喷嘴部,其用于提高漏气的流速;以及碰撞部,其设于喷嘴部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且碰撞部由汽缸头盖的侧壁构成。(*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雾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雾分离器,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能够发挥充分的去油性能、并且能够降低部件件数以及实现小型化的油雾分离器。
技术介绍
作为以往的油雾分离器,通常公知有在发动机的汽缸头部形成供漏气流动的流路、并在该流路中具备将漏气分离为气体成分与油成分的气液分离结构的油雾分离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 - 121281号公报)。在该专利文献I中,作为气液分离结构,例如如图6所示,公开有如下结构107 (也被称作“撞击式气液分离结构”。),该结构107使形成有细孔114的喷嘴板115与撞击板112沿着漏气的流动方向相对配置,通过使利用细孔114加速了的漏气与撞击板112相碰撞而分离并收集漏气中所含有的油。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的技术中,由于在汽缸头盖108内沿着漏气的气流方向相对地配置喷嘴板115与撞击板112,因此需要在汽缸头盖108上另设撞击板112,从而导致部件件数增加,另外,难以实现小型化。结果,无法应对因狭窄的发动机室内的制约等而欲局部下降发动机的高度的情况等的要求。另外,作为其他的以往的油雾分离器,通常公知有将漏气的入口设置于汽缸头盖的侧壁的油雾分离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 - 177258号公报)。但是,即使是上述专利文献2的技术,也需要在汽缸头盖上另设碰撞壁,从而导致部件件数增加,另外,难以实现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发挥充分的去油性能、并且能够降低部件件数和实现小型化的油雾分离器。本实施方式是一种油雾分离器,其主旨在于,该油雾分离器在发动机的汽缸头部形成有漏气的入口开口、出口开口以及将该入口开口和该出口开口连接起来的流路,且该油雾分离器在该流路中具备将漏气分离为气体成分和油成分的气液分离结构,上述汽缸头部具备:汽缸头盖,其形成上述流路的上壁和侧壁;以及隔板,其形成上述流路的底壁;上述气液分离结构具备:喷嘴部,其用于提高漏气的流速;以及碰撞部,其设于该喷嘴部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上述碰撞部由上述汽缸头盖的侧壁构成。其他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上述喷嘴部具备形成有与上述碰撞部相对的小孔的隔壁,该隔壁以包围上述入口开口的方式设置。其他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在上述隔壁的、与形成有上述小孔的第I侧壁交叉的第2侧壁上形成有油排出孔。其他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在上述汽缸头盖的侧壁的、上述碰撞部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设有流出防止肋。其他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上述隔壁具有:上壁,其与上述汽缸头盖的上壁相对;以及第I侧壁,其与沿着上述汽缸头盖的长度方向的侧壁相对,并且形成有上述小孔。其他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在上述隔壁的上述第I侧壁的、上述碰撞部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设有流出防止肋。其他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上述喷嘴部具备形成有与上述碰撞部相对的小孔的隔壁,该隔壁以包围上述入口开口的方式设置,在上述隔壁的、与形成有上述小孔的第I侧壁交叉的第2侧壁上形成有油排出孔,在上述汽缸头盖的侧壁的、上述碰撞部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设有流出防止肋。其他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上述隔壁具有:上壁,其与上述汽缸头盖的上壁相对;以及上述第I侧壁,其与上述汽缸头盖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侧壁相对,并且形成有上述小孔;在上述隔壁的上述第I侧壁的、上述碰撞部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设有流出防止肋。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汽缸头部具备:汽缸头盖,其形成流路的上壁和侧壁;以及隔板,其形成流路的底壁;气液分离结构具备:喷嘴部,其用于提高漏气的流速;以及碰撞部,其设于喷嘴部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且碰撞部由汽缸头盖的侧壁构成。而且,通过使被喷嘴部加速了的漏气与碰撞部相碰撞,漏气中所含有的油成分被分离并被收集。由此,能够发挥充分的去油性能。另外,由于以汽缸头盖的侧壁构成形成撞击式的气液分离结构的碰撞部,因此无需如以往那样在汽缸头盖另设碰撞部,从而能够实现降低部件件数和小型化。另外,在上述喷嘴部具备形成有与上述碰撞部相对的小孔的隔壁,且该隔壁以包围上述入口开口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从入口开口流入的漏气与隔壁相碰撞、或者被隔壁改变气流方向,从而油成分(主要是液状油)被分离并被收集,并且通过小孔而被加速了的漏气与碰撞部相碰撞,从而油成分(主要是雾状油)进一步被分离并被收集。由此,能够提高去油效率。另外,在上述隔壁的、与形成有上述小孔的第I侧壁交叉的第2侧壁上形成有油排出孔的情况下,能够在隔壁内的与漏气气流分离的位置处设定油排出孔。