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森专利>正文

一种低排放高功效蜂窝型煤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7045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低排放高功效蜂窝型煤锅炉,包括有集箱(锅筒)、管束、炉拱和底座等,左右人字型弯管和左右门字型弯管分别与上中心集箱(锅筒)和水冷壁下集箱连接,侧对流管束与上、下集箱连接,集箱通过连通管连通,后拱的前端伸进前拱下部一段距离,底座的前部或后部分别装有双道密封开关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显著优点:炉本体结构不仅工艺先进,而且极利于水循环或排污,极利于热交换或降低流阻,极利于维修或检修,炉拱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炉膛温度和燃烧效率的缺陷,双道密封开关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锅炉的运行或操作过程中向炉内漏进大量冷风的缺陷,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出力足、热效高,即可以满足对新炉的设计,又可以满足对旧炉的改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以型煤为燃料的热水采暖锅炉或蒸汽锅炉。
技术介绍
型煤是一种工业或民用动力热能燃料,型煤是将原煤筛分、粉碎、加入添加剂,加工混和,轧制成为团块状型煤或蜂窝矩(方)形型煤。它比燃用原煤可减少烟尘排放量的50%,节煤15%-27%。加入固硫剂,则固硫率可达40%-60%。在大汽污染法中明确规定,“应当采取措施推广低污染燃烧技术,逐步限止原煤散烧,积极发展工业型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节能中长期规划中,把中小锅炉燃用型煤等先进技术列入了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工程的重点工程,并指出“我国在用中小锅炉约50万台,平均单台容量只有2.5吨/时,实际运行效率60%左右,其中90%为燃煤锅炉,年消耗煤炭3.5-4亿吨,节煤潜力约7000万吨。“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以燃用优质煤,固硫型煤等先进技术改造或替代现有中小燃煤锅炉,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燃煤锅炉效率提高5千百分点,节煤2500万吨”。显然,开发以型煤为燃料的新型锅炉,对我国的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团块状型煤,已发展近20年,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团块状工业型煤大多用于冶金、造气或化肥生产,并不适宜于锅炉燃烧。蜂窝矩(方)形型煤,已发展近10年,大多用于热水采暖锅炉或蒸汽锅炉。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蜂窝型煤锅炉炉型,有许多种如双层水冷炉排管架式的、水火管式的,水夹套内布置交叉管的;这三种炉型的优点是环保达标能得到环保部门的认可;它们的突出缺点是,炉排面积大、热功率低、热效率低,升温不仅慢而且很难达到额定温度,浪费能源严重,大多数使用用户不满意。主要原因,其一是炉拱设计不合理,绝大多数无前拱,炉膛温度底,燃烧速度低。其二是在锅炉的运行或操作过程中漏进炉内冷风量过大,使大量热量与冷风交换后排入大气。其三是炉本体结构不合理,不仅使辐射对流的热传递效果差,而且也影响着锅炉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蜂窝型煤锅炉的以上缺点,而提供一种环保节能显著的蜂窝型煤锅炉。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燃烧速度与温度和气流速度的关系,当炉膛温度低于800℃时,燃烧速度很低。当温度升高到900℃以后,提高温度可使燃烧速度加快,而且不同气流速度下,燃烧速度不同,气流相对速度高,则燃烧速度快,因此改善炉拱和平衡通风是提高燃烧效率的关键。本专利技术着重改善炉拱的引燃性能,提高前拱区的炉温,将尽可能多的后部高温烟气输向前部,并使高温火焰出拱口时能冲刷到前拱上,自然提高了前拱的蓄热量,延长可燃物在炉内的停留时间,提高火床温度。合理控制炉膛出口空气过量系数,若空气量过少,可燃物质不能充分燃烧,造成未完全燃烧损失。若空气量过多,会造成烟气量过多,会降低锅炉的热效率;同时供应空气量过多,会降低燃烧温度,也会影响完全燃烧的程度。