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工程胎带束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7466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小型工程轮胎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工程胎带束层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带束层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紧密贴合在一起的第一带束层、第一填充层、第二带束层、第二填充层、第三带束层、第四带束层,还包括零度带束层,所述第一填充层敷贴于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之间,第二填充层敷贴于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之间,零度带束层设置于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端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带束层结构可降低轮胎使用过程中带束层间的剪切应力,肩部零度带束层的束缚使得带束层端部的形变降低,降低轮胎肩空,提高轮胎使用寿命。

A kind of small engineering tire belt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工程胎带束层结构
本技术属于小型工程轮胎生产制造
,具有涉及一种小型工程胎带束层结构。
技术介绍
虽然由于环境整治,关停了不少矿场,但为了满足国家各行业所需的物资,仍有相当多的重金属矿区在运行。其中,运输车辆所使用的轮胎有一部分是13.00R25和14.00R25规格的轮胎,我们称之为小型工程胎。一直以来,有针对性的高性能轮胎制造始终存在行业壁垒,而传统轮胎缺乏创新,同质化、低端化,往往无法适应矿区的恶劣条件。小型工程轮胎由于其持续使用时间长,负荷高,肩空、冠空问题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小型工程胎带束层结构。本技术的带束层结构可降低轮胎使用过程中带束层间的剪切应力,肩部零度带束层的束缚使得带束层端部的形变降低,降低轮胎肩空,提高轮胎使用寿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型工程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带束层结构具有以下特征:一种小型工程胎带束层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紧密贴合在一起的第一带束层、第一填充层、第二带束层、第二填充层、第三带束层、第四带束层,还包括零度带束层,所述第一填充层敷贴于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之间,第二填充层敷贴于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之间,零度带束层设置于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端部。所述零度带束层由单根钢丝在成型机上缠绕而成,相邻钢丝的间距为0.4~0.8mm。所述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均由钢丝帘线覆胶压延而成。所述第一带束层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为20°~25°,第二带束层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为15°~20°,二者的钢丝帘线交叉。所述第一填充层和第二填充层的端点均位于第二带束层端点外侧,差级15~20mm。所述第一填充层中间薄,两端厚,最厚处为2~4mm,胶料与带束层胶料相同。所述第二填充层的厚度为2~3mm,由尼龙挂胶帘布裁切而成,尼龙挂胶帘布的尼龙经线与中心线成50°~60°夹角,胶料与带束层胶料相同。所述第三带束层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为15°~20°,与第二带束层交叉。所述第四带束层与第三带束层的宽度及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均相同,二者钢丝帘线交叉。所述零度带束层缠绕两层,其边部与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相隔1~2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在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之间增加了填充层,降低钢丝间的剪切应力的同时,增强冠部的强度,此带束层结构可降低轮胎使用过程中带束层间的剪切应力,肩部零度带束层由单根钢丝在成型机上缠绕而成,钢丝间设置一定的间距,缠绕而成的零度带束层没有接头,也就没有钢丝集中应力区域,提高了零度带束层对胎肩的箍紧效果,使得带束层端部的形变降低,降低轮胎肩空,提高轮胎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带束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小型工程胎带束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带束层的A-A剖面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带束层;2-第一填充层;3-第二带束层;4-第二填充层;5-零度带束层;6-第三带束层;7-第四带束层;8-胎面。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一种小型工程胎带束层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紧密贴合在一起的第一带束层1、第一填充层2、第二带束层3、第二填充层4、第三带束层6、第四带束层7,第四带束层7靠近胎面8,还包括零度带束层5,所述第一填充层2敷贴于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3之间,第二填充层4敷贴于第二带束层3、第三带束层6之间,零度带束层5设置于第三带束层6和第四带束层7端部,层与层之间通过滚压装置滚压排出空气。所述零度带束层5由单根钢丝在成型机上缠绕而成,相邻钢丝的间距为0.6mm,缠绕而成的零度带束层没有接头,也就没有钢丝集中应力区域,提高了零度带束层对胎肩的箍紧效果。所述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3、第三带束层6和第四带束层7均由钢丝帘线覆胶压延而成。所述第一带束层1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为24°,第二带束层3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为18°,二者的钢丝帘线交叉。所述第一填充层2和第二填充层4的端点均位于第二带束层3端点外侧,差级17mm。所述第一填充层2中间薄,两端厚,最厚处为3mm,胶料与带束层胶料相同。所述第二填充层4的厚度为2mm,由尼龙挂胶帘布裁切而成,尼龙挂胶帘布的尼龙经线与中心线成50°夹角,胶料与带束层胶料相同。所述第三带束层6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为18°,与第二带束层3交叉。所述第四带束层7与第三带束层6的宽度及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均相同,二者钢丝帘线交叉。所述零度带束层5缠绕两层,其边部与第三带束层6和第四带束层7相隔1mm。本技术产品针对现有产品的缺陷进行针对性改进设计,此带束层结构可降低轮胎使用过程中带束层间的剪切应力,肩部零度带束层的束缚使得带束层端部的形变降低,降低轮胎肩空,提高轮胎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下,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型工程胎带束层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紧密贴合在一起的第一带束层(1)、第一填充层(2)、第二带束层(3)、第二填充层(4)、第三带束层(6)、第四带束层(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零度带束层(5),所述第一填充层(2)敷贴于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3)之间,第二填充层(4)敷贴于第二带束层(3)、第三带束层(6)之间,零度带束层(5)设置于第三带束层(6)和第四带束层(7)端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工程胎带束层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紧密贴合在一起的第一带束层(1)、第一填充层(2)、第二带束层(3)、第二填充层(4)、第三带束层(6)、第四带束层(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零度带束层(5),所述第一填充层(2)敷贴于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3)之间,第二填充层(4)敷贴于第二带束层(3)、第三带束层(6)之间,零度带束层(5)设置于第三带束层(6)和第四带束层(7)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工程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零度带束层(5)由单根钢丝在成型机上缠绕而成,相邻钢丝的间距为0.4~0.8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工程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3)、第三带束层(6)和第四带束层(7)均由钢丝帘线覆胶压延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工程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束层(1)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为20°~25°,第二带束层(3)钢丝帘线的倾斜角度为15°~20°,二者的钢丝帘线交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丽琰赵江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