由此,能够提高所收集的油的排出性。进而,在上述汽缸头盖的侧壁的、上述碰撞部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设有流出防止肋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流出防止肋抑制所收集的油被再带走。另外,在上述隔壁具有与上述汽缸头盖的上壁相对的上壁和与上述汽缸头盖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侧壁相对并且形成有上述小孔的第I侧壁的情况下,漏气从喷嘴部向与油雾分离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流动并与碰撞部相碰撞。而且,与碰撞部相碰撞的漏气通过沿着汽缸头盖的长度方向的侧壁与隔壁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以及汽缸头盖的上壁与隔壁的上壁之间的间隙向下游侧流动。这样,通过使漏气的气流分散,能够抑制所收集的油被再带走。另外,在上述隔壁的上述第I侧壁的、上述碰撞部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设置流出防止肋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流出防止肋抑制所收集的油被再带走。【附图说明】本技术列举了利用本技术的典型的实施方式的非限定性例子,参照所论及的多个附图并利用以下的详细记述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多幅附图中表不相同的部件。图1是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的纵剖视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3是图2的II1-1II线剖视图。图4是剖切上述油雾分离器的局部所获得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以往的油雾分离器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这里所示的技术方案是示例性的技术方案以及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且上述技术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最有效地且容易地理解本技术的原理和概念性特征的说明。基于这一点,本说明书并不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根本上理解本技术而超出需要程度地示出本技术的详细的结构的说明书,而是利用与附图相配合的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在实际中如何实现本技术的几个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I)在发动机的汽缸头部(2)形成有漏气的入口开口(3 )、出口开口( 4 )以及连接入口开口与该出口开口的流路(5 ),且在流路中具备将漏气分离为气体成分与油成分的气液分离结构(7)。而且,该油雾分离器(I)的特征在于,汽缸头部具备:汽缸头盖(8),其形成流路的上壁和侧壁;以及隔板(9),其形成流路的底壁。进而,气液分离结构具备:喷嘴部(11),其用于提高漏气的流速;以及碰撞部(12),其设于喷嘴部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且碰撞部由汽缸头盖的侧壁(8a)构成(例如,参照图1~图5等)。上述流路通常设置于入口开口与出口开口之间。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例如能够列举如下实施方式:上述喷嘴部(11)具备形成有与碰撞部(12)相对的小孔(14)的隔壁(15),隔壁以包围入口开口(3)的方式设置(例如,参照图2和图3等)。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例如,在上述隔壁(15)上,能够在与形成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该油雾分离器在发动机的汽缸头部形成有漏气的入口开口、出口开口以及将该入口开口和该出口开口连接起来的流路,且该油雾分离器在该流路中具备将漏气分离为气体成分和油成分的气液分离结构,上述汽缸头部具备:汽缸头盖,其形成上述流路的上壁和侧壁;以及隔板,其形成上述流路的底壁;上述气液分离结构具备:喷嘴部,其用于提高漏气的流速;以及碰撞部,其设于该喷嘴部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上述碰撞部由上述汽缸头盖的侧壁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9.10 JP 2012-1989011.一种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该油雾分离器在发动机的汽缸头部形成有漏气的入口开口、出口开口以及将该入口开口和该出口开口连接起来的流路,且该油雾分离器在该流路中具备将漏气分离为气体成分和油成分的气液分离结构, 上述汽缸头部具备:汽缸头盖,其形成上述流路的上壁和侧壁;以及隔板,其形成上述流路的底壁; 上述气液分离结构具备:喷嘴部,其用于提高漏气的流速;以及碰撞部,其设于该喷嘴部的漏气气流的下游侧; 上述碰撞部由上述汽缸头盖的侧壁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喷嘴部具备形成有与上述碰撞部相对的小孔的隔壁,该隔壁以包围上述入口开口的方式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隔壁的、与形成有上述小孔的第I侧壁交叉的第2侧壁上形成有油排出孔。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汽缸头盖的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内洋志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