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空气量供给主要通过调试一次风风门,严格控制冷空气从炉膛前、后或侧壁进入,所以本专利技术的进煤和除渣处设计的双道密封开关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所有型煤炉型中存在的在运行或操作过程中漏进炉内大量冷风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与目前市场上流行最多的,双层水冷炉排型煤锅炉相比,炉排面积可减少30-40%,热功率和热效率可提高20%-30%。使用寿命可延长40%-60%。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A-A俯视图。在图中,1、型煤仓;2、装煤门;3、密闭门;4、前横集箱;5、前拱;6、前墙管;7、炉前墙;8、出水口;9、三回程烟气进口;10、第一扩大空间;11、上中心集箱;12、挡火墙;13、后拱;14、第二扩大空间;15、第四扩大空间;16、排烟口;17、三回程烟气出口;18、炉后墙;19、后墙管;20、二回程烟气进口;21、人孔门;22、人孔门;23、后横集箱;24、隔板;25、卸渣门;26、进风口(除灰口);27、除渣门;28、进水口;29、左右门字型弯管;30、左右人字型弯管;31、第三扩大空间;32、炉墙;33、连通管;34、侧上集箱;35、对流管束;36、隔烟墙;37、炉篦;38、滑轨;39、水冷壁下集箱;40、连通管;41、侧下集箱;42、支承板;43、灰斗;44、底座;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其结构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低排放高功效蜂窝型煤锅炉,包括上中心集箱11,水冷壁下集箱39,侧上、下集箱34、41,左右人字型弯管30,左右门字型弯管29,对流管束35,前、后拱5、13,密封门2、3、25、27等,左右人字型弯管30的上端与上中心集箱11下部纵向中心连接,其下端与水冷壁下集箱39的上部纵向中心连接。左右门字型弯管29的上内端与上中心集箱11的纵向侧中心连接,其下端分别与侧上、下集箱34、41的纵向下部或上部叉排或顺排均布后连接。连通管33的外侧下端与侧上集箱34的纵向上部中心离后端一段距离连接。其内侧与上中心集箱11的侧纵向中心离后端一段距离连接。连通管40的上端分别与后横集箱下部横向中心连接,其下端分别与侧下集箱41和水冷壁下集箱39上部中心离后端一段距离连接。前拱5的前端与炉前墙7紧靠,其前下端与前横集箱4紧靠,其后端超过后拱13的前端一段距离,其下部离后拱13的前端上部一段距离。后拱13的前端伸进前拱5的后端一段距离,其前端的上部离前拱5的后端下部一段距离。其后端与后横集箱23紧靠。型煤仓1的下端紧靠型煤平台上与滑轨38顶面平行,其两侧或前部安装装煤门2,其两侧和顶部后端与密闭门3紧靠,四周采取密闭措施并使门开启灵活。卸渣门25的上端与后横集箱23部位用固定件连接合页,其下端与支承板42上部重合。除渣门27的下端与底座44底部平齐,其两侧离底座44外侧一段距离,其上部超出底座44上部一段距离,并使开启灵活,关闭密封。二回程烟气进口20,其下部紧挨后拱13后部顶面,其上部在左右人字型弯管30下直段上端,其后端与炉后墙18紧挨。三回程烟气进回9,其下部紧挨左右人字型弯管30下直段上端,其上部紧挨左右门字型弯管29侧顶端下部,其前部紧挨炉前墙7。三回程烟气出口17,在上中心集箱11后端下部中心安装,人孔门21在后拱13后端上部横向中心与炉后墙18穿透安装,挡火墙12其底部在后拱纵向的中部偏前或偏后,两侧与隔烟墙36紧靠,上部离左右人字型弯管30从下至上第一弯一段距离切筑;进风口26离底座44底边一段距离纵向均布。支承板42与底座44侧板横向两端连接纵向均布,其上端纵向均布滑轨38,炉篦37置于滑轨38顶面。其锅炉水路,进水从进水口28进入对流管束35和侧上、下集箱34、41,通过对流加热,冷热不同温差的水混合下降、上升,经过连通管40进入水冷壁下集箱39,再通过左右人字型弯管30,左右门字型弯管29,前墙管6和后墙管19进入上中心集箱11,热水通过出水口8送往供热系统。其锅炉烟路,煤从煤门2装入进到煤仓1,开启密闭门3推煤机将煤推进炉膛,通过干留高温燃烧,燃烧析出的高温烟气,从前、后拱5、13拱口中进入第一扩大空间10,经过挡火墙12进入第二扩大空间14,经二回程烟气进口20进入二回程烟道冲刷对流管35,再经三回程烟气进口9进入第三扩大空间31,再经三回程烟气出口18进入第四扩大空间15通过排烟口16排入大气。权利要求1.一种低排放高功效蜂窝型煤锅炉,包括上中心集箱11,水冷壁下集箱3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排放高功效蜂窝型煤锅炉,包括上中心集箱11,水冷壁下集箱39,侧上、下集箱34、41,左右人字型弯管30,左右门字型弯管29,对流管束35,前、后拱5、13,密封门2、3、25、27等,其特征是,左右人字型弯管30的上端与上中心集箱11下部纵向中心连接,其下端与水冷壁下集箱39的上部纵向中心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森
申请(专利权)人:王森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