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弯头助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79489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弯头助推装置,包括水平输灰管道、双助推弯头、垂直输灰管道和压缩空气输送系统;双助推弯头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第一管路和第三管路有弧度;第一管路的两端、第二管路的两端和第三管路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管路的第一接口的中轴线和第三管路的第一接口的中轴线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一管路的第二接口的末端、第二管路的第二接口的末端和第三管路的第二接口的末端相切;水平输灰管道的进气口连通第一管路的第一接口;压缩空气输送系统的进气口连通第三管路的第一接口;垂直输灰管道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管路的第一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提升物料流速防止爬升段沉降。

Double elbow boos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弯头助推装置
本技术涉及气力输灰
,特别涉及一种双弯头助推装置。
技术介绍
气力输送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作水平的、垂直的或倾斜方向的输送,在输送过程中还可同时进行物料的加热、冷却、干燥和气流分级等物理操作或某些化学操作。与机械输送相比,此法能量消耗较大,颗粒易受破损,设备也易受磨蚀。含水量多、有粘附性或在高速运动时易产生静电的物料,不宜于进行气力输送。在水平管道中进行稀相输送时,气速应较高,使颗粒分散悬浮于气流中。气速减小到某一临界值时,颗粒将开始在管壁下部沉积。此临界气速称为沉积速度。这是稀相水平输送时气速的下限。操作气速低于此值时,管内出现沉积层,流道截面减少,在沉积层上方气流仍按沉积速度运行。在垂直管道中作向上气力输送,气速较高时颗粒分散悬浮于气流中。在颗粒输送量恒定时,降低气速,管道中固体含量随之增高。当气速降低到某一临界值时,气流已不能使密集的颗粒均匀分散,颗粒汇合成柱塞状,出现腾涌现象(见流态化),压力降急剧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弯头助推装置,解决气灰混合物在爬升段沉降的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弯头助推装置,包括水平输灰管道、双助推弯头、垂直输灰管道和压缩空气输送系统;所述双助推弯头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有弧度;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和所述第三管路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接口的中轴线和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一接口的中轴线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接口的末端、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二接口的末端和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二接口的末端相切;所述水平输灰管道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接口;所述压缩空气输送系统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一接口;所述垂直输灰管道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一接口。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第一管路的弧线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和所述第三管路的弧线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为60°~70°。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第一管路的内径、所述第二管路的内径和所述第三管路的内径均相同。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水平输灰管道的进气口和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接口法兰连接。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一接口和所述垂直输灰管道的第一接口法兰连接。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压缩空气输送系统的进气口和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一接口法兰连接。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压缩空气输送系统包括止回阀、气控阀、减压阀和球阀;所述止回阀、所述气控阀、所述减压阀和所述球阀依次安装在同一纯净空气输送管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采用双助推弯头,水平输灰管道输送的是气灰混合物,压缩空气输送系统输送的是纯净压缩空气,压缩空气输送系统起到助推的作用,防止大颗粒物料在垂直输灰管道的爬升处沉降。本技术有效提升物料流速防止爬升段沉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双助推弯头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水平输灰管道;2、双助推弯头;21、第一管路;22、第二管路;23、第三管路;3、垂直输灰管道;4、止回阀;5、气控阀;6、减压阀;7、球阀。具体实施方式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此外,在全部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双助推弯头的放大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一种双弯头助推装置,包括水平输灰管道1、双助推弯头2、垂直输灰管道3和压缩空气输送系统。压缩空气输送系统包括止回阀4、气控阀5、减压阀6和球阀7。止回阀4、气控阀5、减压阀6和球阀7依次安装在同一纯净空气输送管上。止回阀4、气控阀5、减压阀6和球阀7用来防止介质倒流。双助推弯头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管路21、第二管路22和第三管路23。第一管路21、第二管路22和第三管路23相互连通。第一管路21的内径、第二管路22的内径和第三管路23的内径均相同。第一管路21和第三管路23有弧度。第一管路21的弧线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和第三管路23的弧线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为60°~70°。第一管路21的两端、第二管路22的两端和第三管路23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管路21的第一接口的中轴线和第三管路23的第一接口的中轴线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一管路21的第二接口的末端、第二管路22的第二接口的末端和第三管路23的第二接口的末端相切。水平输灰管道1的进气口连通第一管路21的第一接口。压缩空气输送系统的进气口连通第三管路23的第一接口。垂直输灰管道3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管路22的第一接口。具体的,水平输灰管道1的进气口和第一管路21的第一接口法兰连接。第二管路22的第一接口和垂直输灰管道3的第一接口法兰连接。压缩空气输送系统的进气口和第三管路23的第一接口法兰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本技术采用双助推弯头2,水平输灰管道1输送的是气灰混合物,压缩空气输送系统输送的是纯净压缩空气(图1中箭头方向为气体流动方向),压缩空气输送系统起到助推的作用,防止大颗粒物料在垂直输灰管道3的爬升处沉降。本技术有效提升物料流速防止爬升段沉降。止回阀4、气控阀5、减压阀6和球阀7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公知常识,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型号。此外,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以上描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不是对技术的限定,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技术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技术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弯头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输灰管道(1)、双助推弯头(2)、垂直输灰管道(3)和压缩空气输送系统;所述双助推弯头(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管路(21)、第二管路(22)和第三管路(23);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二管路(22)和所述第三管路(23)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路(21)和所述第三管路(23)有弧度;所述第一管路(21)的两端、所述第二管路(22)的两端和所述第三管路(23)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管路(21)的第一接口的中轴线和所述第三管路(23)的第一接口的中轴线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一管路(21)的第二接口的末端、所述第二管路(22)的第二接口的末端和所述第三管路(23)的第二接口的末端相切;所述水平输灰管道(1)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管路(21)的第一接口;所述压缩空气输送系统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三管路(23)的第一接口;所述垂直输灰管道(3)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22)的第一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弯头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输灰管道(1)、双助推弯头(2)、垂直输灰管道(3)和压缩空气输送系统;所述双助推弯头(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管路(21)、第二管路(22)和第三管路(23);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二管路(22)和所述第三管路(23)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路(21)和所述第三管路(23)有弧度;所述第一管路(21)的两端、所述第二管路(22)的两端和所述第三管路(23)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管路(21)的第一接口的中轴线和所述第三管路(23)的第一接口的中轴线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一管路(21)的第二接口的末端、所述第二管路(22)的第二接口的末端和所述第三管路(23)的第二接口的末端相切;所述水平输灰管道(1)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管路(21)的第一接口;所述压缩空气输送系统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三管路(23)的第一接口;所述垂直输灰管道(3)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22)的第一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弯头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21)的弧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峰石爱峰刘艳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天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