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塑料造粒机的低成本烟雾处理装置,包括造粒机烟雾出管、集烟箱、第一管道、异径管、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异径弯头、进水管、第四管道、水箱和出水管;所述集烟箱底部中央设有圆柱形凸起,圆柱形凸起与集烟箱的底面及侧面共同形成个环形集水槽,环形集水槽底部设有排液管,排液管上设有阀门,集烟箱内设有液位计;所述第一管道一端连接集烟箱,另一端依次连接异径管、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异径弯头和第四管道;所述第四管道的一侧设有进水管,进水管顶端设有喷头,第四管道伸入水箱中,水箱底部设有出水管;所述喷头包括进水装置、轴承、轴承座和喷头盖;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对烟雾的处理效果良好。(*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塑料造粒机的低成本烟雾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烟雾处理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塑料造粒机的低成本烟雾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塑料造粒机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雾,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现有的烟雾处理装置,虽然能处理烟雾,但是成本过高,还需要另设动力设备,不但浪费能源,而且后期维护成本高,降低了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塑料造粒机的低成本烟雾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塑料造粒机的低成本烟雾处理装置,包括造粒机烟雾出管、集烟箱、第一管道、异径管、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异径弯头、进水管、第四管道、水箱和出水管;所述集烟箱设在造粒机烟雾出管上方,并与造粒机烟雾出管连通,集烟箱为圆柱形,其底部中央设有圆柱形凸起,圆柱形凸起与集烟箱的底面及侧面共同形成个环形集水槽,环形集水槽底部设有排液管,排液管上设有阀门,集烟箱内设有液位计;所述第一管道一端连接集烟箱,另一端依次连接异径管、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异径弯头和第四管道,所有管道之间均采用法兰连接;所述第四管道的一侧设有进水管,进水管连接自来水,进水管顶端设有喷头,喷头位于第四管道内部中心,第四管道伸入水箱中,水箱为圆柱形,其底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伸入水箱内部,其上端高于第四管道的下端;所述喷头包括进水装置、轴承、轴承座和喷头盖,进水装置通过螺纹连接进水管,轴承套设在进水装置外,轴承座安装在轴承外,喷头盖通过螺栓连接轴承座,喷头盖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喷水孔。 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内径相同,且小于第一管道,第四管道内径小于第三管道。 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喷水孔绕喷头盖的中轴线对称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装置结构简单,制造和后期维护成本低;2.该装置无需另设动力设备,节省能源;3.该装置密封性良好,未处理的烟雾不会逸出;4.该装置通过自动旋转的喷头,增强对烟雾的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塑料造粒机的低成本烟雾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用于塑料造粒机的低成本烟雾处理装置中集烟箱的俯视图。 图3为用于塑料造粒机的低成本烟雾处理装置中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造粒机烟雾出管、2-集烟箱、3-圆柱形凸起、4-排液管、5-阀门、6_液位计、7-第一管道、8-异径管、9-第二管道、10-法兰、11-第三管道、12-异径弯头、13-进水管、14-喷头、15-第四管道、16-水箱、17-出水管、18-进水装置、19-轴承、20-轴承座、21-喷头盖、22-喷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塑料造粒机的低成本烟雾处理装置,包括造粒机烟雾出管1、集烟箱2、第一管道7、异径管8、第二管道9、第三管道11、异径弯头12、进水管13、第四管道15、水箱16和出水管17 ;所述集烟箱2设在造粒机烟雾出管I上方,并与造粒机烟雾出管I连通,集烟箱2为圆柱形,用于收集和暂时储存烟雾,其底部中央设有圆柱形凸起3,圆柱形凸起3与集烟箱2的底面及侧面共同形成I个环形集水槽,用于收集烟雾中所带的水,环形集水槽底部设有排液管4,排液管4上设有阀门5,集烟箱2内设有液位计6,液位计6监测环形集水槽的水位;所述第一管道7 —端连接集烟箱2,另一端依次连接异径管8、第二管道9、第三管道11、异径弯头12和第四管道15,所有管道之间均采用法兰10连接,第二管道9和第三管道11内径相同,且小于第一管道7,第四管道15内径小于第三管道11,通过逐步缩小的管道内径,对烟雾进行加压;所述第四管道15的一侧设有进水管13,进水管13连接自来水,进水管13顶端设有喷头14,喷头14位于第四管道15内部中心,第四管道15伸入水箱16中,水箱16为圆柱形,其底部设有出水管17,出水管17伸入水箱16内部,其上端高于第四管道15的下端,从而保证水箱内始终保持一定的水位,且使第四管道15的出口始终处于水面以下,增强对烟雾的吸收;所述喷头14包括进水装置18、轴承19、轴承座20和喷头盖21,进水装置18通过螺纹连接进水管13,轴承19套设在进水装置18外,轴承座20安装在轴承19外,喷头盖21通过螺栓连接轴承座20,喷头盖21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喷水孔22,两个以上的喷水孔22绕喷头盖21的中轴线对称分布,通过喷水时的反作用力完成喷头14的自动旋转,扩大水的覆盖范围,增加烟雾与水的接触,提高吸收效果。 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所述用于塑料造粒机的低成本烟雾处理装置,烟雾经造粒机烟雾出管I进入集烟箱2,烟雾中所带的水分被集中收集到环形集水槽中,通过液位计6观察环形集水槽中的水位,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打开阀门5,环形集水槽中的水从排液管4排出,水排完后,关闭阀门5,防止烟雾从排液管4逸出,集烟箱2中的烟雾依次经过第一管道7、异径管8、第二管道9、第三管道11、异径弯头12和第四管道15,通过依次减小的内径,对烟雾进行加压,烟雾在流经第四管道15时,与喷头14喷出的水充分接触被初步吸收,被初步吸收后的烟雾从第四管道15的出口排出进入水箱16时,被第四管道15出口处的水二次吸收,烟雾在水箱16中暂时存储,存储过程中被水箱16中的水再次吸收,当水箱16中的烟雾达到一定量时,多余的被吸收后的烟雾从出水管17随水流一起排出;所述用于塑料造粒机的低成本烟雾处理装置,通过阀门5增强装置的密封性,防止未处理的烟雾从排液管4排出,通过自动旋转的喷头14,扩大水的覆盖范围,增强对烟雾的吸收效果,结构简单,成本低,无需另设动力设备,吸收效果良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塑料造粒机的低成本烟雾处理装置,包括造粒机烟雾出管(1)、集烟箱(2)、第一管道(7)、异径管(8)、第二管道(9)、第三管道(11)、异径弯头(12)、进水管(13)、第四管道(15)、水箱(16)和出水管(17);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烟箱(2)设在造粒机烟雾出管(1)上方,并与造粒机烟雾出管(1)连通,集烟箱(2)为圆柱形,其底部中央设有圆柱形凸起(3),圆柱形凸起(3)与集烟箱(2)的底面及侧面共同形成1个环形集水槽,环形集水槽底部设有排液管(4),排液管(4)上设有阀门(5),集烟箱(2)内设有液位计(6);所述第一管道(7)一端连接集烟箱(2),另一端依次连接异径管(8)、第二管道(9)、第三管道(11)、异径弯头(12)和第四管道(15),所有管道之间均采用法兰(10)连接;所述第四管道(15)的一侧设有进水管(13),进水管13连接自来水,进水管(13)顶端设有喷头(14),喷头(14)位于第四管道(15)内部中心,第四管道(15)伸入水箱(16)中,水箱(16)为圆柱形,其底部设有出水管(17),出水管(17)伸入水箱(16)内部,其上端高于第四管道(15)的下端;所述喷头(14)包括进水装置(18)、轴承(19)、轴承座(20)和喷头盖(21),进水装置(18)通过螺纹连接进水管(13),轴承(19)套设在进水装置(18)外,轴承座(20)安装在轴承(19)外,喷头盖(21)通过螺栓连接轴承座(20),喷头盖(21)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喷水孔(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塑料造粒机的低成本烟雾处理装置,包括造粒机烟雾出管(1)、集烟箱(2)、第一管道(7)、异径管(8)、第二管道(9)、第三管道(11)、异径弯头(12)、进水管(13)、第四管道(15)、水箱(16)和出水管(17);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烟箱(2)设在造粒机烟雾出管(I)上方,并与造粒机烟雾出管(I)连通,集烟箱(2)为圆柱形,其底部中央设有圆柱形凸起(3),圆柱形凸起(3)与集烟箱(2)的底面及侧面共同形成I个环形集水槽,环形集水槽底部设有排液管(4),排液管(4)上设有阀门(5),集烟箱(2)内设有液位计¢);所述第一管道(7) —端连接集烟箱(2),另一端依次连接异径管(8)、第二管道(9)、第三管道(11)、异径弯头(12)和第四管道(15),所有管道之间均采用法兰(10)连接;所述第四管道(15)的一侧设有进水管(13),进水管13连接自来水,进水管(13)顶端设有喷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佳蕾,雷克微,卢琼,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